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最後燃起絢麗光焰,觀看返回直播的航天科工集團職工歡呼起來。
其中有幾張年輕的笑臉。這些還帶著孩子氣的年輕人就是航天科工γ高度控制裝置項目的成員。
γ高度控制裝置是神舟飛船飛行任務的最後環節,是飛船的關鍵設備。該項目總體組裡共有6名年輕成員,平均年齡34歲,其中2名成員今年剛30歲。人員少、年紀輕,可這支隊伍的力量可不小,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任務都由這些年輕人擔綱設計師。
帶頭衝鋒的叫王徵,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總帶著一股衝勁。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從老一輩γ高度控制裝置研製人員手中接下沉甸甸的責任。
當王徵剛走出大學校園,他接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γ高度控制裝置,一幹就是十多年。「開始還以為γ粒子發亮呢,不懂!」王徵這麼形容剛入所的自己。當時,研製還找不到突破口,一腔熱血想做點什麼卻被困在原地。但師傅那種對待工作如同信仰一般的執著感染著王徵。師傅叮囑王徵:「我們這支隊伍不缺磨難、更不缺信念,一定要把咱們國產γ高度控制裝置送上天!」
一腔熱血、勤奮好學的王徵被大家評為「拼命三郎」,可他的倔脾氣也是出了名的,「得罪」人的事沒少幹,可他幹的最多的,還是對自己發脾氣。
一次參加試驗,還是設計師的他被外單位追問產品機制,一時沒答上來,尷尬的場面讓他耿耿於懷。這次「蒙羞」讓他對自己惱火了好久,隨後便跑到清華、中科院高能所等單位不斷求教,不搞明白饒不了自己。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要從機理上吃透技術,「可靠性要從源頭出發」。
項目研製過程中,需要操作放射源,這使他身體受到一定放射性損傷。「別仗著自己年輕!」當他又一次拒絕醫生的住院治療要求,醫生苦口婆心勸說。「年輕人,得拼一把!」他又「逃」回工作崗位連夜修改匯報材料。
「拼一把」成為年輕人們的精神內核。李蓉平在交付產品前,在某地進行的綜合環境實驗一做就是9天,每2個小時測一次數據,不嫌枯燥;王曉博每天總是樂呵呵地跑上跑下,許多繁瑣的設計和測試工作都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他總是有條不紊;作為項目唯一的女生,張曉薇卻從未因為負荷大推託工作,經常加班到深夜,再由和平裡回到順義的家中;為了確保產品的質量源頭可控,馮程往返於北京與南京,在外協單位進行跟產,一呆就是半個多月……
現年35歲的葛源春在這支隊伍裡被大家稱為「老葛」,責任心強的他有過「加班加到吐」的經歷,在任務遇到難題時,心臟不太好又遇感冒的他強忍身體不適堅持加班,嘔吐不止。「回家還吐,老葛膽汁都吐出來了。」送他回家的馮程說。
The Young,這支隊伍充滿熱情與衝勁,他們跟自己較勁,跟項目的每個細節較勁。γ高度控制裝置項目隊伍的年輕面孔,用新一代的正能量戰勝困難,展現著航天Young力量。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