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諾貝爾獎兩名女性獲獎者,終於明白什麼才是養育孩子的關鍵

2020-11-08 凱叔講故事

作者 | 一喬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獎情況,陸續揭曉。


其中化學獎的頒發引發熱議,這是歷史首次同時授予兩位女性科學家。



大家紛紛感慨:原來女人也能當科學家,還當得如此出色。


究竟是什麼奇女子,創下如此輝煌成績?


原來,是兩位極具個性、自信無比、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性。


對於獲獎,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教授說:


「我希望,這將給那些願意踏上科學道路的年輕女孩們傳遞積極的信息,向她們表明,女性科學工作者也能通過她們進行的研究脫穎而出。」


她們也遭過質疑和不解。


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不管什麼性別,只要願意,永遠都有資格做自己。


這些能量從哪裡來?


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教授坦言:好奇心、求知慾和理解力。



這三種驅動力,決定了孩子是不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好奇心,人生探索的開始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才,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前不久,5歲的小男孩楊哲睿火了,因為他發現了恐龍足跡。



從小,他就喜歡恐龍,在聽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的恐龍課後,更是好奇。


當他聽說外公老家有「怪腳印」,就想回去看看。


一到現場後發現,老家山頂上的大石板上,確實有凹坑。


楊哲睿認為這些「凹坑」是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還讓媽媽拍照片發給邢立達老師看。


經專家勘探研究,的確如楊哲睿小朋友所說的,這是恐龍足跡。


還在讀大班的孩子,成為國內最小年級恐龍發現者,太值得大家點讚了。


更值得誇獎的,是他的好奇心。


孩子成長的階段中,尤其到了2~9歲,他們就像是「十萬個為什麼」,有數不完的問題。


為什麼白天天是藍的,晚上就變黑了?


是不是只有地球能住人,星星和月亮上面有人嗎?


病毒在哪裡,我怎麼看不到?



我家表弟,從小就是一個對模型充滿好奇的孩子。


每次看到機器人或者跟機械有關的的東西,都會問「這個是怎麼拼的」,並買來自己拆卸研究。


長大後,他更是找各種機會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僅選報了機械電子專業,還開始動手研發機器人。


後來,他在一次全國機器人比賽中獲了獎。


為了有更多機會去鑽研,他去了一家研發公司,成了一名工程師,如今名利雙收。


他的成長之路,印證了好奇心對一個孩子成才成長的意義。


就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一次講座上說過:


其實物理學不是很艱難的學問,研究它最大的動力就是好奇心。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護孩子活出自我的那顆火種。


當他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甚至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時,請不要忽略或打擊,父母的積極回應,就是鼓勵他探索自我的助力。


當他表達好奇心的機會越多,思維就越開闊,對自我的探索也會越深刻。


認可孩子的好奇心,讓他的想像力安上飛翔的翅膀,孩子才能自由自在探索一切,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內在需求。



求知慾,成就人生的助燃劑


有人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沒有求知慾的人,就像沒有翅膀的鳥。


深以為然。


有對世界的好奇,又有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才能推動孩子成才成長。


對待孩子的求知慾,父母的態度將決定他一生。


著名創業冒險家埃隆·馬斯克是人們口中的「矽谷鋼鐵俠」,人生幾近傳奇。


10歲自學軟體編程,12歲設計商業軟體遊戲,17歲獨自去加拿大求學,21歲靠獎學金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隨後退學創業,36歲發射第一個由私人航天公司研發的液體軌道火箭。


大家都想知道,他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到底是怎麼培養孩子的?


她說,不過就是尊重和支持他的求知慾,讓他們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已。



10歲的埃隆想買電腦自學編程,生活再拮据,她硬是咬咬牙擠出錢來送兒子一臺電腦。


埃隆設計出遊戲後,她鼓勵孩子去投稿。


結果埃隆獲得了500美元的獎勵,開始對自己做的事情堅定不移。


這樣的女性,絕對值得天才兒子多次告白:

「母親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都來自她的培養和影響。」


聰明的父母,是在孩子「愛學」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潛能和特性,並鼓勵孩子發展。


孩子提出問題時,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探索知識的過程。


美國著名的親子溝通國際專家阿黛爾·費伯說過,孩子需要大人做的是充當一個回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自己的思想。


孫儷有次帶著孩子一起去朋友家的農場,孩子們看到雞蛋後,很想知道能不能孵出小雞。


當時她就想著,試試吧。


結果小雞真的出生了,接連15隻,給孩子們帶來無限驚喜。



其實,孩子想學想知道,就讓他開啟自己的探索之旅。


能在自己所愛的事物上探索、求知,是他實現個人價值,成就自我最大的動力。


每個孩子都是寶物,需要放在合適自己的位置上,才有機會綻放出光芒。


只有尊重他的求知慾,才能順著孩子的秉性成為他最該成為的樣子。



理解力,是成就自我的指引


義大利哲學家喬爾丹諾·布魯諾說:

「一個人睿智的特點在於,只需看到或聽到一點,就能長久思考和更多理解。」


正確理解自己,是活出真實自我的指引。


電影《無問西東》中,吳嶺瀾入學後,主修的物理化學常常不及格,而輔修的國文和外語卻總是滿分。


他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能什麼,會什麼,將來要做什麼。


老師問他:「如此天資,當初你為什麼不學文科,而偏要念實科(理科)?」


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



主流是什麼,他就跟著隨波逐流。


適不適合自己,根本沒想過。


結果陷入「我是誰」的困擾中,很想知道什麼樣的發展之路才最合適自己,學什麼才是最忠於自己的內心。


在會堂聽了泰戈爾的演講,他終於理解了,什麼是「自我的真實」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


這段時間,有位女導演突然火了,她叫趙婷,是第一位獲最佳影片金獅獎的中國女導演,也是宋丹丹的繼女兒。



在很多人看來,她特別有個性,有想法,很自信。


海外的學校是自己選的,導演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做任何事都特別有主見。


正如她講的:「我的父母很有趣,他們從未停止讓我做真實的自己。」



只有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順從內心,活出自己,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有些孩子,看上去明明很努力,卻總是失敗,達不到目標完不成任務。


這跟自身理解力不高有關,對自己的認識,總基於外界的期待和標籤。比如:


女孩子不需要那麼高的學歷,畢業後考個公務員或者做老師才是最好的選擇;

男孩子就得拼、找份工資高點的工作,絕對不能輸給女孩子……


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了解,根本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想做自己」,不過是句空話罷了。


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幫助他認清自己,從而認清世界。


他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獨立個體,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只有他清楚自己是誰,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時,一切將水到渠成,堅定不移地成就自己。



清華大學教授趙昱鯤老師在談及「養育孩子」話題時說:

「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


放手讓孩子按著自己的軌跡實現自我成就,並不是口頭上高喊著「支持」、「鼓勵」就足夠了。


更重要的是,守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和理解力。


這是他不斷完善自己的源動力。


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支撐他,給孩子撕掉標籤、跳出束縛、毫無顧忌成就自己的勇氣和動力。


允許孩子多問一些「為什麼」,鼓勵他去嘗試探索熱愛的事情,引導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和規劃。


唯有這樣,孩子必定能在實現自我的路上,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作者:一喬,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永葆童心的青椒。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兩名女性獲諾貝爾化學獎讓女性科學研究從灰姑娘到閃光時代
    兩名女性獲諾貝爾化學獎讓女性科學研究從灰姑娘到閃光時代橋本隆則 本文是頭條號《橋本看日本》的獨家文章,今日頭條享有獨家版權,未經允許轉載侵犯今日頭條版權權益,將受到法律追訴。歡迎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兩名獲獎者是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因此獲得殊榮。
  • 諾貝爾獎揭曉: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
    原標題:1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全面統計: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901年至2017年期間總共頒發了108次(由於世界大戰等原因,中斷了10次),有214位獲獎者。
  • 數字解讀諾貝爾文學獎 共110位獲獎者13位女性
    愛麗絲•門羅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用數字解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百年來的歷史:  106次頒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頒發106次,其中,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這7年未頒獎。
  • 如果她們的名字不被抹去,諾貝爾獎的「女性年」早就該來了
    2020年的諾貝爾獎已經陸續頒出,有人說,2020年是諾貝爾獎的「女性年」。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截止目前,2020年的諾貝爾獎已經有4名女性獲獎,目前佔比今年獲獎總人數的45%,1位女性獲得了物理學獎,而化學獎、文學獎都是女性獨攬。
  • 菲爾茲數學獎:史上第一位女性獲獎者誕生(圖)
    菲爾茲數學獎在數學界的地位非同一般,每四年頒獎一次,最多選出4位獲獎者,且獲獎者年齡必須小於40歲並在數學領域有著傑出成就。阿圖爾·阿維拉原是巴西人,1979年出生於裡約熱內盧,而後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巴黎左岸加希耶(Jussieu Paris rive gauche)數學學院擔任過研究主任,由此擁有了巴西和法國的雙重國籍。
  • 如何才能「不」得諾貝爾獎?霍金和吳健雄都是代表
    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在1922年(其中有很多故事限於篇幅無法提及)才被授予愛因斯坦,但只是表彰他在普通理論物理學方面的工作,特別是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將某些材料暴露於光線中會發射出電子的現象。 史蒂芬.霍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之一,在今年早些時候去世,但他從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 兩名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獎勵她們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貢獻
    這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由兩名女性同時獲得,使女性在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有所增加。當被問及兩名女性獲獎的意義時,夏彭蒂耶說,雖然她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科學家(然後才是女性),但她希望這次獲獎能鼓勵其他人。
  • 《高情商養育》: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想照出什麼樣的自己?
    《高情商養育》中,作者徐婧英使用了很多心理諮詢工作以及自家孩子養育經驗過程中的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幫助父母們理解學會正確表達愛、提升愛的能力。我從很多案例中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也從旁觀者的視角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問題。在作者給予的眾多建議中,有四點讓我感同身受。
  • 愛與自由,愛心與理解,才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基本準則
    我兒子非常喜歡楊紅櫻的書,她的《馬小跳系列》簡直是他的心頭所愛,看了十幾遍。而這本《神秘的女老師》是楊紅櫻的另外一個系列,《那個騎輪箱來的蜜兒》的續集。有一天,一陣龍捲風過後,紅宮學校裡來了一位喜歡披著披肩,打紫色傘的女老師。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都是女科學家
    近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2019年: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古迪納夫教授(John B Goodenough)、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M.stanley Whittl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根據報導,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不需要開發票。自由支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拿這300萬買30萬杯奶茶都闊以!這獎項實在是太提氣了!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 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獲諾貝爾獎,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居裡夫人的一生,極其平凡,卻又極其偉大,輝煌而又榮耀,她有很多個世界第一: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女性;第一位法國大學的女性教授;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得獎人;第一位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的人;第一位母女皆獲得諾貝爾獎的母親;是愛因斯坦最為推崇的女科學家……
  • 一文讀懂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5歲,2人曾拒絕領獎
    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去年,瑞典文學院同時頒發了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前年,諾貝爾文學獎因瑞典文學院因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而取消頒發。
  • 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早在1938年就誕生,獲獎者竟然是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大獎似乎總是與中國人沒有多大關係,幾乎每年我們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然而,實際上早在1938年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就誕生了,獲獎者的名字就叫賽珍珠!而且獲獎者竟然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到底怎麼回事?且容細細道來。賽珍珠於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維吉尼亞州西部,4個月後,隨傳教士父母賽兆祥和卡洛琳來到中國。
  • 50位科學家獲獎1.5億,總金額超過諾貝爾獎,馬化騰功不可沒
    諾貝爾獎包括了物理學獎、和平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家這五大類獎項。每一個都是頂尖的榮譽,最初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為命名的獎項,除了能獲得獎牌以外,還能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從2020年開始,諾貝爾獎的總額獎金增加到110萬美元,相當於700萬人民幣。
  • 第四位女性獲獎者誕生
    1970年,美國的「自由」號人造衛星發現了與其他射線源不同的天鵝座X-1,位於天鵝座X-1上的是一個比太陽重30多倍的巨大藍色星球,該星球被一個重約10個太陽的看不見的物體牽引著。 天文學家一致認為這個物體就是黑洞,它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 一文讀懂諾貝爾化學獎:最年輕獲獎者是居裡夫人的女婿
    化學獎是眾多諾貝爾獎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獎的發起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自己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各項發明和推動工業進程的多項成就,都是以化學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根據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進展的人」。
  • 成史上首位女性、第二位華裔獲獎者
    | 子佩編輯 | Panken芯東西11月20日消息,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在2020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下稱SIA)的領導力論壇及頒獎典禮上,AMD執行長蘇姿豐正式接過獎盃,成為羅伯特·N·諾伊斯獎(Robert N.Noyce)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華裔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