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還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離子的吸收和運輸,以及核酸代謝等生理過程。小麥植株受旱時,葉片中DNA的含量相對穩定,RNA的含量則下降。Gates和Bonner認為RNA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分解加強。他們用32P標記的RNA試驗,對照中總RNA增加,放射性保持恆定;但處理材料中總RNA恆定,放射性則逐漸消失。
目前解釋乾旱對植物的傷害機理有兩種假說,一種是機械損傷假說,一種是蛋白質凝聚或巰基假說。
機械損傷假說認為,使植物死亡的原因並不是缺水本身,而是由於缺水與再吸水時所造成的機械損傷,致使植物細胞死亡。植物細胞失水時,細胞壁與原生質都收縮,當細胞壁較厚時,其收縮程度小,於是細胞壁使原生質受到很強的張力,這種張力會破壞原生質。如果細胞壁較薄,它會同原生質一起收縮,這時細胞不會受到損害。但當細胞再度吸水時,細胞壁吸水膨脹比原生質快,這時就會使原生質受到強大的張力而使之破壞。
蛋白質凝聚或巰基假說認為,植物細胞失水時,蛋白質分子中的巰基(-SH)發生氧化作用生成二硫鍵(-S-S-),於是使蛋白質分子內或分子間形成許多硫橋,結果使蛋白質凝聚變性,最終導致細胞的死亡。提出該假說的根據是白菜葉子失水時,巰基的含量減少,二硫鍵的含量增加;葉片失水愈嚴重,二硫鍵的含量愈高。另一方面的根據是菜豆等的葉綠體失水時,發現其間質中有的蛋白發生凝聚。
(二)植物對乾旱的適應
生態學中根據植物對水分的需要,將植物分成三類:水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或溼生植物)是指不能在水勢為-0.5~-1.0MPa以下的環境中生長的植物,中生植物不能在-2MPa以下的環境中生長,旱生植物不能在水勢低於-4MPa的環境中生長。研究植物的抗旱性時,一方面要注意旱生植物的特點,因為它們是抗旱性特別強的植物;另一方面是要重點研究如何提高中生植物的抗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