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中的各種閾值 | 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

2021-01-07 澎湃新聞
生命起源中的各種閾值 | 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

2020-12-08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交叉學科

Interdisciplinary

iScience(《交叉科學》)

是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

交叉學科開放獲取期刊,

iScience中國編輯李健與張甜甜

每周都會為大家推薦優秀論文,

敬請持續關注!

人們在共用同一AR虛擬人物形象時與獨立操縱相比更在意其運動伸直度,以及抓取動作

網絡空間使我們能夠「共用」同一個身體,這一「共用身體」的運動是由多人的動作合成的。但是,這種「共用」身體的過程是否會影響人們本身的運動行為以及如何影響,目前仍不清楚。日本豐橋技術大學北崎充晃教授、萩原隆義,法國蒙彼利埃大學Gowrishankar Ganesh及團隊成員發表最新研究。研究者通過兩人共用同一AR虛擬人物形象進行抓取實驗。共用的AR虛擬人物形象的動作由兩受試者的動作決定。研究者觀察到和每人獨立操縱一個AR虛擬人物形象相比,受試者在共用虛擬人物形象時動作反應時間更短。共用虛擬人物形象的手臂伸展軌跡比兩位受試者的實際伸展軌跡都要直,並和各自的獨立虛擬人物形象動作相關。無論是共用還是分別獨立操縱,虛擬人物形象手部動作的力度都比受試者實際手部力量要小。運動伸直度,以及抓取動作是公認的人類抓取動作的主要特徵,本研究認為,與獨立操縱虛擬人物形象相比,在共用虛擬身體時,人們會優先考慮這兩個動作特徵。

集體風險困境中的時間不確定性鼓勵了群體互惠和兩極分化

社會困境往往是由涉及不確定性回報的行動形成的,這些行動只有在未來才會確定,例如氣候行動或自願接種疫苗。在這種情況下,不確定性可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Francisco C. Santos、Tom Lenaerts及合作者通過過集體風險困境實驗性地評估了不確定性的影響,即達到目標所需時間的不確定性如何影響參與者的行為。他們發現,時間的不確定性不僅會促使早期慷慨,還會導致兩極分化,此時參與者的總貢獻並非公平分配。此外,分析參與者在不確定性下的行為可以發現互惠策略的增加。數據驅動的博弈論模型捕捉到了支撐這些行為模式的自組織動態。因此,不確定性給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導致參與者提前做出反應,而互惠策略似乎對團隊成功很重要。然而,同樣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不平等和兩極分化,需要納入新的激勵措施來處理這些社會問題。

生命起源中的各種閾值

閾值在生命起源場景中廣泛存在,從手性的出現,到囊泡、自催化的出現,一直到達爾文進化。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Christophe Malaterre、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Philippe Nghe發表最新研究,對「錯誤閾值」進行了分析。「錯誤閾值」為維持聚合物複製提供了條件,並將閾值方法推廣到前生物系統的其他特性。閾值能提供理論預測,規定實驗性測試,並整合跨學科知識。系統和環境之間的耦合決定了如何跨越閾值,從而產生不同類別的前生物轉變。對多個閾值的闡釋揭示了前生物場景中的進化特性。總體而言,閾值可以預示如何評估、修改和比較生命起源場景。

通過原位表徵來彌補電催化機理理解上的差距

電催化技術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利用越來越多的可用和可負擔的可再生能源來可持續生產燃料和化學品。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電化學界面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實現電催化劑的選擇性調控。實現催化劑的選擇性調控仍然是現代電催化研究中最具有挑戰的領域之一。在這篇文章中,美國德拉瓦大學、北京大學徐冰君課題組著重於使用原位技術來彌補電催化過程基本理解的差距。他們首先簡要討論了傳統的電化學技術、非原位測量和計算機模擬分析。隨後討論了原位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並著重討論了振動光譜。最後展望了原位技術應用的新前景和對現有方法的改進。

陰離子調控鉑製備高性能多功能HER、HOR、ORR電催化劑

高效的氫/氧化反應(HER/HOR)和氧還原反應(ORR)電催化劑是理想的裂解水、燃料電池等所需。武漢理工大學木士春教授課題組展示了一種先進的鉑磷化材料(PtP2),該材料只有3.5 wt %的Pt負載,嵌入在磷氮雙摻雜碳(PNC)層(PtP2@PNC)中。所得催化劑表現出良好的HER、HOR和ORR性能。對於HER來說,與Pt/C (22 mV)相比,只需要很低的8 mV的過電位就可以達到10 mA cm-2的電流密度。對於HOR來說,其在過電位為40 mV時的質量活性(MA)是Pt/C催化劑的2.3倍。有趣的是,PtP2@PNC也顯示出異常的ORR MA,是Pt/C的2.6倍,並且在鹼性溶液中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毫無疑問,這項工作揭示了PtP2@PNC可以作為一種具有極高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納米催化劑,在電催化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溼垃圾變廢為寶丨iScience 一周編輯精選
    溼垃圾變廢為寶丨iScience 一周編輯精選 2020-07-02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熊是如何突破「體型-食性」限制的丨iScience一周精選
    熊是如何突破「體型-食性」限制的丨iScience一周精選 2020-07-08 1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認為,早期地球上的化學過程會產生簡單的富含能量的化合物,以此推動了複雜分子的合成,最終為生命和人類進化提供了原料。通常情況下,這一假說會與「複製先起源」假說一同被擺上檯面。不同於「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複製先起源」假說則是認為前生物合成的有機化合物能夠通過非生物自發聚合形成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遺傳信息系統,並逐漸擁有了「新陳代謝」能力。關於這兩個地球生命起源假說的爭論一直不相上下。不過,近期一項研究發現為「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增添了一筆新論據。
  • 生命起源研究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這為尋找生命誕生伊始的早期化學反應網絡提供了研究線索。 生命怎樣起源?從化學網絡中找線索 生命起源問題的關鍵挑戰,是追蹤少數幾種原始的基底反應物怎樣構建起重要的生命組件並湧現出自生成主體。來自波蘭科學院的Bartosz A.
  • 生命起源研究的新裡程碑:Science刊文揭示前生命化學自催化網絡
    這為尋找生命誕生伊始的早期化學反應網絡提供了研究線索。生命怎樣起源?從化學網絡中找線索生命起源問題的關鍵挑戰,是追蹤少數幾種原始的基底反應物怎樣構建起重要的生命組件並湧現出自生成主體。來自波蘭科學院的Bartosz A. Grzybowski等學者,於2020年9月25日在Science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對生命的化學起源途徑的最新研究。
  • 《自然-通訊》編輯精選合集II
    作為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中的翹楚,《自然-通訊》一直致力於為研究者們呈現來自各個領域中重要的研究突破。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該雜誌主要發表包括生命科學、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在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
  • 混合納米發電機最新研究進展 | 一周編輯精選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24個 交叉學科InterdisciplinaryiScience(《交叉科學》)是Cell Press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可複製RNA的起源和複製機制
    這些可複製RNA(replicating RNA)的起源和T7 RNAP的複製要求尚不清楚。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應用了下一代測序、微流控技術和生物信息學來解決(i)DNA依賴性RNA聚合酶如何複製RNA,(ii)哪些RNA模板可被有效地複製,(iii)可複製RNA的起源。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 iScience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該雜誌主要發表包括生命科學、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在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
  • iScience:增強免疫系統殺傷結核桿菌的能力
    最近在《i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作者利用細胞中的RNA「感受器」來檢測入侵病原體的RNA,從而使宿主細胞更好地殺傷結核桿菌。 「RNA感應「是我們天然免疫防禦的一部分。波士頓兒童醫院細胞與分子醫學計劃的醫學博士Anne Goldfeld領導的研究人員首次表明,一旦結核桿菌進入細胞,RNA感應對於抑制細菌的生長至關重要。
  • 2018年8月3日Science期刊精華
    開發出比標準的免疫螢光成像技術更好的細胞分析方法doi:10.1126/science.aar704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分析細胞及其組分的新方法,即迭代間接免疫螢光成像(iterativ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maging, 4i)。
  • PNAS/iScience,清華大學黃善金組在花粉管形成中取得進展!
    iScience發表了題為「The Balance between Actin Bundling Factors Controls Actin Architecture in Pollen Tubes"的研究論文。
  • 生命起源揭秘——漫長的徵程
    生命起源是一個亙古未解之謎,從古至今有很多說法來解釋生命起源的問題。到了十九世紀,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問世,給生命科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也給人類的自然認知帶來了石破驚天的巨大震撼,更為科學家揭示生命起源這一千古之謎帶來了曙光,這就是現代的化學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樹生命起源涉及一系列未解之謎,如生命起源的時間、地點,當時的地球環境、生命有機分子來源及生命形成過程等等。
  • Science | 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
    Grant研究組在Science發表文章A brainwide atlas of synapses across the mouse life span,揭開了小鼠整個生命周期中動態變化的突觸全腦圖譜,為大腦中突觸的時空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二月編輯精選
    為您分享期刊二月編輯精選論文,所有文章提供全文閱讀連結。最重要的是,由於在ALD過程中紡織品和AZO之間形成化學反應,CPF應變傳感器在往復式摩擦 (50 kPa負載壓力,30周期),洗 (500 r/min 10周期,200分鐘) 和耐光性 (7天加速光老化試驗) 中表現出優良的機械堅固性和耐洗滌性,從而可以製備透氣和舒適的且沒有彈性體封裝的可穿戴傳感器。
  • 光影中國網「鳥類攝影」欄目一周作品精選
    光影中國網「鳥類攝影」欄目一周作品精選
  • Science Advances:比較行星學視角看生命起源
    SA:比較行星學視角看生命起源 生命起源是人類一直關心的基本科學問題,研究表明生命起源的路徑可能有多條。目前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化學起源,它包括前生命合成過程和分子自組裝過程兩步。
  • Science Advances:比較行星學視角看生命起源
    生命起源是人類一直關心的基本科學問題,研究表明生命起源的路徑可能有多條。圖1 研究生命起源的四種方法(Baross et al., 2020)綜合前生命化學和行星早期表面環境演化的最新研究進展,假定生命起源的環境可以通過比較行星學獲得認識
  • 小波閾值去噪的基本原理_小波去噪閾值如何選取
    本文提出的小波閾值去噪方法可以分為5步描述: (1)對帶噪圖像g(i,j)進行s層正交冗餘小波變換,得到一組小波分解係數Wg(i,j)(s,j),其中j=1,2,…s,s表示小波分解的層數。這些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對閾值選取的研究以及對閾值函數的研究。 閾值的確定在去噪過程中至關重要,目前使用的閾值可以分為全局閾值和局部適應閾值兩類。其中,全局閾值是對各層所有的小波係數或同一層內不同方向的小波係數都選用同一個閾值。而局部閾值是根據不同層不同方向分別選取閾值。 (1)全局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