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崇高是彰顯崇高之美的基礎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不認識崇高就難以彰顯崇高之美。
說起崇高,似乎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近乎「高大上」;竟在一段時間有人把崇高當成調侃甚至譏諷的對象。實乃謬誤。崇高就在你我的心裡,崇高就在我們的身邊,崇高就在我們正進行的事業中。不信嗎?請看古今中外聖賢的高見與事實。
《易·繫辭傳》中雲:「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是指地位特殊、優越。《西漢書·楊震傳》中曰:「崇高之位,憂重責深也。」意思是說,在崇高的位置上,要有深重的憂患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也可以說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深重的憂患意識,就是崇高。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說:「崇高就是偉大心靈的回聲。」當代美學家王朝聞說,崇高就是時代精神和先進生產力的體現。我們老祖宗對崇高多有生動形象的闡述:孔子提倡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君子人格,是崇高;孟子倡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氣概,是崇高;宋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領袖風範,是崇高;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和他的「法古今完人,養浩然正氣」,也是崇高;魯迅的「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脊梁是當然的崇高。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貢獻,都是崇高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那天起,就向世界宣告了崇高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93年的戰鬥歷程是崇高,改天換地的偉大貢獻是崇高,在這支隊伍裡層出不窮難以盡數的英模人物同樣是崇高。他們都是中國共產黨締造者之一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稱讚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五種人無疑都是崇高的人。
無獨有偶,習近平在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倡導樹立五種崇高的情感」:「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雷鋒同志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鄭培民同志的責任感」、「錢學森同志的光榮感」。他任總書記後又多次講到崇高。在2013年4月28日接見全國勞動模範代表時講「勞動最崇高」。這既是對崇高的生動解讀,又是對弘揚崇高精神的有力動員。
由此不難看出崇高就在我們心裡,崇高就在我們身邊,崇高就在我們的事業中。也正因此,我們認為:「崇高是真善美的境界」,「崇高是利他利眾利社會」,「崇高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堅持崇高的導向;「崇高是人民公僕的代名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崇高;崇高的卓越風姿是:「真純的情感,偉大的精神,高尚的行為,神聖的使命,誠實的勞動,無私的奉獻,無形的規範,人類共同崇尚的美德,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既體現在驚天動地的偉業上,又滲透到平凡實際的生活裡,更凸顯在天塌地陷的災難中;一旦佔有主導地位,就會釋放出撼人心魄之光華,形成催人奮進乃至排山倒海之威力,鍛鑄真、善、美之輝煌。」這就是崇高,這就是美輪美奐之崇高。
走進崇高是彰顯崇高之美的保障
認識崇高,未必擁有;如何擁有,必須走進;走進崇高,才能擁有崇高。如何走進呢?為什麼是走進崇高呢?
在理論界,對弘揚崇高精神,有「崇尚崇高」、「走向崇高」、「走近崇高」、「重建崇高」等之說。自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我們還是認定「走進崇高」。其理由:一是「崇高在我們心中、在我們身邊」,怎麼還不是走進呢?「崇高就是真善美之境界」,誰心裡沒有真善美的願望和追求呢?追求的過程就是走進過程;「崇高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誰不能為人民服務呢?做到全心全意,也是走進崇高的過程;為國捐軀的英烈是崇高,「感動中國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時代先鋒」、「道德模範」也是崇高,前者雖然遠去,但精神永活我們心中,而後者不就在我們身邊嗎?二是有馬克思的名言明示:「人懂得按照一種尺度來進行生產,並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在這裡實際上指明了人是按照真善美相統一的尺度來追求和創造理想對象和自身的。這個過程,無疑也是走進崇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進而不是退。三是老祖宗早有斷論:「逢善必進」、「進德修業」,施善與增德都可用「進」,弘揚崇高精神怎麼不能用「進」呢?四是時代的需要,掃除社會的負面現象和貫徹落實黨中央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號召,都需要我們拿出挺進的姿態弘揚崇高。故此,我們認定無論是崇尚崇高、追求崇高,還是弘揚崇高精神,均稱為「走進崇高」。走進崇高,就是趨步進入真善美之境界,即彰顯自身崇高,履行職責崇高,學習他人崇高,弘揚社會崇高,用崇高規範自身,研究崇高之道,鼓蕩崇高之風,以實現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大家知道,中國夢的內容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走進崇高的目的「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不與中國夢的內容高度契合嗎?
彰顯自身崇高,即挖掘、踐行自己心靈中的崇高。讓心靈裡對真善美的追求佔主導地位並變為實際行動,而且是自覺的、持續性的行動。「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勇於擔當是彰顯自身崇高,助人為樂是彰顯自身崇高,見義勇為是彰顯自身崇高,公而忘私、先人後己、扶正祛邪、無私奉獻都是彰顯自身崇高。彰顯自身崇高,就是自覺、主動、無怨而又無悔地效國為民、弘揚正氣。這樣,在自身進入崇高境界的同時,還創造著崇高的磁場。彰顯自身崇高是走進崇高的核心內容。
履行職責崇高,即忠實履行崗位職責,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忠於職守、盡職盡責,自古皆然。孔子的「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就是主張要精業、敬業。精業敬業就是履行職責崇高。兩彈元勳鄧稼先,清潔工人時傳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等等,都是履行職責崇高的典範。履行職責崇高是本分的崇高,能否履行職責的崇高,直接影響社會的崇高。履行職責崇高是走進崇高的重要內容。
學習他人崇高,即學習別人的崇高精神及社會上的崇高行為。王朝聞曾有論斷:「社會生活中的崇高是由具有崇高特性的對象表現出來的。」走進崇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向具有崇高特性的對象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學習榜樣的價值是無量的。當年學習雷鋒的熱潮遍及全國,隨之而起的助人為樂之風飲譽全球。見賢思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共產黨人倡導的自我提升的優良作風。人人學習崇高、擁有崇高,民族焉能不是崇高之民族?
弘揚社會崇高,就是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勇於投入弘揚正能量的工作。當今興起的志願者團隊,各種形式的賑災活動,每年一次的義務獻血,以及敬老、助殘、濟困的義工隊伍等,都是在弘揚社會崇高。更有國家表彰勞模先進、政府和媒體等開展各種評優、選美活動,無一不是大力度弘揚社會崇高。
用崇高規範自身。規範,通常是指對個人和組織行為的規定,以形成一定的模式和規律。客體是規章制度或紀律和法規,主體則是人的言行舉止。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規範自身,首先要規範自心。明代學者楊繼盛講:「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毛澤東的「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也是講的心靈規範的重要。用崇高規範,行為必定崇高;用卑下規範,行為自然卑下。
研究崇高之道,即探索、研究具有崇高特性對象的做人之道、成才之道、成功之道,即準確找到其崇高的淵源及途徑。這是學習和掌握崇高的有效途徑。
鼓蕩崇高之風,即採取各種方式宣傳崇高人物的精神、行為及其淵源、途徑和崇高之威力、魅力,使之成為沁人心脾、淨化社會的浩蕩之風。走進崇高,涵蓋方方面面。無論是彰顯自身崇高,還是履行職責崇高,無論是弘揚社會崇高,還是用崇高規範自身,或是研究崇高之道,鼓蕩崇高之風,不都是彰顯崇高之美嗎?走進崇高就是彰顯崇高之美,而彰顯崇高之美就要走進崇高。且不說全社會走進崇高,單就8600萬黨員走進崇高,難以計數的文化工作者走進崇高,我們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不就處處崇高了嗎?那我們的國家該是個什麼形象呢?
鍛鑄崇高形象是彰顯崇高之美的目的
走進崇高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無疑體現了走進崇高研究院「傳承創新崇高文化,鍛鑄彰顯崇高形象」的宗旨。鍛鑄彰顯崇高形象,首先就是人的崇高形象,即優秀的人格。19世紀英國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國庫的殷實,不取決於城堡的堅固,也不取決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取決於這個國家國民品格的高下。」習總書記特別重視國民品格的提升。無論是對各級領導幹部「三嚴三實」的要求,還是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好老師確立的「四要」標準,或是對青年人的殷切期望及科學指導,都體現了他把培養優秀人格、提升國民素質放到了強國之本的位置。他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也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他說:「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只有具備堅實骨氣和底氣的中國人,才能建成具有豪氣、大氣的中國。這就是走進崇高的終極目的——鍛鑄國家崇高形象。彰顯崇高之美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認清中國的崇高之美: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是崇高的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崇高的文化,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是崇高的人民,中國共產黨是崇高的政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崇高的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崇高的夢,而保障實現中國夢的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同樣是崇高的!我們應該也必須堅定崇高的自信。而只有堅定這崇高的自信,才能由衷又全力地彰顯崇高之美,也才能提高走進崇高的自覺,進一步鍛鑄、增強國家的崇高形象。
(作者為解放軍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原副院長、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院長)
(摘自《文藝理論與批評》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