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兔
隨著「Z世代」消費力崛起,「盲盒經濟」異軍突起,這類「薛丁格的盒子」給潮玩公司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泡泡瑪特)帶來了4.51億元的巨額利潤,同時也使其有了衝刺資本市場的底氣。
11月22日,泡泡瑪特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58億、5.15億、16.83億;實現淨利潤156.90萬元、9952.10萬元、45111.80萬。2019年的營收同比上年增長226.80%,淨利同比增長353.29%。
但泡泡瑪特並非一直這麼吸金,在2017以前,泡泡瑪特曾連續三年虧損共0.73億元。
(數據來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是什麼讓泡泡瑪特三年內利潤暴漲?
遇見盲盒
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起初只是一家普通的玩具零售商。直到2016年,泡泡瑪特推出了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備受消費者喜愛。
盲盒的核心玩法其實並不新鮮,在90後的童年裡,小浣熊乾脆麵中的卡片收集就與其類似。由於盲盒具有隨機性,每一次拆盒就如同經歷了一場「賭博」,而泡泡瑪特引進的稀有隱藏款更是給消費者的大腦打上了一針興奮劑。
同時,全套收集完還能讓人們產生成就感,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望。因此,盲盒才會讓無數人紛紛高呼上癮,獲得較高的復購率。
泡泡瑪特的單個盲盒售價為59元到79元,雖然單價不高,但背後的巨大產業鏈卻不容小覷。在二手市場被溢價出售十分常見,更有甚者被炒至千元,「盲盒最高溢價近40倍」、「4個月花20萬買盲盒」的新聞層出不窮。
盲盒玩具似乎成為了一種投資理財產品,但成本低廉的工業流水線玩具並不具備投資價值,「炒盲盒」始終是屬於一種市場投機行為。未來,監管部門或許也將注意到盲盒市場的混亂生態。
(來源:二手網站)
在泡泡瑪特的用戶中,18-34歲年齡段的消費者佔比高達78%,年輕人是主要的消費群體。在「炒盲盒」的浪潮下,泡泡瑪特背上了讓年輕人「玩物喪志」的罵名,也正是在這群年輕人的幫助下,泡泡瑪特推開了「IP帝國」的大門。
「IP帝國」的泡沫
截至2020年上半年,泡泡瑪特擁有93個IP,其中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以及56個非獨家IP。這三類毛利率分別為73.4%、70.3%、67.9%。
在自有IP中,以黃頭髮的「Molly」為主要營收來源。2017年至2019年,「Molly」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5.9%、41.6%、27.1%。但「Molly」也逐漸變得「不能打」。2020年上半年營收佔比降至13.7%,被佔比14.4%的新IP「Dimoo」反超。
(來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任何一種文化都會有他的生存周期,打造IP生態需要背後的文化支撐。對此,泡泡瑪特的CEO王寧曾表示,五年後,泡泡瑪特或將成為國內最像迪士尼的公司。但泡泡瑪特的IP並不像迪士尼一般,賦予每個角色性格故事。
對於消費者而言,並不能產生與一個塑料玩具在情感上的共鳴,而或勇敢或機智的迪士尼公主們則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長,成為了許多孩子童年的榜樣。
而且泡泡瑪特的玩具可玩性不高,既不能像樂高一樣可以拼接,也不像芭比一樣可以換裝。除了拆開盲盒那個瞬間的驚喜感之外,就再不能帶來其他價值。
與此同時,由於盲盒玩具技術含量不高,泡泡瑪特的競爭對手愈來愈多。以名創優品為首,推出了多款盲盒玩具,售價卻遠遠低於泡泡瑪特,僅需29元甚至更低的價格就可以享受同樣的抽獎快感。
隨著2020年疫情的突發,人們的消費理念也逐漸理性,盲盒熱度消退,盲盒經濟也趨弱,截至11月25日10點,盲盒經濟板塊指數報978.60點,跌幅達2%。
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或者是曇花一現,GPLP犀牛財經也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