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首次證明古鳥類和帶毛恐龍可能「色彩斑斕」

2020-11-25 科學技術部

  也許你對電影《侏羅紀公園》和各種科普書籍中五顏六色的恐龍記憶猶新,但是數億年前的動物是否真的就像現在一樣色彩斑斕?長期以來,這個「將今論古」的推測,卻鮮有化石的實證。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等來自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的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古鳥類和恐龍皮膚衍生物中存在黑素體,首次證明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些古鳥類和帶毛的恐龍均具有「色彩斑斕」的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我們在中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和帶毛恐龍中發現了兩種黑色素體,一種為真黑色素,另外一種為褐黑色素;後者為在化石中的首次發現。這兩種物質均在現生鳥類的羽毛中存在。」張福成說,「根據和現代鳥類的對比,我們推測,這些帶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已經具有以灰、褐、黃及紅為主要色彩的基礎。假設這些色彩可能產生不同比例的組合,那麼1.25億年前的鳥類和恐龍也許也如同今天的鳥類一樣五顏六色、奼紫嫣紅。」

  近年來發現於中國的帶毛恐龍,成為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學說最重要的證據之一。但對帶毛恐龍的「毛」究竟為何物,卻一直爭論不斷。該研究首次科學驗證了一些恐龍(如中華龍鳥、中國鳥龍等)的纖維狀「毛」狀結構與鳥類羽毛的同源性,即同屬皮膚衍生物,而不是皮膚內的纖維。因為在這些帶毛恐龍的「毛」中找到了與鳥類羽毛類似的黒色素體,而黒色素體並不存在於皮膚內部的纖維結構內。這一發現傾向支持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

  該研究為科學復原古生物的顏色提供了依據,也為羽毛起源、鳥類起源及鳥類與恐龍的系統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並從微觀層次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演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科學家們表示,限於化石保存等因素,對滅絕動物顏色的復原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此項研究所提供的也只是一個初步的結果。要準確完全復原滅絕動物的顏色還需要大量的後續工作。

相關焦點

  • 鳥類起源於恐龍有新證 恐龍時代可能色彩斑斕
    鳥類起源於恐龍有了新證據 恐龍時代可能色彩斑斕   記者齊芳今天(2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中國、英國和愛爾蘭三國科學家在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和帶毛恐龍中發現了兩種黑色素體。這不僅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證據,更首次證明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些古鳥類和帶毛的恐龍均具有「色彩斑斕」的基礎。這一發現將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自然》上。   專家解釋說,雖然很多科普圖畫中恐龍時代的生物和今天的動物一樣五顏六色,但這只是科學家和藝術家「將近論古」的推論,一直缺乏科學實證。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時間:2019-10-31 10: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這個化石來自 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琥珀雖小卻凝結時光長河)這次發現的鳥類標本本體,琥珀內部包裹著古代鳥類的一條完整的腿部,長大約有3.5釐米,重才5.5克。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網友卻大呼可愛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中的琥珀裡發現一隻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遠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該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集團旗下的知名學術刊物《科學報告》。邢立達稱「這個琥珀不大,但它卻揭示了一種非常特殊的,非常小又可愛的兇萌史前猛禽。
  • 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真面目—新聞—科學網
    不過,這一次,科學家似乎走在了科幻前面。 6月28日晚,來自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和昆蟲學家宣稱,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批琥珀中的鳥標本。這也是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的真面目。 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領銜研究。
  • 帶羽毛的恐龍究竟長啥樣?用色彩斑斕形容不為過(附視頻)
    科學家們有什麼辦法嗎?答案是,有!近幾年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等機構關於帶羽毛恐龍羽毛顏色的研究成果,終於讓我們可以有科學依據地識別化石羽毛顏色,進而復原出一個色彩斑斕的恐龍世界。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被發現:體型很小 可愛且兇猛
    今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通過合作研究,在緬甸北部一塊約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大小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當。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和路易斯·恰普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共同完成。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中外科學家合作繪製萬種鳥基因組圖譜
    中外科學家合作,構建起了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了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要少。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來自緬甸琥珀中一隻金黃色的利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比龍標本復原圖。張宗達 繪自此,來自恐龍時代的第一隻雛鳥標本被人類發現。該琥珀化石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軟組織細節,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科學家稱,這為人們研究恐龍時代的古鳥類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體型與蜂鳥相當,也是最小的古鳥類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眼齒鳥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恐龍,本來化石是很難形成並保存的,幸運的是這個眼齒鳥被包裹在了琥珀中,因此科學家才得以通過三維重建確定了這種鳥的外形特徵,有著相對於腦袋特別大的眼睛,而且嘴巴上長有一圈倒鉤的小刺狀結構,骨骼結構和鳥類有相似的地方。
  • 鳥類後肢上的羽毛揭開古鳥類短尾之謎(圖)
    中國恐龍網 邢立達報導,10月2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福成和周忠和的一篇有關古鳥類飛行的文章。在這篇題為「一早白堊世鳥類的腿羽」的論文中,這兩位專家報導了一隻生活在1億2千萬年前的、既保存有完好的腿羽,又保存有短的尾羽的鳥類化石。
  • 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認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中外科學家合作的最新恐龍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中外科學家首次公布毛茸茸的蝸牛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了保存角質毛的陸生蝸牛。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細胞集團旗下的iScience。據悉,該課題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的資助。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