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常見的消費心理學「陷阱」,80%的人都中招了!
俗話說,「買家不如賣家精」。生活裡當我們沉浸於購物的欣喜時,卻不知道我們已經心甘情願地踏進商家為我們設計的消費陷阱當中。
商家通入了解客戶的都買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原因,從而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消費陷阱,來促進消費者購買發速度。
第一、心理帳戶。為什么女生總是在衣服、化妝品等東西上忍不住買買買呢?就算是價格昂貴,也都是毫不猶豫剁手,卻多某些商家幾毛錢的東西挑三揀四呢?為什麼男生對遊戲、電子產品購買的非常大方,但是身上的衣服穿了兩三年都捨不得換一件呢?
第二、矛盾效應。去理髮店時,有人會問你,「我們有59/89/149的理髮套餐,您選那套」。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89元的,58元的怕他理不好,149元的又覺得太貴,沒有必要,於是就會選個適中的。
我們總是會把先接受的信息,作為參照物,在新接收到信息的矛盾作用下,做出相應的判斷和決策。這是因為大腦決策時,急需一個參照物。在沒有參照物時,我們會感到不踏實,以至於難以決策;而當有參照物時,哪怕這個參照物不靠譜,都會讓我們做出比較安心的決策。
第三、損失規避效應。同樣的物品,兩個不同的標價方式。第一種99元包郵,第二種90元,郵費9元;雖然整體價格是一樣的,但是第一種卻能夠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一些。而損失規避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損失了。損失帶來的負效益是正效應的2.5倍。
運用損失規避原則可以增加人們對於免費產品的後續增值服務的使用,在一段時間內,免費開放產品的特定功能;到後期顧客已經對該功能產生依賴,最終只能通過付費來享受這個功能。
第四、預期效應。其實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預期會影響到我們對其的態度和體驗。如果我們事先相信某種東西是好的,那麼這件東西一邊就會是好的,反之亦然。
廣告的傳播核心目的就是塑造對產品、服務等的正面預期。價格是質量象徵的一部分,同品類、同質量的產品,如果價格偏低,人們不自覺就會覺得它是差的。
第五、曝光效應。「挖掘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聽說下雨天,巧克力和音樂更配哦。」相信不知道大家都還記得這兩句話,這是因為這些廣告的播放率很高,它們不斷地重複出現在電視當中,以至於只需要某些字句,我們就可以想起整個廣告片段。
而曝光效應就是指:如果一件事物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眼裡,就會增加我們對它的喜愛程度;因為人是會更傾向於自己熟悉的事物的。當我們有需要購買同類型產品時,第一個想到或者購買的就是這個牌子。
最後,羊群效應。當一頭羊走起來的時候,後面的羊群都會不假思索地跟著頭羊,不管前面是否有危險。
生活當中,我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就追隨別人的購買行為,數字越大,我們認為購買的人越多,這是從眾心理就會發揮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