新京報訊(記者 劉瑞明)曾是貧困縣的貴州劍河縣,耗資8600萬元建設苗族女神「仰阿莎」塑像,引發外界質疑。21日,新京報記者從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獲悉,雕塑由劍河縣一家旅遊投資企業修建,費用來自其自有資金以及貸款融資。
上述企業總經理楊敏則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原本配套有商業地產和文旅項目,「只做仰阿莎雕塑是不可能盈利的」。
仰阿莎雕塑資料圖
耗資8600萬元的雕塑
「曾是貧困縣的劍河縣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苗族女神像仰阿莎,耗資8600萬元,你覺得值嗎?」10月19日,一條貴州劍河縣仰阿莎雕塑的航拍視頻,引發外界質疑。
雕塑底座高22米、身高66米、總高達到88米。劍河縣政府官網公示顯示,雕塑材質為不鏽鋼,藝術呈現為圓雕、浮雕相結合;雕塑建造完成後,經世界紀錄認證機構現場測量核實,被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仰阿莎雕塑。
10月21日,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辦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仰阿莎雕塑旅遊項目的開發,是由劍河縣仰阿莎旅投公司負責,沒有使用國家扶貧資金和國家財政撥款,「沒有用國家的一分錢。」
劍河縣仰阿莎旅投公司總經理楊敏則表示,仰阿莎雕塑只是一個景點,修建雕塑是企業行為,資金來自公司的自有資金和向銀行的貸款融資,「不存在網上說的拿國家扶貧資金。」
因當地曾是貧困縣引發質疑
劍河縣曾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苗族人口眾多的縣份。
關於為何建造仰阿莎雕塑,10月21日,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發布通報解釋稱,2017年,為發展旅遊產業,劍河縣仰阿莎旅投公司依託縣文化旅遊資源,在清水江北岸建設雕塑。
仰阿莎是傳說中的苗族美神,其故事盛傳於黔東南境內清水江沿線一帶,很多地方都以之命名,如仰阿莎湖、仰阿莎街道等。如今,仰阿莎已成為黔東南地區的文化品牌。
有聲音認為,斥巨資打造如此「形象工程」,不如將資金用於扶貧,或許脫貧時間會更早。
對此,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在通報中提到,2019年,經過州級貧困縣退出專項審查、省級第三方評估、國家復檢等程序,劍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劍河縣在實現減貧摘帽後,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抓手,推動全域旅遊。
仰阿莎雕塑資料圖
雕塑建成後如何盈利?
仰阿莎雕塑項目建成後,如何盈利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
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辦的工作人員稱,項目盈利需要一定的時間。雖然不能依靠雕塑本身掙錢,但是仰阿莎雕塑是劍河縣的文化品牌,很多遊客會慕名而來,也會去劍河縣的其他景區,就能帶動經濟發展。
楊敏則認為,只做仰阿莎雕塑是不可能盈利的,因為參觀不需要門票。但是雕塑的底座有22米,原本打算在底座做一些農特產品的售賣,公司可以獲得租金收益。此外,在雕塑周圍還準備建設少數民族文化園,裡面有文化商品、演藝項目等。
「從商業的眼光來看,仰阿莎雕塑的項目回本很慢,需要一定的時間。」楊敏稱,公司目前不只做這一個項目,還有溫泉旅遊和江上遊等項目。「通過雕塑吸引外地遊客來,主要消費旅遊在溫泉和江上遊。」
雕塑周圍附屬設施暫停建設
10月21日,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辦的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仰阿莎雕塑主體建成後,後續的一些附屬設施中途已暫停建設。
有媒體報導稱,近三年來,劍河縣政府將所有資金都用於突擊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因此原計劃建設的附屬設施中途暫停。楊敏表示,關於雕塑周邊的附屬設施建設,公司正在招商引資尋求合作夥伴,目前正在進行融資工作。
此外,今年9月29日,住建部發布《關於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要加強雕塑的管控、管理和審查。此前也有一些地區的政府打造的巨型雕塑因不符合相關規定,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
《通知》中提到,將高度超過10米或寬度超過30米的大型雕塑作為城市重要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嚴格控制建設高度超過30米或寬度超過45米的大型雕塑,嚴禁以傳承文化、發展旅遊、提升形象等名義盲目建設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大型雕塑。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李項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