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2021-01-08 菜鳥弟弟

為什麼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原來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於日本?《源氏物語》作者、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最愛吃沙丁魚這種平民食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四周環海的日本島似乎總在講述浪漫純真的水之物語。《花鳥風月日本史》或許更幫助你我了解「水」之於他們的意義,也站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界,探尋「日本人如何與大海相處」之答案。

01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日本人最熟悉的虛構動物當屬河童。河童是一種北至青森,南至衝繩,在日本各地的河川和沼澤中均存在的妖怪。

河童的發音「カッパ」原本是日本關東地區的方言,寫作漢字是「河童」,從意思上都是指河裡的兒童。

不同地區的河童,外貌與屬性也存在差異,但大致相同的是以下這些特徵:有著兒童般的模樣;生活在水裡;髮型是經典的河童頭;頭上有一個裝滿水的碟子,如果碟子裡的水幹了河童就會死去;手腳都是三根指頭,且有蹼;身體顏色為綠色、黑綠色或灰色,偶爾會有紅色;手臂可以伸縮自如,可以左右橫穿;最喜歡吃的食物是黃瓜。

《蠟筆小新》,扮演河童的一家四口

關於河童行為的說法各異,但共通的是一種可怕特性——河童會將馬拽入河中,或者將在河邊玩耍的小孩或大人的「尻子玉」拔出,使之溺水而亡。「尻子玉」指的是古時候日本人想像出的肛門內的一顆球。據說溺水而亡的人肛門之所以呈打開狀態,在古人看來就是因為被河童拔去了「尻子玉」。

河童的「駒引」(拽馬)傳說廣泛分布於日本各地,為避免劫難,人們會在馬廄中飼養猴子或在馬廄中掛上繪有猴子牽馬圖案的繪馬。據說這是因為猴子與河童交惡,猴子一看到河童就會去捉住它們。至於為何河童喜歡將馬拽入河中,則不得而知。此外,還有不少地方傳說河童每年會有兩次在山和河之間移動。

雖然河童是可怕的妖怪,但相當呆笨,所以也有不少行動失敗的故事流傳於民間。據說它們喜歡相撲,會向人類挑戰,一旦輸了就會破壞農田、作惡多端。但是它也會在廁所摸女性屁股或者在拽馬失敗時被人類抓住並砍去胳膊。為了要回胳膊,河童寫下道歉書,或告訴人類靈丹妙藥的製作方法作為謝禮,這些道歉書和謝禮在日本各地都有流傳。甚至還有說法稱,若是和人類處好了關係,河童還會幫人做農活或者在農田裡除草等,這些時候河童的形象就非常惹人喜愛了。

日本動畫《河童之夏》

關於河童的起源,在天草地區流傳著下面這樣的傳說:

左甚五郎曾負責監督築城工程,但因人手不足,眼看著無法在工期內完工。於是他便製作了許多人偶,並將生命吹入人偶中使它們「活」過來充當人手,最終順利完成了築城工程。工程結束後,左甚五郎將這些沒用了的人偶扔進了河裡打算衝走,這些人偶便問道:「今後我們該吃什麼活下去呢?」於是,左甚五郎回答道:「吃人的屁股吧。」由此這些人偶生活在河裡並最終變成了河童。

關於河童的種種傳說,江戶時代以降才流傳起來。在那之前的文獻中幾乎完全沒有河童的記載。而在江戶時代的地誌類書籍《和漢三才圖會》及《利根川圖志》《日本山海明物圖會》等書籍中則有許多關於河童的記載,並且在《百鬼夜行》和其他妖怪集,以及諸如《耳袋》等奇談集中,河童也有登場。

插畫師李墨謙作品:新百鬼夜行之河童

此外,日語中還有許多跟河童有關的諺語。

「河童の川流れ」(直譯為河童的河流)指即便是某方面的高手,也會有失敗的時候。而「河童の木登り」(河童爬樹)則用來比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或即便要做也做不來之意。「河童の屁」(河童的屁)或「庇の河童」(庇之河童)都是用來形容不足取、不值一提的事情或者毫不費力之事。這是因為即便在水中放屁,也不過是咕嘟一下冒個氣泡而已,毫無氣勢可言。另有一種說法稱「河童の屁」或「庇の河童」其實是「木端の火」(直譯為木屑的火,即微弱之意)的誤傳。

日本各地都有河童傳說流傳。但今天,日本的河川大多被水泥牆圍起,或建起了大壩,又或者被人類汙染,河童的傳說也隨著環境的惡化逐漸消失。池塘和沼澤亦是如此。被人類奪走了生存家園的這種可恨又可愛的小妖怪究竟去哪裡了呢?

02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自日本

魚,食之為樂,釣之為樂,觀之亦為樂。近年,各地都建造了大型水族館,人們可以在裡面觀賞到世界各地的魚。而將魚飼養起來進行觀賞的做法其實古已有之。

在《日本書紀》景行天皇四年這一條中,出現了一則在美濃國的泳宮觀賞朝夕池中的鯉魚的故事。也就是說在奈良時代的養老年間(717年—724年),貴族就已經開始在庭院的池子裡飼養鯉魚以供觀賞了。平安時代貴族的庭院也設有泉池,而寺院的庭院中更是開始建造「心」字池,這些池子裡飼養的都是鯉魚或鯽魚。

漸漸地,人們開始培育色彩鮮豔的觀賞魚。金魚和錦鯉便是這樣來的。

《懸崖上的金魚姬》劇照

金魚,於三世紀至五世紀期間,在中國南部作為鯽魚的一個變種出現,後經改良形成了金魚這一品種。也有說法稱金魚的故鄉是中國浙江省杭州的西湖或浙江省嘉興的南湖。

「和金魚」(ワキン)這種最常見的紅白金鯽因其名稱,往往被認為是日本的特產,但其實並非如此。和金魚、凸眼金魚、琉金等金魚品種其實都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和金魚

江戶時代,由於金魚的價格高昂,能夠養得起的只有將軍、大名或者富商等權貴。江戶中期以後,江戶地區的老百姓首先開始飼養金魚,漸漸地金魚也普及到了尋常百姓家。

延寶年間(1673年—1681年)出現了養殖金魚用以販賣的「金魚屋」。寶曆年間(1751年—1764年),江戶地區販賣金魚的小攤子隨處可見。寬延元年(1748年)出版的《金魚養玩草》是一本飼育金魚的入門手冊,頗受歡迎。到了明和期(1764年—1772年)以後,錦繪中大量出現金魚的圖案。據悉,小商小販扛著兩頭掛有金魚桶的扁擔走街串巷賣金魚也是這時開始出現的。

日本畫家歌川國芳筆下的金魚

到了文化、文政時期(1804年—1830年),沿街叫賣金魚的行當成了江戶地區夏季的風物詩。從錦繪中可以看出,這時已經有了裝金魚的透明玻璃——「金魚缽」。但由於價格較高,只有有錢人能買得起。而賣金魚根深蒂固地成為民間風物詩則是明治時期以後的事情了,這是因為自那時開始,玻璃金魚缽才得到普及,價格也降到了老百姓能負擔的水平。

我們接下來看看幾個跟金魚有關的諺語。

日語中「金魚に孑孓」(把孑孓放在金魚旁邊)與「貓に鰹節」(把鰹魚乾放在貓旁邊,常用來比喻如同讓小偷看守倉庫一樣危險)意思一樣,因為孑孓是金魚最愛吃的東西。而「金魚の糞」(金魚的糞便)至今依然很常用,經常用來揶揄總是跟在上司後面的跟屁蟲。「金魚の刺身」(金魚做的生魚片)這個說法則用來形容那些外表看似不錯,實則不能吃的東西,此外也常用以形容漂亮的妓女不好對付。而「金魚の小便」(金魚的小便)則用來表示做了壞事卻依然面不改色,也就是「いけしゃあしゃあ」(恬不知恥、若無其事)的詼諧說法。

金魚來自中國,與之相對的錦鯉則是純日本產的觀賞魚。在淡水魚中,像錦鯉這般每一條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圖案且色彩如此鮮豔的魚,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種了。

錦鯉在日本也被稱為「色鯉」或「花鯉」,其來歷目前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自大正三年(1914年)於東京上野公園舉辦的「東京大正博覽會」上,由新潟縣東村展出的「紅白」(白色身體上有著紅色圖案的錦鯉)廣受好評後,這個品種才逐漸得以發展。

日本鯉魚旗,為慶祝五月五日男孩節所掛

江戶中期,以越後小千谷為中心的舊二十村鄉附近雪山的水塘中就飼養了色鯉。據說,人們將突然發生變異的紅鯉魚和淺黃色的鯉魚一點點地進行改良,才有了現在的錦鯉。天明饑饉時期(1782年—1787年),乾旱導致村子裡的水都枯竭了,色鯉也相繼死去,面臨著滅種的危機。當然,也可能當時有人為了充飢偷偷捉走了水塘裡的色鯉。於是,村裡人將還活著的色鯉全都轉移到不會幹枯的鹽谷千龍池,由此避免了色鯉的滅絕。也因此,直到今日我們還能一睹聞名世界的錦鯉。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來自新潟縣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也曾在自家庭院的池子中養過許多昂貴的錦鯉。看來,錦鯉已成為越後人的驕傲。

金魚與錦鯉都屬於鯉科,但作為觀賞魚在品種改良的過程中,金魚主要在形體上發生變化,而錦鯉主要在色彩上發生變化。未來究竟還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03沙丁魚也是紫式部的最愛

秋高氣爽的天空與「鰯雲」(魚鱗狀捲積雲)可謂相得益彰。由於這種捲積雲看起來確實很像「鰯」(沙丁魚)成群遊動的樣子,日語才稱其為「鰯雲」,亦叫「鱗雲」或「鯖雲」。這種將天空視作大海、將雲朵視作魚群的體悟可以說非常日式了。

由於沙丁魚古時候被人們定位為下等魚,因其「いやしい」(低賤卑微),所以取諧音「いやし」(鰯)作為名稱。此外還有說法稱,因為人們認為沙丁魚「よわし」(弱小),所以名字才取其諧音「いやし」。沙丁魚的日文漢字寫作一個「魚」字旁加上一個「弱」也是這個原因。

土田麥仙《靜物 鮭魚與沙丁魚》

但其實沙丁魚是一種富含營養且肉質鮮美的魚,完全不應受到當初那般輕視。

儘管看不起沙丁魚,但古人仍知道沙丁魚的美味。江戶時代編纂的《和訓栞》中便記載了下面一則故事。

某天,紫式部吃了沙丁魚,自此便再也無法忘懷那份美味。但當時的貴族都將沙丁魚視為卑賤的魚,所以紫式部無法公然食用。於是,她便趁著丈夫藤原宣孝外出的時候,偷偷烤了沙丁魚來吃。但外出歸來的丈夫聞到了沙丁魚的味道,責備了她。於是,紫式部立刻以和歌回應道:

日の本にはやらせ給ふいはしみず

まゐらぬ人はあらじとぞ思ふ

(普天之下,無人不拜石清水[八幡宮],無人不食味美魚[沙丁魚]。)

《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畫像

紫式部的意思是:只要是日本人都會去石清水八幡宮參拜,同理,只要是日本人都會吃沙丁魚。自那以後,宮中女官便將「紫」用作沙丁魚的隱語。但《猿源氏草紙》卻將這個故事安在了和泉式部身上。不過,不論這件事到底發生在誰身上,故事本身都包含著對不吃沙丁魚這般美味之魚的上流階級的一種嘲諷,同時也對沙丁魚的美味進行了宣傳。此外,也有說法稱,之所以將沙丁魚稱為「紫」,是因為沙丁魚聚集在海面時,原本藍色的大海會呈現出紫色,即「藍(あい)に勝る」(勝於藍),這與「鯰(あゆ)に勝る」(勝於鯰)諧音,所以才得此名。

秋刀魚也是秋季頗為常見的一種魚,同樣頗為美味。而秋刀魚同沙丁魚的命運也頗為相似,都曾長期被人們視作下等魚。據《梅翁隨筆》,在明和年(1764年—1772年)之前,幾乎沒有人吃秋刀魚。直至安永元年(1772年),有家魚店大打「價廉且身長為秋刀魚也」的宣傳,這種魚才開始受到平民階層的喜愛。但當時很多帶有偏見的武家依然不肯吃秋刀魚。

此外,秋天的魚中還有一種不得不提,那便是「鮭」,即大馬哈魚,在日語中人們也稱其為「秋味」,可見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之甚。從繩紋時代起,大馬哈魚便在日本人的飲食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到了秋天,大馬哈魚會從日本海一側、東北地區以及北海道地區的河川溯河洄遊產卵。

這一節的最後將為大家獻上兩首與鮭魚有關的俳句:

初鮭や網代の霧の晴間より

(秋至初鮭洄,網代薄霧現晴天,此景映我心。)

——支孝

「鮭に酒換へてうき世をえぞ知らぬ

(鮭魚與美酒,換來浮世俗塵事,全然皆不知。)

——蕪村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心真是難以理解啊」——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高橋千劍破 鳳凰網讀書為什麼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原來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於日本?《源氏物語》作者、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最愛吃沙丁魚這種平民食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四周環海的日本島似乎總在講述浪漫純真的水之物語。
  • 「人類的心真是難以理解啊」: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為什麼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原來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於日本?《源氏物語》作者、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最愛吃沙丁魚這種平民食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四周環海的日本島似乎總在講述浪漫純真的水之物語。從本文出發,或許更幫助你我了解「水」之於他們的意義,也站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界,探尋「日本人如何與大海相處」之答案。
  • 【大家】河童——移民日本的河伯後人
    [摘要]河童之說,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流傳至今而不衰。他是日本水神之一,也是日本數百種妖怪中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尤為兒童喜愛。龍昇。第九代有馬公死後的靈魂被「分靈」到了江戶的久留米藩邸,人們把久留米水天宮也分支到了那裡,當然河童也被帶去了。因此,河童成了日本許多地方的水神。
  • 扒一扒日本河童文化,河童是否真實存在,為何它的模樣一變再變?
    河童的形象是根據人們的期望值所想像出來的,滿足人們對於生活的嚮往。 二、河童行為形象的變遷,根據民間傳說對於河童行為的描述。 首先,在日本的18世紀,河童的形象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再是簡單的傳說中的形象,而是深入到日本民眾的生活之中。河童是日本的三大妖怪之子,在日本的妖怪文化中有著特殊含義。
  • 《河童之夏》:那個夏天,幸好遇到的是你!
    通過講述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來引起觀眾的思考與感悟,領悟一些人生真諦,或許就是這一類作品備受觀眾喜愛的原因。《河童之夏》就是這樣一部感人治癒的動漫電影。河童是日本神話故事中的一個小妖怪,因為地震的原因一隻小河童被埋到土地裡面,成為了化石,康一在偶然間把河童帶回了家,並給他起名字叫小酷。
  • 《河童之夏》:觀後感
    主線之一是河童之子如何獲救,經歷時代變遷後,在現代社會生存的歷程;二是康一一家人對河童之子情感的變化過程。次線其一為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康一終於勇敢地和自己喜歡的女孩交上了朋友;再者就是在河童的事情被撞破後,人類(如記者等人物)對河童的態度,給河童造成的影響等。
  • 《河童之夏》:取名河童,實則談人
    正是河童所具備的獨特魅力,許多創作者也樂於將其寫入筆下,像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便曾經寫過一篇短篇小說《河童》,以人類在河童王國的所見所聞,寓意諷刺當時社會現狀和人性的醜惡。而本文所要介紹的動畫電影《河童之夏》也與之有著相似之處,以人類少年與河童之間共度夏日的奇幻故事描繪出人之百態,雖取名為河童,卻藉以圍繞河童展開充滿童話趣味性的故事,來談「人」這一種複雜的生物。
  • 1991年日本河童事件真相,揭曉藏在日本瑞龍寺河童標本
    小時候經常被老一輩的人們告誡稱不要去水邊玩耍,因為會遇到水鬼,趁你一不注意把你拖下水。
  • 《河童之夏》:可怕的並不是牛鬼蛇神,而是泯滅的人性
    文|三斤談娛樂一提起河童,不管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觀影者更多的印象是恐怖,邪惡,神秘或者是厭惡。但<<河童之夏>>讓我改變了對於河童的看法,我看到了一隻善良可愛的河童。開始的小瞳討厭河童,當看到小河童吃掉自己心愛的蝸牛時,當小河童用相撲輕鬆把小瞳打敗時,小瞳即使表面上是厭惡與不屑,但應該也打心底接受了這個善良的小傢伙吧。當小河童把海裡撿到的玻璃當作石頭送給她時,她臉上寫滿了喜愛和珍惜;當她聽到河童爸爸被武士殺掉時,只有小瞳在哭泣;當媽媽給小瞳做背包時,她第一件想到的事也是把河童送的石頭放進去。
  • 日本「河童」和中國「河伯」,在動畫創作上,日本應該更勝一籌
    河童是日本民間傳說中最著名的妖怪之一,它最早即為祈雨的河神。近代以來對河童的研究增多,柳田國男在其《山島民譚集》中探討了「河童駒引」的傳說,探明河童傳承的本質。受柳田國男研究的影響,日本學者在後續研究中認為水虎、河伯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中的水神,沒落後變成了河童。
  • 日本北海道的河童與一般的河童有什麼不一樣嗎?
    日本妖怪裡的明次奇,其實指的就是北海道的河童,又叫「明次奇神」「明次奇大人」等。它的頭髮與普通的河童一樣,但頭頂上是沒有液體的,其中還有一些是禿頭。明次奇的模樣也像小孩一樣,皮膚呈紫色或赤色,腳的形狀像鳥類或呈鐮刀形。
  • 在日本,河童為什麼要取人的尻子玉?
    在日本傳說中,河童喜歡找人類比試相撲,如果人類輸了的話,就會被河童將尻子玉取走,而被取走尻子玉的人將會變成一個廢人。林叔大致整理了一下,尻子玉在日本的傳說中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說,尻子玉是人類肛門中的一個臟器,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丹田處。第二種是說,尻子玉是人類進化後,殘存的尾骨。
  • 日本真的有河童嗎?
    關於河童的行為有兩派之說,有的人認為河童是兇殘的妖怪,會躲在水裡,趁機把水邊的人拉下水,再吃掉部分內臟,也有的人認為河童是調皮又善良的生物,會幫人插秧,幫田地引水,必要時還會給出救人的藥方
  • 《河童之夏》看完之後每到夏天你都能想起「小酷」!
    看完後想來,這是河童結局的一種暗示。小男孩的日子,不很好,不很壞,和悉數這個年歲的男孩相同,喜愛的女孩面前說不出話,究竟冒出的時是自己不想說的話。那樣的畫面,是的看起來人物不怎麼美麗,但正是這樣的不美麗,我想到了自己。河童的呈現,小男孩的日子改變了許多,俄然有個能說話的火伴,不是那個小不點的妹妹。父親也喜愛上河童。說要照料河童的,究竟仍是母親去照料。妹妹由所以哥哥喜愛的,所以不喜愛。
  • 日本河童的變態愛好:從肛門中吸取靈魂
    傳說其弱點為頭頂的碟,只要誘騙河童彎身,讓他頭頂碟子裡裝的水流盡,他就會精力盡失。據說目前日本存有河童的木乃伊。很多日本人相信有河童,雖然幾乎鮮少人看過。而河童喜愛的食物是小黃瓜、茄子、南瓜、油麻的莖,河童討厭的東西是金屬(鐵)、玉米、大角豆、麻的灰燼、鹿角、牽牛花、葫蘆,興趣是跟小朋友玩相撲。
  • 豆瓣9.1《河童之夏》——人類大概會失去靈魂吧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遇見了一隻河童。《河童之夏》改編自木暮正夫的同名小說。導演名作原惠一,說起這個名字大概一百個人裡只有一個知道。不過,如果你是《蠟筆小新》的死忠粉你可能就知道了,原惠一曾參與過十多部蠟筆小新劇場版的製作。
  • 奇葩動漫:河童之夏,河童也拍的那麼萌,看完真想去河裡找找看
    給河童之夏給這個夏天——河童之夏人人心裡都曾有過一個結識精靈的夢吧。所以有英國人寫下彼得潘,而日本人人講出了河童的故事。河童不好看:鳥頭人身著有龜殼,頭頂有一碗狀的凹鏡,內有滿水,如其生命,水無則死,雙手相通可伸縮,能以屁的力量飛天。但是河童比人類更有情有義。
  • 日本妖怪歷史文化——河童石是什麼?
    日本的妖怪歷史傳說中,河童在春天時,會待在鄉村附近的小河中,秋天就會回到山裡,而它們的中轉站就是河童石。在日本的大分縣、三重縣、熊本縣與和歌山縣等地,都有河童石。不過,河童石曾被看作是精靈棲息的臺座,是人們信仰的對象,有些地方甚至明令禁止普通人接近。
  • 日漫中的河童到底是什麼來歷,沙僧到底是不是河童!
    另外一種說法則稱:河童會將手伸進溺水者的肛門中,掏出其內臟來吃。此外,河童還喜歡相撲,會強迫遇到的人跟它們比試。但是河童的力氣極大,正常情況下,人類根本無法戰勝河童,反而會被它們折磨至死。不過,河童有一個弱點,當它們從水裡出來時,頭上的盤子裡必須盛滿水。一旦盤子裡的水消失的話,河童就會變得虛弱,時間一長甚至會死亡。所以,在跟河童相撲的時候,若能令它們頭上的水灑掉,便可以取勝。
  • 日本保存著「河童」標本,這種與美人魚相似的生物真的存在?
    筆者:三體-小遙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曾經有「水鬼」這樣的存在,他們往往是小孩子的模樣,但是又會經常出來行兇作惡,人們認為只有他們完全失去水分,才能夠被治服。相關說法後來傳到了日本,並且漸漸演化成為「河童」,也有人認為河童其實就是河伯,只不過有關情節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