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和婚姻 比找到精神共鳴更重要的是它

2021-01-10 影視裡的情與愛

有句老話叫「話不投機半句多」,還有一句叫「道不同不相為謀」。

現在物質富裕了,對心靈精神層面的追求高了起來,以前合夥吃飯就過一輩子了。那麼愛情和婚姻,精神共鳴重要嗎?

因為我特別喜歡我老公外形長相還有智商,所以雖然思想上並不共鳴,我也覺得沒有啥。

我曾經遇到過跟我想法特別一致的男性,大家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但不可能更進一步。

我後來分析了自己的需求,我本質上不太希望身邊的人太了解我,這樣會讓我覺得不安。

現在我老公跟我某些地方完全無法相互理解,但仍然相處得很好。而且我覺得他對我的不理解之處,成為了我的魅力。

兩個人大方向一致,只是興趣愛好的領域不同,那就要看願不願意一起去體驗對方所熱愛的事物了。

根據個人實際體驗來說,還是跟願意支持自己的人結婚比較有意思。當一方提議接觸新鮮事物,另一方拒絕潑冷水的話還是挺糟心的。

其實就算是一開始很多話聊,婚後幾年也沒什麼太多共同話題了。

我之前看幸福三重奏裡張國立的一個行為,我覺得蠻好。他出去一天回來問鄧婕你這一天幹嘛了跟我說說,然後鄧婕就開心的跟他分享。實際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所以有沒有共同話題或者所謂靈魂共鳴不是特別重要,願意分享願意傾聽就很好。

只要雙方都對這段關係認真負責,沒有強大的外界作用力分開,就完全可以在一起。

胡適和曹佩聲可能更有「思想上的共鳴」,但拯救了胡適人生的,是江冬秀。

很難碰到內在和外在都能接受的......有碰到過內在非常好的,每次一起聊天時,會忽略他的外貌,覺得很開心;可是一旦分開,就又因為他的外貌覺得不能接受。

如果只是搭夥過日子,只要對方人品可以,那就沒什麼問題……但是我覺得很多人是沒有搞清楚自己要什麼的,開始明明只是想找個合適的人結婚,後面又要求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心動的感覺,那肯定是要慘劇收尾的。

當然,你只要有工作能養活自己,為什麼非得為了口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去找個沒感覺的人呢?

最後婚姻失敗,完了說男人沒好東西。從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找到三觀相符的伴侶已經是不易了,相互包容理解才是婚姻中的相處之道。

相關焦點

  • 殺妻藏屍案 | 婚姻不僅僅是愛情,是需要物質和精神上的平衡
    她的同事說,朱和她從前認識的人都不一樣。我覺得,如果愛上一個沉淪的男生沒有問題,但是當愛情轉化為婚姻就有問題。因為婚姻關係需要一種制衡。遇言姐常常說,最好的關係就是志同道合。當兩個在心靈上、在自己追求的事業上達到共鳴的人成就婚姻,他們可能就是強強組合,並向著更高遠的目標而前進。那麼很多眼前的雞毛蒜皮,面對共同的理想就不足一提了。這樣的婚姻其實是一種合作夥伴、事業伴侶關係。
  • 幾部影片和婚姻、愛情有關的電影
    而日常婚姻則不同了,激情一點點淡化到油米茶鹽:早晨的蓬亂的頭髮,眼角的眼屎、或輕或重的口氣,裝滿孩子屎尿的尿不溼,兩邊親戚的雞毛蒜皮。這些消耗心神的瑣事,跨過去了就是恩愛,沒跨過去的,往往不是不忠誠那麼單一。相對來說,關於愛情和婚姻,很喜歡愛在系列,它分別講述了感情的發展的三個階段,初遇時的激動,相愛時的濃烈,婚姻裡的愛和爭吵。
  • 婚姻要愛情還是麵包?《婚姻心理學》:認清這3點,幸福感更強
    所以在婚姻裡到底是麵包更重要,還是愛情更重要呢? 著名心理學家霍妮在《婚姻心理學》這本書中就提到過一個觀點: 「在愛情裡,不能因為感情需要太過盲目,也不能因為物質需求而太過現實。」
  • 盧曼論愛情與婚姻(上):如何解釋諸多不幸婚姻的存在
    經濟作為生產領域和家庭生活的分化日益增長,也有助於讓家庭從超出自身範圍的考慮中解脫出來。早在18世紀,上流階層家庭就已然失去了其「承載國家」的重要意義。對結婚實行控制的社會結構性理由消失了,什麼又能阻擋社會從包辦婚姻向愛情婚姻過渡呢?
  • 性是愛情的「升華」,婚姻是愛情的「凝華」
    周國平在《婚姻與愛情》中寫道: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這要分別三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情況,既無愛情也無婚姻關係的性。它既不涉及愛情的排他性,也不涉及婚姻的忠誠諾言,因此可以完全的隨心所欲,與道德問題無涉。對它的唯一約束條件是雙方自願,如果有一方不自願則可能造成傷害,甚至構成強姦。第二種情況,發生了愛情。
  • 盧曼論愛情與婚姻(下):我們在婚姻中尋找什麼?
    與此相應的是一種在數十年後出現的生物學感傷主義,蒲魯東賦予了它不太清晰然而簡明扼要的表述。愛情和婚姻的統一被預設為質料和形式的統一。引導性差異因而就是:形式和質料以及理想和實在。因為在這個差異中人們無法決定贊成某一方而反對另一方,它就表述了基於性的愛情和婚姻的統一,而揚棄了所有早先的形式區分。浪漫主義歷經了19世紀後半葉的自然主義和進化論潮流而存活下來——然而喪失了所有的深層張力,且形式上採取一種貌似嚴肅的幻覺主義(Illusionismus),它總是旋即就會被揭穿。
  • 幸福婚姻的三要素:愛、性和物質
    「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無性婚姻也漸漸從一個小眾變成了一個大眾關注的問題,多少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對於男女之間的性生活是得不到滿足的。多少人因為婚姻中得不到和諧的性生活而導致出軌、離婚。 而在婚姻中,最重要的就是滿足感,缺乏滿足感的婚姻,是無法感受到明確的幸福的。而對於性生活的需求,本身就是人基本的欲望之一。
  • 《父母愛情》:你更喜歡安傑還是安欣的婚姻模式?
    《父母愛情》中安傑和安欣作為一對親姐妹,脾氣秉性各不相同,但是她們各有優點和缺點。而她們的性格也影響了她們與伴侶的婚姻相處模式。安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面哥哥姐姐都對她很寵愛,再加上長得漂亮,性格剛強,敢說敢做。
  • 《如影隨心》正片片段 揭秘愛情真相引各界共鳴
    電影《如影隨心》正在全國熱映中,這部題材大膽現實的愛情電影,將鏡頭聚焦在「婚後遇真愛」的出軌話題,一經上映就引起了觀眾熱議,片方也於今日發布了華少「愛情多巴胺理論」的正片片段,犀利的言論將愛情的殘忍真相直接全盤託出。被稱讚「真實又殘酷」。
  • 那些紀錄片裡的婚姻和愛情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愛情來了,結婚,期待幸福。結婚後維繫兩人的,不再只是愛情,而是更複雜的種種。從我和你變成我們,是困難的,是脆弱的,如履薄冰,所以需要更加珍貴。而更珍貴的是在無數次瀕臨極端幸福與毀滅的邊緣後,我們仍選擇不分開。
  • 為什麼說婚姻是愛情的升華,而非愛情的墳墓呢?
    愛情是美好的,我也很享受跟你一起慢慢變老的那種狀態,可我就是難以忍受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所以我們可不可以在一起過只有愛情沒有婚姻的生活呢?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因此很多人對婚姻產生了恐懼,也就是所謂的恐婚。
  • 民國才女張充和的愛情啟示:有獨立感的婚姻,才能愛得更稠密
    梁實秋說:婚姻和愛情不一樣,不要用愛情的方式去過婚姻,也不要用婚姻的方式去過愛情。的確如此,婚姻不是一瞬間的悸動,順遂和美的日子,柔情蜜意不足為奇,但落實到油鹽醬醋酸甜苦辣的生活,如果沒有相互扶持,怕是難以天長地久。在面對生活的困境,張充和與傅漢思沒有相互指責,也沒有相互抱怨,而是齊心協力將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 柏拉圖式的愛情如何解釋愛情與婚姻,蘇格拉底這個比喻令人信服!
    很多人嚮往柏拉圖式的愛情,就像年少無知的我們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面,實際上柏拉圖的世界也是一個理想國。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出生於雅典一個名門貴族家庭,他早年追隨蘇格拉底,潛心學習老師的學說。在這些著作中,柏拉圖認為物質世界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本」,因此在他看來,先有意識,後有物質,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柏拉圖還描繪了一個「理想國」,他說這個理想國是由三個等級的人組成的,第一等級是統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第二等級是武士,是神用銀子做成的;第三等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是神用銅鐵做成的。可見柏拉圖的思想是站在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立場上的。
  • 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如是說
    柏拉圖說:他本來看到一個又大又飽滿的麥穗,可想一想只有一次機會,後面的可能更大更飽滿,因此就沒有摘,可等到後來,發現眼前所見還沒有以前的麥穗好呢,就想再走走看看,最後走到地頭了,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只能悻悻而歸。蘇格拉底說:你明白了麼?這就是愛情!柏拉圖恍然大悟。蘇格拉底又說:現在再去一趟,還是這個規則,再取一個麥穗回來吧。
  • 兩性心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還是愛情的升華?心理學家教你升華
    婚姻是否是墳墓,往往最大的體現就是在你婚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愛情的升華今日社會普遍告訴我們「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似乎給婚姻下了一個極其負面的定義。近期有人說了一句更絕的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不結婚就死無葬身之地。」這兩句話,要麼使很多人對婚姻望而卻步,要麼給婚姻下一個很無奈的定論。大概因此,許多人結婚都抱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心態。下面我們來看個小故事有次,跟兩個朋友出門聚餐,這裡暫且以小芳和小麗代稱吧。
  • 愛因斯坦的愛情和婚姻
    與此前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1~9卷已經錄入的書信不同的是,新公開的這些書信具有更純粹的「私人」性質,來往的對象包括他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另外就是他學術上的支持者和反對者。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更吸引人的內容是涉及愛因斯坦生活方面的書信:這些材料為讀者提供了愛因斯坦與他的家人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一段歲月裡的波折和苦難:諸如病痛影響、營養不良、經濟緊張、分離、離婚與再婚等——一句話概括:精神與肉體雙重的顛沛流離。
  • 愛情和婚姻最舒服的狀態,是兩者相結合!
    而作家柴靜在《看見》這本書中,有一個見解,」愛情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一個器官的反應。「是的,這是關於愛情和婚姻的兩份見解。而在筆者看來,婚姻和愛情更是不能分離的,而是得密切結合、不分彼此。
  • 《因為愛情有奇蹟》創收視奇蹟,親情回歸引共鳴
    《因為愛情有奇蹟》創收視奇蹟,親情回歸引共鳴《因為愛情有奇蹟》原名為《家的味道》,改編自韓國電視劇《百年遺產》。該劇講述了女主人公遭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後經歷多番苦難,最終找到自己的幸福的故事。代表作《愛在春天》《因為愛情有多美》《新濟公活佛》《武神趙子龍》等。在劇中飾演安向東的獨生女兒,她和林天佑相愛卻遭到婆婆的破壞,終和林天佑離婚,本來不再相信愛情,因為與齊霽多處相處後,兩人培育出感情,卻發現齊霽的生母是自己的後母。彭冠英飾 齊霽彭冠英,中國內地男演員。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11年憑藉都市情感電視劇《裸婚時代》杜毅一角進入影視圈。
  • 盲人練字一年只為辦離婚:婚姻中,心瞎比眼盲更致命
    或許最糟糕的婚姻帶給人的感受,莫過於此。你以為找到了一個可以為你遮風擋雨的人,但婚姻裡卻始終風雨飄搖。閨蜜說:「是我認清了他會帶著和我格格不入的稜角,在我往後的餘生裡,和我互相折磨!」關於盲人妻子執意要離婚,有網友調侃道:「眼盲沒關係,結婚前,千萬別當瞎子!」的確,在婚姻中,心瞎比眼盲更致命!
  • 愛情婚姻中,性格互補和性格相似哪種更長久?
    那麼,如何讓意中人對你有一見如故的「相似感」,又找到「親愛的,我需要的你全都有」的「互補感」呢?本段將提供一些小方法。但是否要去追求彼此性格的一致性與需求的互補性,由你自己來衡量。例如她是個舞蹈演員,她更喜歡稱呼日常的練習為「彩排」,你就不要問「你們多久『訓練』一次?」。模仿ta的身體語言,讓你們的動作相似。因為在形形色色的工種與社會階層中,人們的身體語言也千差萬別,並在一定程度上標誌了自己的社會群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