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區?人們在一定的區域內生活,並產生了互動,社區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作為生活在城市的賽博人,我們與身邊的社區,每天都會重逢,卻未必談得上多熟悉。宅在室內,活在線上,除了日常通勤活動的兩點一線,真實的社區生活正逐漸被我們捨棄。
試著把社區理解為戰略遊戲中的地圖吧,我們可能只探索了很小的幾塊,而很多部分則在迷霧狀態之中。要不,我們求助外賣騎手,讓他們每天150公裡的奔跑,幫我們打開全部社區地圖?
小區的後牆有沒有小門捷徑?所有樓都長得一模一樣的社區的樓號有沒有什麼規律?購物中心的哪個電梯人最少?哪個菜場24小時都能買到新鮮的菜和肉?那些雖在我們身邊,但在潛意識裡被過濾掉的城市信息,對騎手來說,卻可能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關鍵元素。
同時,所有社區也必然包含著人和人的關係與連結。在這個層面,常被視為「準外來者」的騎手,卻已成為了強紐帶。他們以消費項目裡最核心的「吃」,構建著社會的互動和聯結。
以下,我們請來自上海、蘇州、北京、汕頭的四位騎手,帶我們走進與他們朝夕相伴的社區。它們各具特色,為這個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提供了四個樣本。
每間腫瘤醫院附近,都有假髮店
#號販子 #電梯 #空中走廊上海復旦大學腫瘤醫院位於東安路與零陵路的十字路口上。這個給全國腫瘤患者提供幾乎是最後希望的地方,是王洪興4年來往來送餐的目的地。這座醫院,以及每天從全國趕來臨時落腳的病人、家屬影響著醫院周邊的社區,產生了獨屬於腫瘤醫院的社區生態。
在過去幾十年裡,這個規劃得功能性很強的城市區域,圍繞其核心功能,不斷地進行社區演化。少數穩定的人群為大量臨時來這裡的人,發展出了多樣功能模塊,並成就了城市的效率。
- 把餐留在護士站就可以了 -
以前送外賣是可以騎車進醫院的,今年過年來了以後就不行了。現在送醫院的外賣需要先把電瓶車停在對面,然後過馬路走過去。快到醫院的地方,馬路上這些黃的、黑的、白的,都是手機號,號販子留的。
以前他們都是在門口,手上拿著名片,遇到周邊的人就問喊「掛號掛號,專家號,第一時間得到救治」「要掛號吧?我這裡有專家號」 「某某某專家的號」……還有的藉口和某某某專家比較熟,關係比較好,可以直接走後門,幫他們先看。
好多號販子是用的假號,給的排隊的號並不真實,結果到了醫生那裡,醫生說這是老早的號,過期了。現在我沒遇到過號販子,醫院整治了,這路面上都刷了漆。
進醫院送餐,上下樓是難題。大多數醫院裡,都有4類電梯,一種是作客梯用的電梯,平時排隊人特別多,比較難等,一來一回,得個十幾二十分鐘。還有就是自動扶梯,如果是低層的話,自動扶梯比較方便。
我們送外賣就經常走貨梯和營養梯,都是內部使用的,但是也允許我們走,畢竟都是為醫護人員和病人服務的。這些貨梯都有開放時間,一般他們12點半就停了,要運醫療垃圾。
醫院裡樓都多,腫瘤醫院1.2.3.5樓之間就有空中走廊連接,三樓和四樓都有。現在想想,還真沒看到有4號樓。有經驗的騎手在送外賣的時候可以選擇從這裡穿行。醫院裡能坐下休息的地方有一些,但看病的人更多。如果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其實可以在這裡來歇一會兒。我還看到有人帶著枕頭、被子來的。
把餐送到指定樓層後,如果醫護人員忙得無法第一時間來取,就會放在護士站,甚至病房手術室門口。於是,外賣堆得愈來愈多。
- 醫院周邊的衣食住行 -
來腫瘤醫院看病的病人,來自全國,多有家屬陪同,療程也不免曠日持久。以就醫產生的商業需求,在醫院周邊形成了獨特的生態。
與醫院正門只隔著一條馬路的地方,一群房產中介聚集在路邊。平時他們會手持傳單、小卡片進行散發,或者直接拿手機給人看照片和視頻。下午的時候,天氣熱,又沒什麼人,他們便都在樹蔭下休息。
房源很多都在附近,醫院後面的東安路240弄(振興小區)就是病人集中租住區。日租100-300左右,比住酒店便宜,而且做飯、洗衣服都很方便。這個側門,是通向醫院的一條捷徑。如果從斜土路進出,就要繞很遠了。
在吃的方面,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口味供應齊全。對於在腫瘤醫院工作、就醫、陪護的人來說,在周邊用餐,或者點外賣的選擇很多。
「醫生護士點餐口味偏麻辣,住院病可能要注重營養,就比較清淡一點了,像湯包之類的。出醫院往右過馬路,就有兩家湯包店,老洪興、老盛興,都是老品牌了,住這附近的上海老頭老太太平時就會來這裡吃飯。下午一兩點還有很多人。」
零陵路628弄,從天鑰新村3號門進來,排列著麻辣燙、鑫鑫大餅、蘭州牛肉拉麵、沙縣小吃等七八家店鋪。在上海市的「五違四必」整治中,最後一家蘭州牛肉拉麵館也在尋找著搬遷店面。「還在找,大不了回家唄。」拉麵館老闆躺在電瓶車上說。
如果說醫院旁邊一定有賣醫療器械和鮮花水果的,那麼腫瘤醫院周邊肯定有假髮店。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附近,就有兩個賣假髮的地方,距離正門都不到100米。
一處是醫院一側的便利店,在混雜著病人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裡,假髮擁有門口收銀臺處的最佳展示角落。另一處在醫院正門斜對面的小店裡,由於店面門廊調整,假髮隱藏在靈芝、義乳的最深處,只有從南邊過來才能發現裡面陳列的各式假髮。
假髮以女式為主,在不到10平方的空間裡,近百款假髮中只有兩款男式。「男的就是光頭也沒什麼問題。」
房子都一樣,就像旁邊的工廠
#822號 #浴室 #洗衣房蘇州黃埭鎮潘陽新村位於城市的一角,仍處於城市化進程中。騎手李海彬和同事們一起在康陽路邊休息,兩邊是潘陽新村的東、西區。居住在這裡的大多是來各電子廠打工的年輕人。他們還沒有形成對地域的歸屬感,但生活依然在這樣「臨時」的狀態下堅強發展,在某些時段洶湧出來。在緊張、枯燥的工作中,這些年輕人也努力在潘陽找出一些生活的溫度。
- 找不到門就在浴室見吧 -
剛在潘陽新村送餐時,我經常迷路。這裡每幢房子看起來都差不多,像是複製出來的。雖然我們的地圖上有定位,但不總是準確。後來跑了幾次,我就留心觀察號編號規律,發現一共有822號。1到300多號是在東邊,其餘在西邊。平時我們騎手等單休息的時候就在康陽路上,兩邊都是商家,也是東、西區的分界,路上有好幾個入口可以到社區裡。
大部分的房子都像822號這樣,原本一樓的院子也封頂加蓋成房子,可以租出去。它們不是商業小區,都是私人的房子,基本出租給外地人。一般一間租金要六百多塊一個月,水電費都比較貴,有的還沒有空調。
雖然已經熟悉了,但很多房子根本沒有編號,我們還是找不到,這時候我們就只能和客人約好在一些特殊的地方「交貨」。比如,有時候客人會備註「送到XX公共浴室」,我們到了給他們打電話,他們再來取。好多出租屋洗澡間沒有熱水,冬天就要去浴室洗。
除了公共浴室,還有公共洗衣房。這裡用的是投幣洗衣機,一般洗衣服三到四塊錢一桶。有的兩三臺擺在小道上,這個是專門有一間門面裡擺了十幾臺洗衣機。牆上貼了各種使用洗衣機的提示。
- 兩班倒的工廠,兩班倒的雙面潘陽 -
潘陽住的大多是在蘇州打工的年輕人,有的跟我差不多大,有的才十幾二十歲出頭,大多在附近的廠裡上班。
工廠一般是兩班倒,早班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晚班當然就是晚上八點到早上八點。上日班的工人,廠裡會管飯,但是誰天天吃都受不了,好多人也得叫外賣換換口味。至於上夜班,白天在住所休息的人,中午睡醒了,也常叫外賣來解決午餐。
可能是住了太多在工廠打工的人,潘陽社區的生活節奏也跟著工廠的節奏走。白天,尤其是上午,早班的人在工廠,夜班的人還沒醒,街上很清靜,能見到的多是老人。
潘陽西北角是一個挺大的公園,最近公園裡正開著各種各樣的花。下午依然沒什麼人,偶爾會碰到釣魚的人。
下午五點多的時候,有些早班工人開始下班,晚班的人也開始出門活動,街上才逐漸熱鬧起來。西區最旁邊的一條路上的小吃攤逐漸擺滿。炒飯、炒麵、粥、餅都有,生意挺不錯的。街對面的彩票店生意也開始了。好多人沒事就去買點彩票,碰碰運氣,指望能發點意外之財,不過我總是覺得天下不會掉餡餅。
從潘陽社區往西,是黃埭鎮文體公園。傍晚的時候開始熱鬧,籃球場上全是人,最近有很多放風箏的,還有踢足球的和遛狗的。我很喜歡這個公園,裡面的人感覺很休閒,年輕人和小孩子比較多。
晚上八點,黃埭一家電子廠下班了。這家廠車間和大門都有安檢,估計要半個多小時才能都走完。
早班的人都下班後,入夜了,潘陽才到了真正熱鬧的時候。也只有在這一會兒,忙碌的大家才有閒暇去找一找生活的滋味。下班的人也會不斷地叫夜宵,一直到我夜裡12點多下班。
「宇宙中心」不只是個玩笑
#望京SOHO #門禁中午,外面下著大雨,新薈購物城裡的商家果然又爆單了,國正偉的手機上排列著13個訂單,有的來自對面的超大寫字樓望京SOHO,有的來自旁邊林立的小區。
大望京,在工作、生活、消費的三元狀態下,人是高密度的,互動是高頻率的。這是巨型城市快速規劃的結果,來不及對人考慮太多。人們努力在這裡建立臨時關係,多半是為了未來。在當下的望京,縫隙處才有生活。
- 3座塔,8個入口 -
平時沒單的時候,我和站點的兄弟們會在阜通西大街路側休息。這裡最方便,背後靠著商家特別多的新薈城購物中心,而對面,就是望京地標,超大寫字樓望京SOHO了。
望京SOHO由三個高塔組成,名字很簡潔:塔1、塔2、塔3。這裡簡直是水泥迷宮,塔1和塔2各有兩個入口,分別接入商業區和辦公區,塔3更誇張,所有入口加起來有4個。
工作區的門禁很嚴格,非樓內辦公人員,包括我們騎手,是不能進入辦公樓的,只能打電話喊客人下來取餐。商業區的電梯最高也只能到6樓。
約SOHO裡的客人出來,站在三個塔中間看似是很好的選擇,離三座塔都可以近。但對對方來說並不方便,因為三座塔面向內部的都是商業入口,從辦公區下來的人很難找到捷徑繞過來。
周末的SOHO,少了大部分上班的人,這座看似壓抑的建築露出了自己生活化的一面。SOHO的樓側其實環境很好,有大片綠化,加上噴泉,儼然是座小公園。一到周末,常有住在附近的人來玩耍散步。三塔之間的大片空地,也是在望京一般的小區裡罕見的活動資源。
- 去新薈城,不要坐滾梯 -
在soho的正北向對面,是新薈城美食廣場。這裡是望京貫見的購物綜合體之中的一個。比起購物,這座綜合體更側重餐飲,再加上比鄰soho,這裡成為了許多上班族工作日的食堂,和外賣騎手們奮戰的主戰場。
除了食客們熟悉的堂食門店,還有一些純外賣店。如果你在外賣軟體上找到了從未見過實體店的館子,他們很可能就在這裡了。這些店鋪不供堂食,出入這裡的都是外賣騎手。
在新薈城,有一些為外賣騎手熟知的奇妙捷徑。首先是一條消防通道,飯點的時候,幾乎所有在這裡通行的人都是外賣騎手,他們從這裡躲開了擁擠的轉門。另外就是大樓門口左轉的那組電梯,因為比較隱蔽,通常人會少一些。這裡的滾梯設計得極不方便,每上一層樓或下一層樓,都要從商場內部繞很大一圈,不知是不是有意為之,逼迫行人多在裡面逛一逛。
- 小區的大門有三種語言 -
望京西園4區,是一座有20年歷史的小區,算是望京這個大社區在剛剛興起時的第一批社區了。建築風格很有90年代小區的年代特色,圖編同學說這裡和他小時候在亞運村附近住的小區樓簡直一模一樣。
望京因為旅居北京的韓國人多,被戲稱為「宇宙中心」,這充分地體現在西園四區了。從小區的大門,到裡面的餐館、小店小鋪,都是中韓雙語。
比起一街之隔的巨型寫字樓和購物中心們,這個老小區生活氣息明顯更足,氣氛也閒適起來。在並不寬敞的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孩子們踢著球,老人們攀談著。
從某種程度上,西園四區像是整個望京的縮影,人多,功能齊全,離開四區,對面的三區又是同樣一個精彩的世界。
離開了西園4區,在回soho的在立交橋下,我看到了一輛卡車的窘迫。這條本來足以供它通行的輔路上,違停了一排車,逼著司機將一側車輪騎在馬路牙子上才勉強通過。這個擁擠的景象正如望京本身,它承載著多於絕大多數社區的功能與人口,將它們濃縮在其中。在密度上,它也真正擔得起「宇宙中心」的名號了。
最早來的那些人,最習慣住這裡。
#黑歷史 #公寓 #祠堂在汕頭龍眼站站點,掛著一幅站長吳梓才的同事繪製的龍湖村草圖,以防新來的騎手在這個訂單超密集區迷路。這是一個非計劃的傳奇社區,從汕頭成為特區時就雲集了四方移民,從最初的草莽叢生,經過30年的發展,釀出了讓龍湖人難以割捨的生活煙火氣。
人們努力駐紮下來,想在這裡生活。於是各種人的關係、社區的功能和人們的互動野蠻多樣的生長著,如同野地裡的花園。
- 有黑歷史的落腳點 -
對不熟悉龍湖村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多少有些令人生畏的地方。對站點新來的騎手來說是如此,甚至對龍湖之外的汕頭本地人,也是如此。
對於剛剛上崗的騎手,龍湖看起來很亂,很複雜。這裡的樓很密集,小巷很多,又大多沒有樓號門牌號,很容易迷路。
龍湖村「亂」的印象,除了來自表面上的侷促與複雜,也來自它的一段「黑歷史」。
龍湖村是改革開放時期,汕頭成為經濟特區時,許多第一批來汕頭的外地人落腳的地方。曾經這裡很繁華,整條街都是賣衣服的和吃的,每天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不過,當時的熱鬧也帶來了副作用,曾經的龍湖村魚龍混雜,街上也經常有大白天搶手機搶金項鍊這樣的「動作片」發生,甚至有以地域群體為核心的幫派衝突。
雖然往事已如過眼雲煙,現在的龍湖已經安全了很多,但也算是留下了「黑歷史」,使龍湖村外的人不免對這裡敬而遠之。這兩年,也會有年輕人結伴來到龍湖漫無目的地閒逛,帶著異域探險的心情。
直到今天,龍湖村仍是外來打工者的理想落腳點。這裡地處汕頭市的中心地帶,附近有好幾個工業區,離火車站也不遠。社區中的公寓長短租都有,單間一個月七八百,如果是老一點的房子的話會便宜點,有些小單間一個月三四百就能租下來了。我站點裡的不少騎手就是這樣租住在龍湖新村。
- 熟悉了,喜歡上龍湖的煙火氣 -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繁榮,演化到現在,龍湖村平靜了很多。還留在這裡的人,多是已經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
現在這裡是個生活很便利的地方,從傳統的電器店、便利店、菜場,到新興的奶茶店、美甲店,什麼都有。在龍湖村的菜場,24小時都能買到新鮮的肉和菜。
值得一提的是,龍湖有個老診所,裡面的醫生是著名的兒科老中醫。村外的老汕頭人有小毛小病還是更習慣來這裡看中醫。
和住在這裡的人一樣,騎手們最終也會愛上龍湖。這裡的商家和客人都很密集,訂單很多都在龍湖村內部,就在村子裡繞。這裡又沒有紅綠燈,巷子又幾乎條條相通,只要輕車熟路,效率就很高。
平日在龍湖跑單的騎手,休息時和這裡的居民一樣,喜歡在吳家祠堂旁邊休息。這裡有個籃球場,在擁擠的龍湖新村裡算是個開闊地帶。家住龍湖的騎手中,有一些是隨家人在90年代初就搬到了這裡,其實是在龍湖長大的。
現在的汕頭,多了很多新的社區,樓更新了,道路更大條了,但是最開始來到汕頭的那批人,還是習慣住在這裡面。
尾聲
四個社區,它們各有不同。望京代表了濃縮的大都市生活;腫瘤醫院的周邊狀態產生於固有穩定社區與處於臨時、急迫狀態的互動;潘陽是新移民區,居住在此的外來者的打拼幾乎就是全部的社區節奏;而在龍湖,當年的外來者已經紮根下來,在這裡找到了新的歸屬。
那麼我們的騎手在這些不同的地方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無論在哪一個故事裡,他們都在深度參與,也成為了社區運轉的強紐帶。
他們仍被視作這些社區的外來人,卻比誰都要更了解這裡。
「蜂鳥騎手攝影計劃」由OFPiX與澎湃新聞、餓了麼聯合發起。我們通過餓了麼平臺,從數千位愛好攝影的報名騎手中,遴選騎手攝影師參與拍攝。作為OFPiX長期以來對城市生活探索、記錄的延續,我們希望通過外賣騎手對城市的獨特觀察、體驗、拍攝,展現出許多人平時「看不見的城市」。
- 系列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