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被視作社區的外來人,卻比誰都要更了解這裡

2020-12-04 澎湃新聞
友情提示:

所有照片都是由外賣騎手拍攝的

還有誰,能比整天走街串巷的外賣小哥更懂得一座城市的細節呢?

在「蜂鳥騎手攝影計劃」裡,5000多位喜歡用影像記錄生活的外賣小哥,與一群對攝影以及城市生活充滿興趣的編輯成了搭檔。騎手發回的前方觀察,被我們編輯成了一系列城市觀察報告,從4月30日起已陸續推送,今天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

合作騎手 | 王洪興 李海彬 國正偉 吳梓才

拍攝指導 | 周雙玲 劉姮妤 儲娜 江錦

本期報告製作 | Patrick

什麼是社區?人們在一定的區域內生活,並產生了互動,社區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作為生活在城市的賽博人,我們與身邊的社區,每天都會重逢,卻未必談得上多熟悉。宅在室內,活在線上,除了日常通勤活動的兩點一線,真實的社區生活正逐漸被我們捨棄。

試著把社區理解為戰略遊戲中的地圖吧,我們可能只探索了很小的幾塊,而很多部分則在迷霧狀態之中。要不,我們求助外賣騎手,讓他們每天150公裡的奔跑,幫我們打開全部社區地圖?

小區的後牆有沒有小門捷徑?所有樓都長得一模一樣的社區的樓號有沒有什麼規律?購物中心的哪個電梯人最少?哪個菜場24小時都能買到新鮮的菜和肉?那些雖在我們身邊,但在潛意識裡被過濾掉的城市信息,對騎手來說,卻可能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關鍵元素。

同時,所有社區也必然包含著人和人的關係與連結。在這個層面,常被視為「準外來者」的騎手,卻已成為了強紐帶。他們以消費項目裡最核心的「吃」,構建著社會的互動和聯結。

以下,我們請來自上海、蘇州、北京、汕頭的四位騎手,帶我們走進與他們朝夕相伴的社區。它們各具特色,為這個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提供了四個樣本。

每間腫瘤醫院附近,都有假髮店

#號販子  #電梯  #空中走廊

#護士臺  #湯包店  #假髮店  #水果鮮花  

#租房中介  #小區後門
 

上海復旦大學腫瘤醫院位於東安路與零陵路的十字路口上。這個給全國腫瘤患者提供幾乎是最後希望的地方,是王洪興4年來往來送餐的目的地。這座醫院,以及每天從全國趕來臨時落腳的病人、家屬影響著醫院周邊的社區,產生了獨屬於腫瘤醫院的社區生態。

在過去幾十年裡,這個規劃得功能性很強的城市區域,圍繞其核心功能,不斷地進行社區演化。少數穩定的人群為大量臨時來這裡的人,發展出了多樣功能模塊,並成就了城市的效率。

- 把餐留在護士站就可以了 -

以前送外賣是可以騎車進醫院的,今年過年來了以後就不行了。現在送醫院的外賣需要先把電瓶車停在對面,然後過馬路走過去。快到醫院的地方,馬路上這些黃的、黑的、白的,都是手機號,號販子留的。

以前他們都是在門口,手上拿著名片,遇到周邊的人就問喊「掛號掛號,專家號,第一時間得到救治」「要掛號吧?我這裡有專家號」 「某某某專家的號」……還有的藉口和某某某專家比較熟,關係比較好,可以直接走後門,幫他們先看。

好多號販子是用的假號,給的排隊的號並不真實,結果到了醫生那裡,醫生說這是老早的號,過期了。現在我沒遇到過號販子,醫院整治了,這路面上都刷了漆。

進醫院送餐,上下樓是難題。大多數醫院裡,都有4類電梯,一種是作客梯用的電梯,平時排隊人特別多,比較難等,一來一回,得個十幾二十分鐘。還有就是自動扶梯,如果是低層的話,自動扶梯比較方便。

我們送外賣就經常走貨梯和營養梯,都是內部使用的,但是也允許我們走,畢竟都是為醫護人員和病人服務的。這些貨梯都有開放時間,一般他們12點半就停了,要運醫療垃圾。

醫院裡樓都多,腫瘤醫院1.2.3.5樓之間就有空中走廊連接,三樓和四樓都有。現在想想,還真沒看到有4號樓。有經驗的騎手在送外賣的時候可以選擇從這裡穿行。醫院裡能坐下休息的地方有一些,但看病的人更多。如果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其實可以在這裡來歇一會兒。我還看到有人帶著枕頭、被子來的。

把餐送到指定樓層後,如果醫護人員忙得無法第一時間來取,就會放在護士站,甚至病房手術室門口。於是,外賣堆得愈來愈多。 

- 醫院周邊的衣食住行 -

來腫瘤醫院看病的病人,來自全國,多有家屬陪同,療程也不免曠日持久。以就醫產生的商業需求,在醫院周邊形成了獨特的生態。

與醫院正門只隔著一條馬路的地方,一群房產中介聚集在路邊。平時他們會手持傳單、小卡片進行散發,或者直接拿手機給人看照片和視頻。下午的時候,天氣熱,又沒什麼人,他們便都在樹蔭下休息。

房源很多都在附近,醫院後面的東安路240弄(振興小區)就是病人集中租住區。日租100-300左右,比住酒店便宜,而且做飯、洗衣服都很方便。這個側門,是通向醫院的一條捷徑。如果從斜土路進出,就要繞很遠了。

在吃的方面,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口味供應齊全。對於在腫瘤醫院工作、就醫、陪護的人來說,在周邊用餐,或者點外賣的選擇很多。

「醫生護士點餐口味偏麻辣,住院病可能要注重營養,就比較清淡一點了,像湯包之類的。出醫院往右過馬路,就有兩家湯包店,老洪興、老盛興,都是老品牌了,住這附近的上海老頭老太太平時就會來這裡吃飯。下午一兩點還有很多人。」

零陵路628弄,從天鑰新村3號門進來,排列著麻辣燙、鑫鑫大餅、蘭州牛肉拉麵、沙縣小吃等七八家店鋪。在上海市的「五違四必」整治中,最後一家蘭州牛肉拉麵館也在尋找著搬遷店面。「還在找,大不了回家唄。」拉麵館老闆躺在電瓶車上說。

如果說醫院旁邊一定有賣醫療器械和鮮花水果的,那麼腫瘤醫院周邊肯定有假髮店。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附近,就有兩個賣假髮的地方,距離正門都不到100米。

一處是醫院一側的便利店,在混雜著病人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裡,假髮擁有門口收銀臺處的最佳展示角落。另一處在醫院正門斜對面的小店裡,由於店面門廊調整,假髮隱藏在靈芝、義乳的最深處,只有從南邊過來才能發現裡面陳列的各式假髮。

假髮以女式為主,在不到10平方的空間裡,近百款假髮中只有兩款男式。「男的就是光頭也沒什麼問題。」

房子都一樣,就像旁邊的工廠

#822號  #浴室  #洗衣房

#彩票站  #小吃攤  #網吧  #計生用品店  

#工廠  #老人  #公園

蘇州黃埭鎮潘陽新村位於城市的一角,仍處於城市化進程中。騎手李海彬和同事們一起在康陽路邊休息,兩邊是潘陽新村的東、西區。居住在這裡的大多是來各電子廠打工的年輕人。他們還沒有形成對地域的歸屬感,但生活依然在這樣「臨時」的狀態下堅強發展,在某些時段洶湧出來。在緊張、枯燥的工作中,這些年輕人也努力在潘陽找出一些生活的溫度。

- 找不到門就在浴室見吧 -

剛在潘陽新村送餐時,我經常迷路。這裡每幢房子看起來都差不多,像是複製出來的。雖然我們的地圖上有定位,但不總是準確。後來跑了幾次,我就留心觀察號編號規律,發現一共有822號。1到300多號是在東邊,其餘在西邊。平時我們騎手等單休息的時候就在康陽路上,兩邊都是商家,也是東、西區的分界,路上有好幾個入口可以到社區裡。

大部分的房子都像822號這樣,原本一樓的院子也封頂加蓋成房子,可以租出去。它們不是商業小區,都是私人的房子,基本出租給外地人。一般一間租金要六百多塊一個月,水電費都比較貴,有的還沒有空調。

雖然已經熟悉了,但很多房子根本沒有編號,我們還是找不到,這時候我們就只能和客人約好在一些特殊的地方「交貨」。比如,有時候客人會備註「送到XX公共浴室」,我們到了給他們打電話,他們再來取。好多出租屋洗澡間沒有熱水,冬天就要去浴室洗。

除了公共浴室,還有公共洗衣房。這裡用的是投幣洗衣機,一般洗衣服三到四塊錢一桶。有的兩三臺擺在小道上,這個是專門有一間門面裡擺了十幾臺洗衣機。牆上貼了各種使用洗衣機的提示。

- 兩班倒的工廠,兩班倒的雙面潘陽 -

潘陽住的大多是在蘇州打工的年輕人,有的跟我差不多大,有的才十幾二十歲出頭,大多在附近的廠裡上班。

工廠一般是兩班倒,早班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晚班當然就是晚上八點到早上八點。上日班的工人,廠裡會管飯,但是誰天天吃都受不了,好多人也得叫外賣換換口味。至於上夜班,白天在住所休息的人,中午睡醒了,也常叫外賣來解決午餐。

可能是住了太多在工廠打工的人,潘陽社區的生活節奏也跟著工廠的節奏走。白天,尤其是上午,早班的人在工廠,夜班的人還沒醒,街上很清靜,能見到的多是老人。

潘陽西北角是一個挺大的公園,最近公園裡正開著各種各樣的花。下午依然沒什麼人,偶爾會碰到釣魚的人。

下午五點多的時候,有些早班工人開始下班,晚班的人也開始出門活動,街上才逐漸熱鬧起來。西區最旁邊的一條路上的小吃攤逐漸擺滿。炒飯、炒麵、粥、餅都有,生意挺不錯的。街對面的彩票店生意也開始了。好多人沒事就去買點彩票,碰碰運氣,指望能發點意外之財,不過我總是覺得天下不會掉餡餅。

從潘陽社區往西,是黃埭鎮文體公園。傍晚的時候開始熱鬧,籃球場上全是人,最近有很多放風箏的,還有踢足球的和遛狗的。我很喜歡這個公園,裡面的人感覺很休閒,年輕人和小孩子比較多。

晚上八點,黃埭一家電子廠下班了。這家廠車間和大門都有安檢,估計要半個多小時才能都走完。

早班的人都下班後,入夜了,潘陽才到了真正熱鬧的時候。也只有在這一會兒,忙碌的大家才有閒暇去找一找生活的滋味。下班的人也會不斷地叫夜宵,一直到我夜裡12點多下班。

「宇宙中心」不只是個玩笑

#望京SOHO  #門禁

#噴泉  #購物中心  #檔口廚房  #韓國城  

#小區活動點  #非機動車道  #寫字樓入口
   

中午,外面下著大雨,新薈購物城裡的商家果然又爆單了,國正偉的手機上排列著13個訂單,有的來自對面的超大寫字樓望京SOHO,有的來自旁邊林立的小區。

大望京,在工作、生活、消費的三元狀態下,人是高密度的,互動是高頻率的。這是巨型城市快速規劃的結果,來不及對人考慮太多。人們努力在這裡建立臨時關係,多半是為了未來。在當下的望京,縫隙處才有生活。

- 3座塔,8個入口 -

平時沒單的時候,我和站點的兄弟們會在阜通西大街路側休息。這裡最方便,背後靠著商家特別多的新薈城購物中心,而對面,就是望京地標,超大寫字樓望京SOHO了。

望京SOHO由三個高塔組成,名字很簡潔:塔1、塔2、塔3。這裡簡直是水泥迷宮,塔1和塔2各有兩個入口,分別接入商業區和辦公區,塔3更誇張,所有入口加起來有4個。

工作區的門禁很嚴格,非樓內辦公人員,包括我們騎手,是不能進入辦公樓的,只能打電話喊客人下來取餐。商業區的電梯最高也只能到6樓。

約SOHO裡的客人出來,站在三個塔中間看似是很好的選擇,離三座塔都可以近。但對對方來說並不方便,因為三座塔面向內部的都是商業入口,從辦公區下來的人很難找到捷徑繞過來。

周末的SOHO,少了大部分上班的人,這座看似壓抑的建築露出了自己生活化的一面。SOHO的樓側其實環境很好,有大片綠化,加上噴泉,儼然是座小公園。一到周末,常有住在附近的人來玩耍散步。三塔之間的大片空地,也是在望京一般的小區裡罕見的活動資源。 

- 去新薈城,不要坐滾梯 -

在soho的正北向對面,是新薈城美食廣場。這裡是望京貫見的購物綜合體之中的一個。比起購物,這座綜合體更側重餐飲,再加上比鄰soho,這裡成為了許多上班族工作日的食堂,和外賣騎手們奮戰的主戰場。

除了食客們熟悉的堂食門店,還有一些純外賣店。如果你在外賣軟體上找到了從未見過實體店的館子,他們很可能就在這裡了。這些店鋪不供堂食,出入這裡的都是外賣騎手。 

在新薈城,有一些為外賣騎手熟知的奇妙捷徑。首先是一條消防通道,飯點的時候,幾乎所有在這裡通行的人都是外賣騎手,他們從這裡躲開了擁擠的轉門。另外就是大樓門口左轉的那組電梯,因為比較隱蔽,通常人會少一些。這裡的滾梯設計得極不方便,每上一層樓或下一層樓,都要從商場內部繞很大一圈,不知是不是有意為之,逼迫行人多在裡面逛一逛。

- 小區的大門有三種語言 -

望京西園4區,是一座有20年歷史的小區,算是望京這個大社區在剛剛興起時的第一批社區了。建築風格很有90年代小區的年代特色,圖編同學說這裡和他小時候在亞運村附近住的小區樓簡直一模一樣。

望京因為旅居北京的韓國人多,被戲稱為「宇宙中心」,這充分地體現在西園四區了。從小區的大門,到裡面的餐館、小店小鋪,都是中韓雙語。

比起一街之隔的巨型寫字樓和購物中心們,這個老小區生活氣息明顯更足,氣氛也閒適起來。在並不寬敞的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孩子們踢著球,老人們攀談著。

從某種程度上,西園四區像是整個望京的縮影,人多,功能齊全,離開四區,對面的三區又是同樣一個精彩的世界。

離開了西園4區,在回soho的在立交橋下,我看到了一輛卡車的窘迫。這條本來足以供它通行的輔路上,違停了一排車,逼著司機將一側車輪騎在馬路牙子上才勉強通過。這個擁擠的景象正如望京本身,它承載著多於絕大多數社區的功能與人口,將它們濃縮在其中。在密度上,它也真正擔得起「宇宙中心」的名號了。

最早來的那些人,最習慣住這裡。

#黑歷史  #公寓  #祠堂

#菜場  #旅店  #理髮店  #診所  #服裝店   

#手繪地圖  #熟食店
 

在汕頭龍眼站站點,掛著一幅站長吳梓才的同事繪製的龍湖村草圖,以防新來的騎手在這個訂單超密集區迷路。這是一個非計劃的傳奇社區,從汕頭成為特區時就雲集了四方移民,從最初的草莽叢生,經過30年的發展,釀出了讓龍湖人難以割捨的生活煙火氣。

人們努力駐紮下來,想在這裡生活。於是各種人的關係、社區的功能和人們的互動野蠻多樣的生長著,如同野地裡的花園。

- 有黑歷史的落腳點 -

對不熟悉龍湖村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多少有些令人生畏的地方。對站點新來的騎手來說是如此,甚至對龍湖之外的汕頭本地人,也是如此。

對於剛剛上崗的騎手,龍湖看起來很亂,很複雜。這裡的樓很密集,小巷很多,又大多沒有樓號門牌號,很容易迷路。

龍湖村「亂」的印象,除了來自表面上的侷促與複雜,也來自它的一段「黑歷史」。

龍湖村是改革開放時期,汕頭成為經濟特區時,許多第一批來汕頭的外地人落腳的地方。曾經這裡很繁華,整條街都是賣衣服的和吃的,每天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不過,當時的熱鬧也帶來了副作用,曾經的龍湖村魚龍混雜,街上也經常有大白天搶手機搶金項鍊這樣的「動作片」發生,甚至有以地域群體為核心的幫派衝突。

雖然往事已如過眼雲煙,現在的龍湖已經安全了很多,但也算是留下了「黑歷史」,使龍湖村外的人不免對這裡敬而遠之。這兩年,也會有年輕人結伴來到龍湖漫無目的地閒逛,帶著異域探險的心情。

直到今天,龍湖村仍是外來打工者的理想落腳點。這裡地處汕頭市的中心地帶,附近有好幾個工業區,離火車站也不遠。社區中的公寓長短租都有,單間一個月七八百,如果是老一點的房子的話會便宜點,有些小單間一個月三四百就能租下來了。我站點裡的不少騎手就是這樣租住在龍湖新村。

- 熟悉了,喜歡上龍湖的煙火氣 -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繁榮,演化到現在,龍湖村平靜了很多。還留在這裡的人,多是已經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

現在這裡是個生活很便利的地方,從傳統的電器店、便利店、菜場,到新興的奶茶店、美甲店,什麼都有。在龍湖村的菜場,24小時都能買到新鮮的肉和菜。

值得一提的是,龍湖有個老診所,裡面的醫生是著名的兒科老中醫。村外的老汕頭人有小毛小病還是更習慣來這裡看中醫。

和住在這裡的人一樣,騎手們最終也會愛上龍湖。這裡的商家和客人都很密集,訂單很多都在龍湖村內部,就在村子裡繞。這裡又沒有紅綠燈,巷子又幾乎條條相通,只要輕車熟路,效率就很高。

平日在龍湖跑單的騎手,休息時和這裡的居民一樣,喜歡在吳家祠堂旁邊休息。這裡有個籃球場,在擁擠的龍湖新村裡算是個開闊地帶。家住龍湖的騎手中,有一些是隨家人在90年代初就搬到了這裡,其實是在龍湖長大的。

現在的汕頭,多了很多新的社區,樓更新了,道路更大條了,但是最開始來到汕頭的那批人,還是習慣住在這裡面。

尾聲

四個社區,它們各有不同。望京代表了濃縮的大都市生活;腫瘤醫院的周邊狀態產生於固有穩定社區與處於臨時、急迫狀態的互動;潘陽是新移民區,居住在此的外來者的打拼幾乎就是全部的社區節奏;而在龍湖,當年的外來者已經紮根下來,在這裡找到了新的歸屬。

那麼我們的騎手在這些不同的地方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無論在哪一個故事裡,他們都在深度參與,也成為了社區運轉的強紐帶。

他們仍被視作這些社區的外來人,卻比誰都要更了解這裡。

「蜂鳥騎手攝影計劃」由OFPiX與澎湃新聞、餓了麼聯合發起。我們通過餓了麼平臺,從數千位愛好攝影的報名騎手中,遴選騎手攝影師參與拍攝。作為OFPiX長期以來對城市生活探索、記錄的延續,我們希望通過外賣騎手對城市的獨特觀察、體驗、拍攝,展現出許多人平時「看不見的城市」。

- 系列報告 -

- 蜂鳥騎手攝影師 -

趙彬 / 國正偉 / 李海彬

裴鵬舉 / 祖雲  / AM昊 

吳梓才 / 郭豪 / 王洪興

文少華 / 潘京 / 薛雷 / 黃龍祥

……

- 圖片編輯 -

龍骨 / 焦冬子 / 張浩煜

 趙天藝 / 麥麥

- 拍攝指導 - 

周雙玲/劉姮妤 / 儲娜 / 江錦 

視覺設計 | 張婧冉

項目協調 | 張婧豔

項目主持 | 任悅 詹臏

項目監製 | 楊深來 

相關焦點

  • 「這裡危險,誰都不要來換我們」
    本文轉自【光明網】;「這裡危險,誰都不要來換我們」河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實際行動堅決打好疫情防控殲滅戰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李娜 董大正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曉慧抗疫爬坡過坎,萬眾攻堅克難。築牢堡壘 強化防控疫情發生後,河北省委組織部發出通知,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強化政治擔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把疫情防控作為對黨絕對忠誠、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現實檢驗,在疫情防控一線充分發揮硬核作用。各級黨組織迅速響應,積極行動起來,把疫情防控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實際行動,構築堅固的防控戰鬥堡壘。「這裡危險,誰都不要來換我們!」
  • 涼山這個特殊社區,讓他們找到家的感覺
    「在這裡,我每個月可以掙到錢,還能把身體鍛鍊好。」6月22日,他告訴記者。涼山州綠色家園是以突出社區戒毒康復為主,兼具強制隔離戒毒、教育轉化、就業培訓、回歸安置為一體的綜合戒毒場所。目前,共收治戒毒康復「居民」6928人。
  • 【新時代勞動者】「社區頭雁」李競:社區大小事,都是心頭事
    只見李競在檢查的過程中,不忘回應老闆的話題,「現在大家都很難,所以更要齊心協力,你看看有什麼社區能幫上忙的,儘管跟我們說,店鋪租金方面,我們再跟房東談一下,爭取大家的理解,共渡難關。」這樣的畫面,跟日常安全檢查很不一樣,既讓三小場所經營者積極配合社區檢查,又進一步增進了經營者與社區的交流,這是李競特有的「李氏交流法」。
  • 生活中到處都有視錯覺,衣服這樣穿更顯瘦,利用視錯覺拍照更好看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很多視錯覺的實例。喜歡我們的朋友們,記得關注我們哦!1、咖啡杯顏色視錯覺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的實驗,把兩杯濃度相同,顏色不同的杯子裝的咖啡,給10位顧客品嘗。他們一致認為咖啡色杯子的更濃更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咖啡色的杯子顏色很深,造成我們的視錯覺,從而喝的時候心裡就會形成一個它比較苦的形象。2、哪一個更高端?
  • 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即視"現象
    但有一種十分個人的靈異現象,可以說是十分「私人」性質的,幾乎不存在相同的兩種感覺;可是這種現象又是十分真實的,這種現象,就是十分有名的——既視現象(即視現象、既視感)。據說,90%以上的人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既視現象。
  • 這幾日微信步數上萬的,原來是他們……「我們衝在前,鄉親更安心...
    網友們紛紛曬出步數,比一比誰更低,誰更宅?不少網友也紛紛表示:「這兩天大家都不走路了,我的螞蟻森林能量都沒得偷了。」(圖源於網絡)但也有不少網友發現,「每天早晨一起床,有些朋友的步數就上萬了。驚!」來自靈魂的拷問他們到底幹啥去了?特殊時期還要出門嗎?
  • 生物界的海歸——外來生物入侵
    讓我們引述2005年《中華工商時報》的論述:「對外來生物入侵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容易引起爭議。一個外來物種在一些人眼裡被視為極具危害性的入侵者,而另一些人由於利益驅動卻將其視為重要的財源。」   領導引進的肯定是符合領導心意的,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大部分都是有益的,引進時的目標一般總能達到一些。
  • 他們住在爛尾樓:做飯用的水都要向周遭社區居民借
    他們大多是購房者中條件相對困難的。一些家庭已將全部家當搬進了爛尾樓,另一些還在這堆灰色的破敗建築和自己的暫住地間徘徊。  陳豔春是第一位住進來的人。「我是單親媽媽,今年收入下滑,實在承擔不起房貸和開銷。」她說,住在這裡很苦,但自己會一直住下去,這或許也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 專訪|武漢「封城」時期社區研究:什麼樣的社區更能抵禦危機
    很快,社區網格員就回覆說,我這裡有,你要幾張,剛好等會要去送菜給你帶過來。這個工作其實已經超綱了,但工作人員本身具有積極主動性。同樣,也經常會看到這個社區的居民站出來力挺社區工作人員。這種互動和服務就比較全面細緻。二是在平時的管理和服務中,居委會就應該摸清社區的「家底」,否則真到疫情來了,從頭收集信息是來不及的。
  • 冷水坑打造新型農村社區
    武義新聞網訊(記者 吳景陽)近日,記者在熟溪街道冷水坑社區服務中心看到,村裡的老人們在這裡讀書看報、下棋打牌、唱歌跳舞……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冷水坑社區服務中心是我縣唯一的一個省級示範農村社區。
  • 要做「中國YouTube」,先看誰能做好興趣社區
    在「中視頻」被炒得火熱的今年,他們中的一些人離開了「舒適區」,在新平臺開疆拓土;耕耘小眾內容的博主,如Reaction博主「德國小哥duke杜克」,3個月的粉絲漲幅超越了在YouTube上3年的粉絲數;做了8年視頻創作的XFun吃貨俱樂部,借著中視頻的火熱也與其他IP內容有了跨界合作。中視頻這一年的高歌猛進,都藏在了他們的故事裡。
  • 瞄準:最聰明的人,比水母更了解蘇文謙,他們或許會成為好搭檔!
    瞄準:最聰明的人,比水母更了解蘇文謙,他們或許會成為好搭檔! 在海洋裡有一種生物,其性劇毒,學名叫箱型水母。只要被它的觸角輕輕觸碰過的生物,都難免一死,所以在海洋裡所有生物都避它遠遠的。
  • 瞄準:最聰明的人,比水母更了解蘇文謙,他們或許會成為好搭檔
    瞄準:最聰明的人,比水母更了解蘇文謙,他們或許會成為好搭檔!在海洋裡有一種生物,其性劇毒,學名叫箱型水母。只要被它的觸角輕輕觸碰過的生物,都難免一死,所以在海洋裡所有生物都避它遠遠的。只可惜蘇文謙的新搭檔出現了,比水母更了解牧魚,或許他們才是最好的搭檔。
  • 是萬千星輝還是星光黯淡 今年的TVB頒獎禮視帝視後誰人識?
    一時間星光璀璨,黎耀祥、陳豪、馬國明等幾位歷屆TVB視帝現身。然後是鄭裕玲、姜大衛、徐榮、陳煒、高海寧、陳山聰、王浩信、黎諾懿、蕭正楠、楊卓娜等演員出席。接著是劉愷威父親劉丹走上了紅毯!頒獎典禮最重要的獎項視帝是王浩信,視後是蔡思貝。張振朗拿下「最受歡迎電視男角色。龔嘉欣獲得最受歡迎電視女角色。白彪憑藉拿到最佳男配角獎。
  • 【抗疫一線黨旗紅】他們是社區疫情防控的主心骨、急先鋒 ——平塘縣城各社區(臨時)黨支部一線抗疫綜述
    據了解,金盆街道玉池社區根據社區實際,抗擊疫情之初,就成立了社區防控工作組,把社區內21個商住小區100多棟樓宇5906戶17482人,劃分為兩個網格,按照單雙號開放出行的方式,實行小區居民採購物資單雙號限行措施,在小區開放日,居民可在上午9:00至12:00,每戶派出1人外出採買生活物資。
  • 第一個去月亮旅行的人,前澤友作,是誰?
    今天,Space X宣布已經籤約第一位私人乘客乘坐他們的BFR運載火箭在月球上飛行。
  • 西寧20年外來房企的格局變化
    如今,這些建築群落也已經成為西寧城東區的地標性建築,被西寧人統稱為「國際村生活城」,成為西寧舊城改造項目中的典範之作。一個項目帶動了整個片區的繁華。此外,中房又在2019年籤署了曹家寨改造項目,開啟了建設時限為3年的舊城改造徵途。 不僅如此,在過去的20餘年裡,中房憑藉「三好住宅」理念為西寧人打造出一個個的綠色健康住宅。
  • 廣東穗恆林淑菁律師團隊:他們把法律服務的「根」牢牢扎在社區
    2013年11月,林淑菁直接將律所搬進了社區,「現在我們律所到司法所、街道辦,都只需步行10分鐘左右的路程,街坊鄰居們找我們律師辦事兒更方便了」。社區法律服務,有其自身特點。通常案子不大、收費不高、內容卻繁雜瑣碎,處理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以前,規模較大的律所通常視社區法律服務為低端業務,工作繁瑣不說,經濟效益還不高,因此大多不重視這一板塊。
  • 日華人町長的日日夜夜:為萬人社區大事小情奔忙
    中新網8月14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隨著在日華人在日本的生活越來越安定,融入日本的主流社會,樹立中國人的良好形象成了每一個人都面對的課題,而參加社區活動,善儘自己對社區的義務和貢獻,是日本社會特有的良好傳統,也是日本社區的生活實態。那麼要融入日本社會,融入社區的生活必不可少。
  • 人腦電腦,誰更了解大腦
    來源:人民日報看片子,人腦電腦誰更強?日前,神經影像領域一場「人機大戰」在北京落幕。醫療人工智慧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準確率,戰勝多位神經疾病專家組成的「人類戰隊」。專家表示,人工智慧有望將醫生從繁重的讀片診斷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做研究、給病人以溫暖,節省患者看病成本。同時,專家也提醒,影像判讀不是單純看片子,對患者的病史也要有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