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和Molly,誰成就了誰?

2020-11-2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pMarketing」(ID:TMarketing),作者:楊澤,36氪經授權發布。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用這句話來形容泡泡瑪特與Molly兩者的關係,無疑十分恰當。泡泡瑪特遇到Molly之前,僅是一家發展了5年連年虧損賣潮玩的連鎖店,而彼時的Molly,也就是一個在小圈子稍被追捧的「Art Toy」。萬萬沒想到,兩者相遇後,同樣是花費了5年的時間,就橫掃全中國、成為了一家營收近17億、淨利潤高達4.51億,並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長的「印鈔機」。

那麼,是何種奇妙的力量,讓兩個品牌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回到2015年,探究那個變局點前後發生的故事。

泡泡瑪特的前五年,從「放棄」到20家品牌連鎖

2010年11月17日,在學校期間就曾有過創業經歷的王寧在中關村歐美匯購物中心創立了泡泡瑪特的第一家店,一家類似香港LOG-ON、日本Loft一樣超市式售賣潮流產品的店鋪。

然而,由於毫無知名度,王寧也缺乏店鋪運營經驗,店鋪前兩年一直在虧損,雖然虧損數額不大,但所有成員都看不到希望。就在王寧即將放棄的時候,突然有商家要加盟泡泡瑪特。

據測算,加盟模式可以幫助泡泡瑪特賣出去十幾萬的貨,這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收益。正當無路可走的泡泡瑪特即將就要成為一個加盟品牌時,投資人麥剛出現了。他給了王寧一筆200萬人民幣規模的天使投資,並表示了他對泡泡瑪特極高的信心,讓他們確信直營模式銷售潮玩是一個走得通的生意。

在資本的助力下,泡泡瑪特店鋪規模得以持續擴大,逐漸從一個街邊小店發展成為品牌連鎖。數據顯示,2015年泡泡瑪特的店鋪數量超過20家,其中在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的奢侈品牌LV樓下開設的店鋪更是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這意味著泡泡瑪特得到了一線品牌的認可,因為LV一向對鄰居店鋪有著極高的要求。

也正是這一年,泡泡瑪特偶然間發現了IP潮玩的機會。不過第一個潮玩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Molly,而是Sonny Angel。這個誕生於2004年的日本知名盲盒為泡泡瑪特帶來了每年超過3000萬銷售額的同時,也讓市場看到了Art Toys巨大的潛力。

入圈潮玩:自帶粉絲的藝術家玩具

在大眾眼中,Sonny Angel等潮玩是一種玩具;然而更多的專業玩家卻將其視作Artist Toys,即「藝術家玩具」。

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市場,香港Artist Toys的歷史已經超過20年,日本、歐美等國家的歷史要更悠久些。Artist Toys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越發達,人們脫離了衣食住行等基礎消費需求,會逐漸產生個性化消費需求,Artist Toys正是其中的一種,近年來大熱的由藝術家設計(藝術家聯名)的潮牌、潮鞋也僅僅是品類上的區別。

正如潮牌、潮鞋這類自帶藝術屬性的潮玩往往會因為其獨特的藝術調性吸引一大批忠實的信徒,Sonny Angel在中國地區的熱銷也正是因為他們在國內擁有了一個復購率很高的粉絲群,這些人們支撐起了泡泡瑪特每年3000萬+的銷售額。

我曾在《B站<後浪>、<樂隊的夏天>、李佳琦出圈的背後,是先「入圈」》一文中詳細解釋過,B站、李佳琦、搖滾樂隊等事物流行之前都經歷過一個漫長入圈的過程:

B站用了10年;搖滾樂隊用了20多年;比特幣用了7、8年;最短的李佳琦也用了3年的時間——長時間的積累,才使他們得以最終成為各自圈子中的翹楚,也才有了他們爆發的機會。

不僅僅是以上案例,所有帶有強烈文化屬性的產品都符合「先入圈,再出圈」的規律,潮玩亦是如此。我們所熟知的Molly在與泡泡瑪特合作之前其實已經運營了10年,也積累了一批粉絲,然而由於Kenny一年只能做1-2個系列,且每款只做150個、每個都有編號,價格又通常在幾千塊錢——這種藝術品級別的潮玩註定只能在小圈子裡流行。

幸運的是泡泡瑪特出現了,Sonny Angel的成功讓泡泡瑪特發現了潮玩在大眾流行背後的秘密。

潮玩出圈背後的秘密:找到大眾需求。

盲盒:小眾事物的大眾玩法

日本無疑是亞洲Artist Toys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前文提到的Sonny Angel就是最知名的一個。

第一個Sonny Angel形象的玩偶由Dreams公司於2005年3月設計完成,玩偶高18釐米,身體為棉花填充,包裝為奶瓶設計,但並未得到消費者認可,首戰銷量慘澹。經過調研,Dreams公司重新設計成迷你擺件系列玩偶,高約7釐米,每12個不同造型的擺件為一個系列,這次的設計一經發行便引起了轟動。

Sonny Angel對潮玩圈更大的影響是引入了盲盒的玩法,將每個系列不同造型的娃娃(通常是12個)分為固定款和隱藏款。消費者購買的時候並不清楚購買的具體樣式,因此在打開的一瞬間會給用戶帶來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是驚喜、可能是失落,不僅會激發他們向身邊人分享的衝動,更能從根本上滿足人類獵奇的本能,隨之使人產生打開下一個的衝動。隨著獲得同一系列娃娃款式的增加,又會激發這些人的收藏癖:他們希望集齊全套款式。

由於商家會刻意減少隱藏款的數量,因此,真正得到隱藏款,集齊全套的消費者註定是極少數。飢餓效應進一步激發了「全套」用戶炫耀的衝動,他們會反覆向身邊人以及在各種社交媒體炫耀這種成果。

流行事物出圈的方法論:

小眾需求入圈,大眾需求出圈

暢銷書《瘋傳》作者喬納·伯傑在他另一本書《傳染:塑造消費、心智、決策的隱秘力量》中提到過:模仿是人類的天性,這是由人類大腦的鏡像神經元決定的。從嬰兒時期開始,當我們看到其他嬰兒哭,就會跟著哭泣;在課堂裡,有一個人打哈欠,很容易就「傳染」給更多人,一個接一個;日常生活中,看到同事在用戴森吹風機,也會產生種草併購買的衝動,看到好朋友在用switch健身環,不惜溢價也要購買獲得,看到網紅推薦鍾薛高、元氣森林、花西子,自己也要買來試試……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其實都是人類模仿的天性。

潮玩的流行同樣符合這個邏輯。隨著越來越多人入坑潮玩,絕大多數的身邊人會因此受到影響,逐漸模仿起那些人。這些人中的一部分會在購買第一個盲盒後迅速入坑,曬出各種盲盒,進而影響更多人。周而復始,潮玩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某一個時刻,出圈成功。

至此,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入坑潮玩的人並不是被Sonny Angel背後的藝術價值所吸引,而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模仿天性。盲盒玩法擊中了人類的獵奇、收藏、炫耀的本能,使人逐漸沉迷其中。有趣的是模仿、獵奇、收藏、炫耀都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大眾需求,而非入圈階段藝術、審美等小眾需求。

回溯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得到事物流行出圈的三個結論:

1. 事物出圈的前提是入圈,沒有入圈也就不會出圈;

2. 絕大多數的出圈成功並不是小眾需求被大眾接受,而是找到了小眾需求與大眾需求的結合點,或者說是找到了小眾需求的大眾表達方式;

3. 出圈的本質是利用了人類模仿的天性,先在小圈子流行,再逐漸擴散影響小圈子用戶身邊的人,進而影響身邊人身邊的人,隨著人的增多,才在某一個時刻出現了出圈現象。

我們從這個角度再來看泡泡瑪特與Molly的合作:經過10年的運營,Molly已經聚集了一群忠實粉絲,完成了品牌入圈的過程,而泡泡瑪特的出現,以盲盒模式打通了Molly的任督二脈,Molly自然可以破圈而出。

在這個模式中,泡泡瑪特更像是一個藝術家的經紀公司,他們與像Kenny一樣的藝術家籤約,孵化IP,再解決產品的商業化設計、供應鏈、產品打磨、銷售渠道這一系列複雜繁瑣的問題。

在玩法上,泡泡瑪特借鑑了Sonny Angel的盲盒玩法,通常每個系列會包含12個不同造型的娃娃,有固定款、隱藏款(大小隱藏款)以及特別款,較為稀少的隱藏款和特別款加之盲盒玩法的不確定性,成功擊中了人們獵奇、炫耀、收藏的本能。

泡泡瑪特完整的商業化解決方案,既保證了Molly的原汁原味,又加速了Molly新品推出的頻率,於是原本一年只能設計1-2個系列的Kenny,可以一年設計完成10個系列、總數100+個新的Molly款式。

隨著款式的增加,泡泡瑪特為了進一步提升潮玩粉絲的黏性,通過深度交流刺激消費,推出了定位於潮流玩具分享的葩趣App,鼓勵潮玩愛好者在線上「曬娃」,與其他粉絲進行分享、交流,還會在線下組織設計師與粉絲見面會,進一步拉近粉絲與設計師以及IP之間的距離。

這一系列組合拳的結果就是Molly持續破圈,2016年8月,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上線天貓旗艦店,4秒售罄。而到了2018年,僅雙11當天,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就超過2700萬元。2019年雙11,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達到8212萬元,同比增長295%,並在天貓玩具大類中排名第一,首次超過了樂高、萬代等國際品牌。

出圈熱的背後:文化衍生品出圈的紅利

不僅僅是潮玩,前面提到的潮鞋、潮牌,說唱、搖滾等小眾音樂,二次元文化、漢服等等與文化有關的衍生品都在近年來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頻繁出圈,被大眾所熟知。這是由於長期以來70後、80後等核心消費所接受的文化佔據主導地位,隨著90後、00後逐漸成年,成為重要的消費力量。一方面年輕叛逆的天性讓他們排斥父母輩們推崇的文化,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大眾文化,另一方面這些小眾文化早已在90後、00後紮根,再加上這群人從出生就處於解決了吃飽喝足問題的時代,個性化需求更加強烈,三方面共同作用,出現了小眾文化井噴的現象。

事實上,小眾文化井噴現象才剛剛開始,以盲盒市場為例,據日本玩具協會統計,2018年日本玩具市場規模創下歷史新高,達到8398億日元(約合554億元人民幣)。其中,以盲盒為代表的驚喜類玩具同比增長114%,領跑行業。根據測算,2018年日本15-30歲人群(盲盒主力消費人群)人均潮玩消費金額折合人民幣747元,而在中國潮玩盲盒爆發式增長的2019年,中國15-30歲人群人均潮玩消費金額僅70元,消費金額相差10倍。這還是在頻繁出圈的盲盒領域,其他小眾領域差距更大,而差距意味著機會。

因此,對於商業品牌而言,某種意義上,掌握年輕人的小眾文化就掌握了這個最具消費能力的用戶群體,其中的密碼就是泡泡瑪特呈現給我們的「先入圈再出圈」。先理解尊重小眾文化,再找到小眾文化的大眾需求點,幫助小眾走向大眾。我將會在今後的商業案例分析中,詳細剖析品牌該如何先入圈,如何再出圈。

相關焦點

  • 泡泡瑪特成為盲盒第一股,創意很棒但IP是命門
    根據天眼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泡泡瑪特的主體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曾於2017年2月登陸新三板,但在2019年4月已終止掛牌,而此次在港股上市,則是這家成立於2010年的企業第二次謀求進入二級市場。根據官方公布的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在2017-2019三年的總收益分別為人民幣1.581億、5.145億、16.834億元,淨利潤則分別是160萬、9950萬、4.511億元。
  • 京東健康、藍月亮、泡泡瑪特撞車!誰才是真正的黑馬?
    怕了中金和高盛。基石保薦人都不錯,但是靜態市盈率110.72倍。基石再厲害發這麼貴,二級市場誰敢接盤?中籤就砸手裡的貨。近期物業板塊整體回調,目前仍未見底,所以兩隻物業均未申購。三、泡泡瑪特如圖所示,這個東西叫盲盒,泡泡瑪特的業務就是賣盲盒。據港交所信息披露,泡泡瑪特已於11月22日通過港交所聆訊,傳泡泡瑪特12.2啟動招股。預計12月中下旬正式掛牌上市,募資規模預計為2億至3億美元。摩根史坦利和中信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 泡泡瑪特的「詩與遠方」和「苟且現實」
    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5億元和16.83億元,三年翻了十倍;淨利潤分別為156.9萬元、9952.1萬元和4.51億元,三年翻了近三百倍。2020年上半年,給泡泡瑪特創收的前五大IP分別為Pucky(1.19億元)、Dimoo(1.17億元)、Molly(1.12億元)、The Monsters(0.7億)和BOBO&COCO(0.33億),共計佔總收益的約55%。以Molly為例,一直是泡泡瑪特的重要業績來源。
  • 泡泡瑪特,年輕人戒不掉的精神按摩
    如果把泡泡瑪特和其他一家玩具店開在一起,或許隔壁響起的,是此起彼伏的小朋友哭鬧,夾雜著家長勸說「乖,咱不買」的聲音。但是在泡泡瑪特,永遠只有成年人「開衝」的喧囂。在微博上,有關泡泡瑪特和盲盒的話題,閱讀量過億,討論量高達數十萬。
  • 港股打新 | 泡泡瑪特(09992)轉板後估值飆漲1870%,「盲盒第一股...
    儘管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旗下已經有4個IP的累計營收超過了一億元,但這4個IP之間的營收差距很大,實際上是兩個一線IP和兩個二線IP,至於其他的三線IP營收則更加不起眼。2、從營收渠道上來看,線下零售店、自助售貨機以及線上是泡泡瑪特核心的三個營收渠道,而其中線下零售店銷售額最高,線上網店增長最快。
  • DIMOO太空旅行系列盲盒上新 泡泡瑪特與你共遊太空
    圖:POP MART泡泡瑪特DIMOO太空旅行系列POP MART泡泡瑪特此次推出的DIMOO太空旅行系列將於2020年3月7日在POP MART泡泡瑪特全國門店、POP MART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葩趣APP商城、泡泡禮物小程序、部分機器人商店、海外市場、海外速賣通POP MART泡泡瑪特官方店、泡泡抽盒機、POP MART泡泡瑪特官方微信商城等渠道正式發售。
  • 「盲盒王」泡泡瑪特 能否持續破圈?
    圍繞IP 挖掘新品據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58億元、5.15億元和16.8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0萬元、9950萬元和4.51億元。其中2018年和2019年的營收增幅分別為225.4%和227.2%,淨利潤增幅分別為6119%和353%。
  • 那你還沒看懂泡泡瑪特
    而它背後的泡泡瑪特,在2020年6月1日,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被稱為「盲盒第一股」。三年前,泡泡瑪特新三板掛牌,而那時公司連年虧損,三年後,泡泡瑪特定位為潮流文化娛樂公司,扭虧為盈。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和16.83億元,最近兩年的營收增幅達225%和227%。
  • 泡泡瑪特的盲盒為何如此讓人上癮?這個模型理論解釋了一切
    Molly、盲盒、泡泡瑪特,這些詞相信你一定有所耳聞,並且發生在這一兩年內。盲盒以及背後的潮玩行業,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泡泡瑪特,這家成立於2010年的公司並不年輕,且曾於2017年掛牌新三板,2019年退市。近日,有消息稱,泡泡瑪特完成1億美元融資,最快下月赴港IPO。
  • 盲盒大王泡泡瑪特將上市:成於小眾 「破圈」承壓
    直到2016年,泡泡瑪特才真正摸索到其商業模式的關鍵—熱門IP的孵化及運營。簡而言之,則是Molly娃娃的孵化和運營。2016年,泡泡瑪特籤約設計師王信明取得Molly獨家IP版權,採取設計師提供設計草圖,泡泡瑪特負責3D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和銷售的模式運作。隨著Molly成為泡泡瑪特最賣座的王牌產品,其公司業績亦開始上漲。
  • 小眾變大眾,泡泡瑪特是如何讓盲盒出圈的
    這股力量也把生產盲盒玩具最大的生產商——泡泡瑪特成功推上了市,據悉5月底其將按計劃於5月底遞交赴港上市招股書。不過,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推出了一個和今天的盲盒玩法基本一樣的扭蛋機。但當時扭蛋機中的玩具,基本上都是和二次元、動漫相關。儘管消費者忠誠度很高、消費能力和復購率都很強,但它整個產業在社會中都只能算小眾。
  • 「薛丁格的盒子」泡泡瑪特赴港上市 商業模式或化為泡沫
    作者:肖兔隨著「Z世代」消費力崛起,「盲盒經濟」異軍突起,這類「薛丁格的盒子」給潮玩公司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泡泡瑪特)帶來了4.51億元的巨額利潤,同時也使其有了衝刺資本市場的底氣。但泡泡瑪特並非一直這麼吸金,在2017以前,泡泡瑪特曾連續三年虧損共0.73億元。(數據來源:泡泡瑪特招股書)是什麼讓泡泡瑪特三年內利潤暴漲?
  • 賣玩具年入十多億,泡泡瑪特可不止靠盲盒
    泡泡瑪特憑啥大賺特賺?最近,有媒體稱,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要上市了。對於這家成長飛速的玩具店,其增長邏輯是僅僅是靠盲盒嗎?泡泡瑪特將再次上市11月23日,「盲盒神話」泡泡瑪特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即將迎來第二次上市。本次赴港IPO,泡泡瑪特的募資規模預計為2億美元至3億美元。說起泡泡瑪特,很多人可能還不了解,但說起盲盒估計大家都知道。
  • 泡泡瑪特的生意能做多久?
    兒童節當晚,國內首席盲盒品牌——泡泡瑪特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摩根史坦利、中信裡昂為其聯席保薦人。這是自去年4月從新三板摘牌後,泡泡瑪特再度走向IPO門前。 一、公司介紹 泡泡瑪特創立於2010年,起初定位為連鎖潮流百貨店鋪,因銷售產品種類分散、品牌認可度低及同類型店鋪同質化水平高,連續三年慘澹經營。2016年開始向自有IP運營方向轉型,線下門店快速擴張,引入機器人商店和展會業務條線等實現扭虧為盈,並於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 超4200萬 泡泡瑪特天貓超級品牌日破歷史記錄
    9月16日0點,以「天生好玩」為主題的泡泡瑪特天貓超級品牌日帶著對潮玩的熱愛正式上線。活動期間累計成交4237萬,斬獲天貓玩具大類超級品牌日歷史成交量第一的戰績。      全域曝光 線上線下同狂歡  本次泡泡瑪特天貓超級品牌日中,「天生好玩」同名主題展落地濟南萬象城和杭州濱江龍湖天街商場
  • 「盲盒王」泡泡瑪特 能否持續破圈?| 艾問人物
    泡泡瑪特從新三板退市前,市值20億。如今,其估值已經達到25億美元。成功上市後,泡泡瑪特又將創造玩具界的「神話」。  圍繞IP 挖掘新品  據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58億元、5.15億元和16.8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0萬元、9950萬元和4.51億元。
  • 35歲的MOLLY你是否還會再愛?70億潮玩帝國靠誰撐起?
    信息來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制表:億邦(註:自有IP是指享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IP,包括開發和銷售潮流玩具以及授權獲得額外變現機會的權利;獨家IP是指由合作藝術家創作、但與泡泡瑪特籤訂授權協議,授權在指定地區開發和銷售基於該IP的潮流玩具產品的獨家權利。)
  •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談IP壁壘:只靠花錢無法再造「周杰倫」
    首戰告捷後,泡泡瑪特為Molly專門設計了「十二生肖系列」、「西遊系列」等多款造型,迅速成為新一代潮玩代表。  2017年至2019年,Molly 系列貢獻營收佔泡泡瑪特總營收的比重分別達到了26.3%、42.6%、27.4%。這個短捲髮、大眼睛、嘴巴下撇的略「喪」小姑娘,也成為了泡泡瑪特不可或缺的營收來源。
  • 新國潮消費熱,一家美妝店估值10億,誰能投出下一個泡泡瑪特?
    「核心提示」2020年新國潮消費快速崛起,資本不斷加碼,各個細分賽道裡的新玩家層出不窮,泡泡瑪特、完美日記上市將這一切推向了高潮。新國潮「淘金熱」之下,一些成立幾個月的消費品企業被風投機構哄搶,估值泡泡不斷被吹大。作者| 李卓編輯|邢昀2020年是消費之年,新國貨消費品崛起。
  • 泡泡瑪特將成「盲盒第一股」,存貨周轉天數升至126天
    原創 林芝 柒財經 收錄於話題#關注61#泡泡瑪特1#盲盒經濟1柒財經獲悉,潮玩公司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泡泡瑪特」)遞交招股5個月後,於近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或將於12月中下旬掛牌上市,募資規模預計2億至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