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社區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推動法律服務進社區,是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推動社區居民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以及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而社區法律服務有其自身特點,藉助專業團隊的「深耕」是有必要的。自2011年成立以來,廣東穗恆律師事務所堅持把社區法律服務作為「主營業務」,一路專注前行,如今走到第10個年頭,當初在社區中播下的這珠「幼苗」並沒有成長為「參天大樹」,律所的規模始終維持在10人左右,規模化發展的「天花板」明顯,但律所所長期致力於的為基層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的「根」卻深深地扎進了社區。受大環境的影響,律所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卻異常執著,穗恆堅持在律所主導下推進社區法律服務專業化發展的探索,有一定典型性,這種探索實踐在保障社區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和促進社區治理法治化方面的現實意義也在日漸凸顯。
文/彭川
「這是對我們團隊長期堅持立足社區,為基層群眾提供專業法律服務工作的又一次肯定,也是我們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的動力源泉。」林淑菁律師欣慰地說道。
人民調解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4月2日,廣東穗恆律師事務所的廖瓊靈、張建城、曾靜儀3位律師同時入選「2019年海珠區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作為律所的大家長,林淑菁坦言,自己很激動,很為獲得榮譽的同事高興,同時也非常感慨,「這份榮譽來得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背後是大家長年以來一以貫之的辛苦付出和奉獻、犧牲」。她也希望,律所能繼續堅定地朝著成立之初就已確立的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事業方向,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林淑菁第一時間率隊衝上了第一線。「疫情防控是關乎老百姓生命的大事,我們責無旁貸!由於在社區工作的多年積累,我們熟悉社區的情況,與社區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都有助於提供更精準的法律服務,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進行。」她說。
紮根基層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希望成為一名草根律師,紮根在社區,為鄰裡街坊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解決鄰裡街坊們的法律需求。」林淑菁說。
林淑菁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在創辦穗恆律所前,已經在婚姻繼承糾紛處理等領域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律師界擁有一席之地。之所以舍「高」就「低」,選擇一頭扎進社區,林淑菁說,「讓我的法律專業知識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這是我的初心!」。
2011年初,為了踐行自己的辦所理念,林淑菁創辦了廣東穗恆律師事務所,主要面向基層,開展社區法律服務、中小型企業法律服務、公益法律服務和從事法律援助類案件的辦理。成立當年,律所便與廣州市海珠區的江南中司法所、龍鳳司法所籤訂了「所所結對」協議,正式入駐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對律師服務村(居)工作的「試水」始於2011年的佛山。
「每星期的5個工作日,我們都會委派律師到司法所裡值班,接受群眾諮詢,參與調解,這都是免費的。」林淑菁說。不僅如此,穗恆還安排律師到居委會值班,接受法律諮詢,還在社區開展公益法制宣傳、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靠前」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2013年11月,林淑菁直接將律所搬進了社區,「現在我們律所到司法所、街道辦,都只需步行10分鐘左右的路程,街坊鄰居們找我們律師辦事兒更方便了」。
社區法律服務,有其自身特點。通常案子不大、收費不高、內容卻繁雜瑣碎,處理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以前,規模較大的律所通常視社區法律服務為低端業務,工作繁瑣不說,經濟效益還不高,因此大多不重視這一板塊。直到後來政府日益重視,並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政策,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律所加入,不少新成立的小所也積極參與到社區法律服務中來。由此,社區法律服務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幾年下來,如今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已普遍提高,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對法律服務的質量如便捷、普惠、高效、優質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林淑菁說。
不過,她表示,社區法律服務看似「低端」,其實對律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是綜合素質的要求並不低。
「一般來講,社區法律服務是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因此除了法律專業視角,還需要從社區治理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要求律師不僅需要具備法律方面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大局意識、較高的政治覺悟和社會責任感,又因為承辦的案件多為公益性的,應優先選擇通過非訴的方式來解決,而這樣就沒辦法得到訴訟代理費,因此還需要律師具有愛心和奉獻精神。」林淑菁說。
堅定執著
進入社區以來,林淑菁變得更加忙碌了,幾乎每天都要面對做不完的工作。「沒時間陪伴家人,也沒時間獨處,每天的工作壓力都非常大。」
作為律所掌舵人,挫折與難關也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
首先,大環境的變化,不斷壓縮著律所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2012年,與穗恆籤訂村居公益法律顧問協議的社區為35個,20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5。2015年5月5日,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的意見》,規定每個律師最多只能擔任5個村(社區)的法律顧問。由於穗恆是個小所,律師人數不夠,不得不被迫放棄了一些合作。「其他所可能只是『兼顧',而我們穗恆是『專營'社區法律服務,存在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新政給我們彼此帶來的衝擊也很不一樣。但是,沒辦法,大環境如此,我們只能選擇接受,並努力去適應。」林淑菁無奈的表示。
可是,擔任法律顧問的社區數量少了,林淑菁他們的工作量卻並沒有減少。因為穗恆長期紮根社區,與社區和街坊鄰居彼此熟悉,遇到困難,大家還是更願意找他們幫忙,通常他們也不忍推辭。
「擔任社區法律顧問有經費補貼,每年每個村(社區)大概2萬元左右,沒籤法律顧問協議,也就意味著我們拿不到這筆補貼了。」林淑菁說。也即是說,同樣的工作量,律所的收入卻少了。
據了解,去年穗恆又被迫與幾個社區解除了法律顧問合同。不得已,林淑菁只好拿出自己為居民打官司掙來的錢來貼補律所的開銷。
其次,穗恆面臨的另一個突出挑戰,是人員流動性較大。
由於律所在社區裡辦公,沒有高大上的辦公環境;每天的工作十分瑣碎,且承辦的大多是婚姻關係、財產繼承、家庭暴力、鄰裡糾紛等負能量案件,壓力很大;另外相對而言,收入也不高,因為穗恆一直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能夠通過調解等非訴方式解決的糾紛絕不走向訴訟,儘量不打官司,會影響收入,因為法律顧問補貼、法律援助補貼,金額都非常低……時間一長,不少團隊成員選擇了離開。
「許多年輕人進入律所後,發現這裡的辦公環境,所做的具體工作,與他們之前對這一行的想像,相去甚遠,因此,不願意加入,加入後呆的時間可能也不長。」林淑菁說,一方面招新人難,一方面「老人」流失嚴重,這是最令她頭疼的事情。
對於這些人的選擇,林淑菁表示了理解。她說:「能夠成為律師的人,基本上都是付出過許多努力的。他們想要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想要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都無可厚非。」
那麼,如此艱難,為何還要選擇堅守?
林淑菁表示,自己當初萌生做律師的想法,是因為看到了影視劇中,面對社會不公時律師身上所展現出的那種大義凜然,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時的那種力量。「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通過法律,給予更多普通人實實在在的幫助。」
後來的堅持,則伴隨著自己對社區法律服務的意義,認識的深化。
法律服務進社區,是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法治中國進程的基礎工程。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群眾面對的涉法問題大量增加、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而法律服務機構追求「高端化」的傾向則加劇了法律服務資源的相對匱乏,因此,推進法律服務進社區,使部分法律服務「平民化」,並且,轉變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優質、便利、高效、貼心的法律服務,是順應時代發展,滿足群眾切身需要的必然要求。其次,社區管理離不開法治。法律服務進社區,既能提高社區管理、決策水平,亦可以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第三,社區穩定直接關係到城市基層政權的鞏固,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法律服務進社區,能夠切實維護社區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以前很多人會覺得律師距離自己很遙遠、打官司很貴,因此許多普通民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即便是遇到了法律糾紛,很多時候也很可能會對尋求法律服務的幫助,敬而遠之。法治,出現了真空地帶。」林淑菁說,法律服務進社區,能夠讓均等的法律服務惠及更多市民。
而且,紮根基層這麼多年,穗恆人與社區裡的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律所服務的對象很多又是社會弱勢群體,「顯然,這會兒讓我們離開,真的會有些難以割捨。」林淑菁說。
同時,她也堅信,穗恆選擇的發展路徑有其獨特性,它不是抽出部分時間而是舉全所之力,不是安排個別律師而是律所整體,投身到社區法律服務中,並將其作為一個專業方向來探索,這種發展模式,對促進中國社區法律服務更專業化的發展,應該是有價值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經過多年的堅守,林淑菁和團隊獲得了來自社會、當事人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諸多認同與信任。林淑菁個人曾獲得2014-2015年度廣州市「三八紅旗手」稱號,還獲得了包括法律援助優秀獎、廣州市先進人民調解員、優秀社區法律顧問等各類獎項。律所也榮獲了「公益性法律服務優秀律師事務所先進單位」、「社區法律服務先進單位獎」等榮譽的肯定。
這是肯定,是鞭策,也是堅守的動力。
「就我個人而言,能為社區居民實實在在的做點兒事情;能通過調解等非訴方式解決部分法律糾紛,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和為社會培養一批有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經驗的青年律師,這種成就感、滿足感,是前所未有和無可替代的。」林淑菁說。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轉眼間,林淑菁已在法律戰線上奮戰了19年,先後為數千人提供了法律服務。她曾經說過,為了「讓法治陽光照耀溫暖每一個人」的夢想照進現實,她願意做照亮底層的那一縷微光,持續為普通百姓解決普通的法律問題竭盡所能貢獻光亮。
建言獻策
2016年10月,林淑菁當選廣州市十五屆人大代表、科教文衛委委員。
做律師,林淑菁長期身處基層,在擔任社區法律顧問和承辦法律援助類案件的過程中,始終在和基層百姓及社會弱勢群體打交道,因此非常了解他們的訴求和意見。結合自己的法律專業,履職期間,林淑菁更是嚴格堅持「用腳板丈量民情,用真心收集民意」,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實事。
有一段時間,荔灣區寶華路恆寶廣場周邊的居民普遍反映附近的垃圾轉運站存在衛生、安全、噪音等問題。經過實地走訪調研,林淑菁在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整遷寶華路恆寶垃圾轉運站,建設幸福荔灣的建議》,得到了荔灣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事後,當地政府責成有關部門採取了諸如合理調配垃圾轉運、調整作業時間、大力整改周邊環境等多項措施,加強了垃圾轉運站的管理,使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垃圾轉運站的後續整改工作,我還會持續關注。」林淑菁說。
近年來,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頻發,引發了社會和廣大家長對校園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林淑菁在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儘快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的建議》。她提出,應當以加強校方責任保險等涉校險種的統籌管理,以及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的督導和考核體制等為著力點,強化中小學生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該建議不僅得到了廣州市教育局的完全採納和積極落實,促進廣州市教育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以指導中小學幼兒園建立科學系統、切實有效的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進一步維護廣州校園平安,維護學校及周邊安全,還被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評為2018年優秀代表建議。
在社區開展工作時,有居民向林淑菁反映,當地一個公交車站「北山站」,只單方向(由北往南)設了站,給出行帶來不便。為此,林淑菁在人代會上提交了《關於增設科韻路(北山段)官洲北苑對面南往北方向公交車站的建議》,獲得了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的及時回應,很快便依據實際情況增設了公交站,方便了約6萬居民的出行。除此之外,通過廣泛徵集民意,林淑菁先後提出的《關於地鐵十二號線「侖頭站」更名為「北山站」的建議》、《關於廣州工業博物館在工業大道舊廠房改建的建議》,也都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後續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
作為一名從律師隊伍中走出來的人大代表,在關注民生熱點的同時,林淑菁也十分重視法治事業本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包括對律師同行正當權益的維護,努力為廣州市的法治建設獻言獻策。
網際網路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補充,這些年在中國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與此同時,涉網際網路糾紛的數量也大幅增加。網際網路時代呼喚網際網路法治。針對這一情況,經充分調查研究,林淑菁在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在廣州網際網路集聚區設立網際網路法院的建議》。她在《建議》中指出,及時做好網際網路法院建設工作,實現涉網際網路產業審判專業化,是適應法治建設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新需求的重要舉措,對於化解網絡糾紛、維護網絡安全、促進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廣州作為受理涉網際網路案件數量最多的城市,推動設立網際網路法院,不僅有助於促進廣州網際網路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有利於提升廣州網際網路空間治理能力,也對提升廣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法治環境,鞏固廣州司法改革領先地位有著重要意義。該議案提出後得到了廣州市中院的重視認可。2018年9月28日,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範圍內成立的第三家網際網路法院。成立至今,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在探索網際網路治理法治化建設進程中,敢為天下先,勇闖網際網路治理「無人區」,多項創舉領跑全國乃至全球,形成許多世界領先的經驗,為全球網際網路空間治理貢獻出「廣州智慧」,逐漸成為中國現代化司法建設成果的一張靚麗名片。
林淑菁的這一建議,也被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評為了2018年優秀代表建議。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
在林淑菁心裡,當選人大代表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重託,自己唯有把這份責任扛在肩上,把人民裝在心裡,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切實履職,才能不辜負群眾的這份信任,才能對得起人大代表這個光榮稱號。
同心戰「疫」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量廣東律師的身影活躍在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的各條戰線上。
「這次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應當確保各項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的軌道上統籌推進。」面對初期持續擴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林淑菁無比揪心。她深知,身為律師,自己有責任利用專業優勢,和近5萬名律師一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武器,為廣東省抗疫工作在法治軌道運行提供法律支撐。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戰「疫」打響後,林淑菁第一時間奔赴「前線」。
2月10日,她又迅速在律所組建了抗擊疫情公益法律服務團隊,帶領大家一起衝上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疫情期間,在我們律所服務的區域內,基層法律糾紛有所激化,增長比較多的是勞動糾紛、房屋租賃糾紛、經濟合同糾紛。」林淑菁說。
這支團隊的成員除了林淑菁本人,還包括張建城、廖瓊靈、曾靜儀、曹莉樺幾位律師,和律所實習人員周家影、實習律師梁舒欣,及律師助理林京瑾等。
為幫助海珠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穗恆以律所專門組建的抗擊疫情公益法律服務團隊為主體,通過電話聯繫、現場走訪、網絡直播等形式,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為群眾、社區和企業提供疫情期間的公益法律支持服務,做了大量工作。
統計顯示,團隊通過多種形式,為群眾解答勞資糾紛、房屋租賃糾紛等與疫情相關的法律諮詢共計30餘次。
廖瓊靈、曾靜儀兩位律師不僅參與了社區疫情防護防控卡口的值守工作,還在此期間成功調解了某居民樓加裝電梯糾紛和某租金減免糾紛。
團隊還深入企業,先後為廣州市某美容有限公司、廣州市某石油化工物資供應有限公司、廣州市某貿易有限公司以及廣州市某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及復工復產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合同糾紛、房屋租賃糾紛,以及勞資糾紛等常見問題,提供了法律建議,為企業排憂解難,共克時艱。
林淑菁還帶隊參加趙廣軍生命熱線YY直播,先後開展了4場公益普法宣傳。
疫情期間,林淑菁「臨危受命」,擔任了海珠區工商聯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律師公益服務團團長,加入了廣東新階聯「抗疫情」律師公益服務隊,並且和張建城、廖瓊靈、劉梅連、曾靜儀其他幾位律所同事一起成為了海珠區疫情防控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法律服務團成員,他們積極藉助這些身份和平臺,針對個人和企業的現實需要,開展了大量切實有效的法律服務工作。
保企業就是保就業,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成為了我們律所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林淑菁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法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是所有法律職業者的共同追求。作為一名執業多年的法律工作者,能共同見證、參與「法治中國」的建設,林淑菁感到由衷的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
9年,相對個人的一生而言並不算短,對於律所卻也並不算長。風風雨雨中走過9年歲月的穗恆依然年輕,「現在我們團隊的中堅力量是一群90後」,在林淑菁心裡,這些年她最大的欣慰之一,是眼看著一個個年輕的律師一步步走向成熟。由於穗恆的人員流動性較大,「總是新人換舊人」,從業年頭越久,林淑菁和團隊新進成員的年齡差距就越大,雖也會因為「舊人」的離去有幾分傷感,但作為「大家長」的她,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律師不斷成長、走向成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內心的那種欣慰、成就感是無法言喻的,她由衷地為這群年輕人高興。「我有一種桃李滿天下的感覺」,林淑菁笑著說道。「我也深切期望著自己一手帶大的這群孩子,有朝一日都能像小鳥一樣學會飛翔,將來在中國法治事業的天空中自由地展翅翱翔,並越飛越高。也希望他們能夠始終如一地堅守穗恆這些年一直堅持的理念,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更多地為基層老百姓做些實實在在的好事。」
就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90後」的孩子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成為最美「逆行者」,並最終用自己的汗水和熱血守護了更多人,林淑菁堅信,自己律所的這群年輕人將來也同樣能夠擔負起屬於自己的歷史使命。
「我們律所的年輕人,也參加了此次的戰『疫',他們通過了此次疫情的檢驗,已經成熟的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也一定能夠繼續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展現出『後浪'真正應該有的青春模樣。」林淑菁說。
【人物介紹】
林淑菁,廣東穗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執業近20年,曾獲得2016年「廣州市三八紅旗手」和「廣州好人」稱號,及「法援優秀獎」、「愛心法援律師」、「維護社會穩定獎」、「愛心公益獎」、「廣州市先進人民調解員」等獎項肯定。擔任社會職務包括: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廣州市僑聯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海珠區僑聯第十屆委員會兼職副主席、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律師行業分會常務理事、廣州市海珠區僑聯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海珠區特約監察員、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