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探測到一個紅移為5.7的巨大原初星系團

2021-01-13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一級結構,它提供了一個研究星系演化和宇宙學的理想實驗室。科學家對於追尋宇宙早期形成的高紅移原初星系團有著越來越大的研究興趣。但目前觀測到的發射X射線的星系團其紅移上限僅約為2.5,探測宇宙早期星系開始匯聚形成時的巨大原初星系團面臨眾多的挑戰。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支持下,北京大學科維理天體物理研究所江林華研究組與合作者報告了一個紅移為5.7約在宇宙誕生10億年時形成的巨大原初星系團。該原初星系團可能嵌入到了一個更大的、包含至少41個發射賴曼α譜線星系(LAEs)的過密區域。該區域LAE的密度是紅移5.7處平均密度的6.6倍,是宇宙4平方度LAE巡天中發現的僅有的一個這種區域,其巨大的結構在目前的宇宙學模擬中也非常罕見。該原初星系團將坍縮成質量約為3600萬億個太陽質量的星系團,可與目前已知最大的星系團或原初星系團相媲美。相關研究論文近期發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

相關焦點

  • 發現原始超星系團中,被嵌入兩個新原始星系團,成已知宇宙最大!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利用夏威夷凱克天文臺,天文學家探測到了嵌入原始超星系團中的兩個新原始星系團,研究介紹了這一發現,並提供新發現的基本信息研究論文現發表在《arxiv》上。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Keck II望遠鏡的深度成像多目標光譜儀,天文學家們在論文中寫道: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提供了CFHTLS深場中g和r失落星系三個過密區域的光學跟蹤光譜。因此,後續觀測活動在D1RD01區和D4GD01區分別發現了兩個紅移約為4.9和3.72的原星系團,並發現了一個紅移約為3.83的可能原星系團D1GD02。
  • 迄今為止,已知最大的星系團到底有多大?
    迄今為止,最大的星系團,是由NASA的斯皮策望遠鏡和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經過拍攝,科學家從2.5億個天體中發現的,遠在85億光年外,目前它只有一個名稱,(MOO)J1142+1527。  該圖中心的紅色斑點便是星系團中央的星系    這是人類目前為止在這麼遠的地方發現的最大的天體結構。
  • 在684萬億倍太陽質量星系團中,發現迄今為止距離最遠射電暈
    天文學家利用低頻陣列(LOFAR)探測了PSZ2 G099.86+58.45,這是迄今為止已知密度最大的星系團之一。該研究揭示了該星系團中存在的射電暈,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最遠射電暈特徵之一,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射電暈是漫射射電的巨大區域,通常位於星系團中心。然而,漫射輻射通常具有非常低的表面亮度,尤其是在GHz頻率下,這使得它們很難被探測到。
  • 在巨大的合併星系團中,發現罕見無線電遺蹟,比銀河系還大7倍
    利用平方公裡陣列探路器(ASKAP),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一個名為SPT-CL 2023-5535的合併星系團中探測到了一個無線電遺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無線電遺蹟是發源於同步加速器彌散、拉長的射電源。它們以壯觀的單對稱弧或雙對稱弧形式出現在星系團的外圍。天文學家特別感興趣的是在合併星系團中發現這樣的來源,因為與合併衝擊相關的射電遺蹟數量仍然很少。
  • 科學家稱星系紅移是一把「枷鎖」,禁錮住地球,也禁錮住人類
    宇宙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從科學角度來看,宇宙幾乎沒有邊際,就算是銀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存在;如果從哲學角度來看宇宙,宇宙就是一,瓊宇內大小為一,太極即一。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一個整體來看待宇宙,這樣人類才可以對宇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 是什麼導致光發生紅移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們把紅移和藍移歸結為運動(特殊相對論)和空間膨脹(廣義相對論)的共同作用,我們才能理解紅移和藍移。光,由於沒有靜止質量,但仍然攜帶著能量和動量,在宇宙中傳播時永遠不會減速。一個有質量的物體總是以比光速慢的速度運動——因為把它加速到光速需要無限的能量。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原初引力波 為宇宙暴漲遺蹟
    因此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就是找到一個兩種理論的效應都很強的研究對象。而早期宇宙正是這樣一個系統。總之,本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對愛因斯坦引力理論是一個最強有力的支持。可以這麼說,至少在經典圖像中,該理論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了。單就這一點來說,BICEP工作組的這項工作就足以獲得一次諾貝爾獎了。
  • 科學家最新探測到最昏暗的早期宇宙星系
    科學家通過凱克天文臺和引力透鏡方法,最新探測到最昏暗的早期宇宙星系。
  • 科學家觀測到遠古星系團「打群架」
    NASA 11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文章表明,一個由荷蘭萊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繪製出了9個巨大的星系團碰撞圖像,這些星系團的碰撞發生在70億年前。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結構之一,它們可以由數千個星系組成,每個星系都有數十億顆恆星。
  • 「宇宙紅移」可能是由星系運動引起的,而不是膨脹的空間?
    巨大星系群MACS J1149.5+223發出的光經過50億年才到達地球,是哈勃前沿領域項目的目標之一。這個巨大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對它後面的物體進行透鏡化,對它們進行拉伸和放大,從而使人們能夠看到比相對空曠的區域更遙遠的太空深處。透鏡星系是所有星系中距離最遠的,可以用來測試宇宙紅移的性質。在物理學中,一個問題通常有多種解決方案,它們會得出同樣的結果。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超星系團
    從已知的宇宙中最大的結構中,超星系團包含著各種質量不同的結構,從龐大而密集的星系團到低密度的聯結橋、細絲和物質片。為了增進對大型宇宙細絲的形成和演化的理解,詳細發現和研究超級團簇將是必不可少的。  如圖所示來自eROSITA的HyperSuprime-Cam(HSC)的紅移為0.36的星系密度圖的彩色圖像。白色圓圈標記形成新超集群的八個星系團的位置。
  • 大爆炸後不久 一個巨大的星系照亮了宇宙
    當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在接下來的幾億年中形成時,它們發出的輻射使這一等離子體電離,使宇宙變得透明。目前最大的宇宙學謎團之一就是「宇宙再電離」 是何時開始的。為了找出答案,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向宇宙深處以及更遠的時間觀察,以發現第一批可見的星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天文學家團隊已經觀測到一個發光的星系,它在130億年前正在對星系間介質進行電離。
  • 從地球質量大小到超級星系團質量大小 科學家全尺度模擬暗物質暈...
    9月3日凌晨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的理論發現:科學家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模擬出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跨越了20個數量級。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現紅移畸變信號
    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世界最大的星系巡天項目eBOSS國際科學合作組日前發布最新宇宙學研究結果。合作組通過觀測距地球68億光年到105億光年的宇宙深處類星體的空間分布,發現了顯著的紅移畸變信號。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利用遙遠的類星體探測宇宙的結構形成歷史。
  • 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地球,地球被隔離?
    人類發展到今天,伴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已經對宇宙有了很多的了解,特別是在上個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其實一直到今天,很多宇宙研究領域中的探測項目,也都是在不斷去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科學家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 天文學家發現新的超星系團 為解釋星系演化鋪平道路
    據外媒報導,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一個新的超星系團,可能有助於解釋星系演化的基本原理,並驗證了eFEDS項目對宇宙中一些最大的已知結構提供突破性新見解的能力。 隨著宇宙的擴張,超星系團在我們的銀河系之上擴展了幾個數量級,並有可能跨越數十億光年。
  • 天文學家發現了「南極牆」,這是一個綿延14億光年的巨大結構
    (一光年約為6萬億英裡,或9萬億公裡,所以這個「最大的宇宙結構」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天文學家們早就注意到,星系並不是隨機地散布在整個宇宙中,而是在所謂的宇宙網中聚集在一起。在這個巨大的氫氣鏈中,星系就像項鍊上的珍珠一樣,圍繞著巨大而空曠的空間。
  • 最大的原始超星系團被發現
    實際上,這個巨型結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原始超星系團,被命名為Hyperion,之後將逐漸演化成超星系團。相信很多人對超星系團並不會感到陌生。作為站在宇宙中結構鏈最頂端的天體,超星系團由成千上萬個星系構成。比如,我們銀河系所在的室女座超星系團,包含了上百個星系團與星系群,橫跨1.1億光年的範圍。
  • 是什麼導致光線發生紅移?
    在您的腦海中,您可以簡單地畫一條直線,將那個遙遠的星系與我們連接起來,然後沿著那條直線傳播的圖像光直達我們的眼睛。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想像:1. 計算該線的距離(以光年為單位),2. 想像一個光子離開它的家星系,3. 沿著那條線行駛正確的時間(以年為單位),在太空中穿越該距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