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通過轉錄組分析鑑定風箏果種子油脂代謝基因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蓖麻油酸的脂肪酸鏈上含有一個羥基官能團,是一種特殊脂肪酸,具有粘度高、酸度低、耐高溫、不易氧化、不易凝固等特點,在500~600℃高溫下不變質、不燃燒,零下18℃ 的低溫下不凝固等特殊性能。利用蓖麻油生成的化學衍生物已達3000多種,廣泛應用於國防、航空、航天、化工醫藥和機械製造等,是目前能替代石油生產化工原料最理想的綠色可再生「石油」。目前,蓖麻(Ricinus communis) 種子是蓖麻油酸的主要來源,由於其含有大量毒性極強的蓖麻毒蛋白和過敏蛋白,大大限制了蓖麻的大規模種植。多年來,多家研究機構針對蓖麻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開展研究,並試圖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能替代蓖麻生產蓖麻油酸的油料作物新品種,但仍存在難以逾越的瓶頸,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廣泛發掘大量累積蓖麻油酸的新物種,將有利於開發新的植物資源和更深入地研究蓖麻油酸累積的分子機制。

  風箏果(Hiptage benghalensis)為金虎尾科風箏果屬植物,為藤本或藤狀灌木,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風箏果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和臺灣均有分布。風箏果因其為藤本植物,且花大而多,可作為庭院觀賞植物栽培,在印度和泰國為常用的藥用植物,用於治療疥瘡、風溼、哮喘等疾病。風箏果種子油含量約50%,種子油中蓖麻油酸的含量約80%,風箏果是一種潛在的蓖麻油酸資源植物,但關於風箏果種子累積蓖麻油酸分子機制的研究報導較少。

  為了揭示風箏果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研究組研究人員田波等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合作者對風箏果種子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分析。結合發育時期種子的三代全長轉錄組和5個種子不同發育時期的二代轉錄組數據,從差異表達基因中鑑定得到71個參與油脂代謝的重要基因以及246個轉錄因子和124個長片段非編碼RNA(lncRNA),通過共表達網絡分析,進一步鑑定獲得與關鍵油脂代謝基因高度相關的轉錄因子57個及lncRNAs35個,分別對重要的油脂代謝基因及轉錄因子和lncRNAs在風箏果種子蓖麻油酸累積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展示各基因表達模式的風箏果種子油脂代謝的網絡圖。該研究結果將為深入開展風箏果以及植物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奠定基礎,將為風箏果新資源植物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該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ricinoieic acid accumulation in hiptage benghalensis via transcriptome analysis為題,發表於生物能源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該研究得到國家基金項目(31371661, 30900908)、中科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KLBB201305)、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基金委員會(NSERC)發現資助計劃( RGPIN-2016-05926) 和加拿大研究席位計劃(Canada Research Chairs Program)的資助。

  論文連結 

 

推測的風箏果種子蓖麻油酸和TAG生物合成的基因網絡圖 

  蓖麻油酸的脂肪酸鏈上含有一個羥基官能團,是一種特殊脂肪酸,具有粘度高、酸度低、耐高溫、不易氧化、不易凝固等特點,在500~600℃高溫下不變質、不燃燒,零下18℃ 的低溫下不凝固等特殊性能。利用蓖麻油生成的化學衍生物已達3000多種,廣泛應用於國防、航空、航天、化工醫藥和機械製造等,是目前能替代石油生產化工原料最理想的綠色可再生「石油」。目前,蓖麻(Ricinus communis) 種子是蓖麻油酸的主要來源,由於其含有大量毒性極強的蓖麻毒蛋白和過敏蛋白,大大限制了蓖麻的大規模種植。多年來,多家研究機構針對蓖麻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開展研究,並試圖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能替代蓖麻生產蓖麻油酸的油料作物新品種,但仍存在難以逾越的瓶頸,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廣泛發掘大量累積蓖麻油酸的新物種,將有利於開發新的植物資源和更深入地研究蓖麻油酸累積的分子機制。
  風箏果(Hiptage benghalensis)為金虎尾科風箏果屬植物,為藤本或藤狀灌木,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風箏果在我國分布範圍較廣,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和臺灣均有分布。風箏果因其為藤本植物,且花大而多,可作為庭院觀賞植物栽培,在印度和泰國為常用的藥用植物,用於治療疥瘡、風溼、哮喘等疾病。風箏果種子油含量約50%,種子油中蓖麻油酸的含量約80%,風箏果是一種潛在的蓖麻油酸資源植物,但關於風箏果種子累積蓖麻油酸分子機制的研究報導較少。
  為了揭示風箏果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研究組研究人員田波等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合作者對風箏果種子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分析。結合發育時期種子的三代全長轉錄組和5個種子不同發育時期的二代轉錄組數據,從差異表達基因中鑑定得到71個參與油脂代謝的重要基因以及246個轉錄因子和124個長片段非編碼RNA(lncRNA),通過共表達網絡分析,進一步鑑定獲得與關鍵油脂代謝基因高度相關的轉錄因子57個及lncRNAs35個,分別對重要的油脂代謝基因及轉錄因子和lncRNAs在風箏果種子蓖麻油酸累積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展示各基因表達模式的風箏果種子油脂代謝的網絡圖。該研究結果將為深入開展風箏果以及植物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奠定基礎,將為風箏果新資源植物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該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ricinoieic acid accumulation in hiptage benghalensis via transcriptome analysis為題,發表於生物能源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該研究得到國家基金項目(31371661, 30900908)、中科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KLBB201305)、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基金委員會(NSERC)發現資助計劃( RGPIN-2016-05926) 和加拿大研究席位計劃(Canada Research Chairs Program)的資助。
  論文連結 
 
推測的風箏果種子蓖麻油酸和TAG生物合成的基因網絡圖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在版納園召開
    6月27日至7月1日,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 WTBG@XTBG)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三十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2015-07-17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春分賞花:版納植物園30種精美的熱帶植物
    蔓莖四瓣果(Heterocentron elegans)風車果(Pristimera cambodiana)翡翠葛(Strongylodon macrobotrys)雨林軍約稿熱帶花卉系列版納植物園賞花系列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505份甘藍型油菜群體的基因組重測序數據以及從中選擇的309份代表性材料種子發育兩個時期的轉錄組數據,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TWAS)等方法對油菜籽粒含油量的遺傳基礎進行了系統解析。
  • 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低鹽脅迫下大菱鮃肝臟脂質代謝紊亂的轉錄組分析
    然而,大菱鮃對低鹽脅迫的反應機制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特別是在代謝方面。本研究通過肝臟轉錄組分析,研究了大菱鮃對不同鹽度條件(0PSU淡水和30PSU海水)反應的基因和途徑。同時檢測相關血液生化指標的變化。共鑑定出826個差異表達基因,其中245個下調,581個上調。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通過轉錄組比較,識別出包括串聯重複、散在重複等40個長片段重複,約130個簡單重複(SSRs)及一些變異熱區,並且對SSR採用香濃—維納指數(Shannon-Winener
  • 版納植物園刷花記1
    我不覺得我只會去一次版納植物園。。。
  • GC-MS非靶向代謝組+轉錄組學助力羅學剛團隊再發多組學植物鈾研究
    繼2019年10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羅學剛教授團隊在一區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7.650)發表題為「植物鈾毒性機制的代謝、轉錄組分析和礦物質營養代謝研究」的文章之後。點擊查看【多組學深度解讀】客戶文章 | 西南科技大學運用多層組學整合分析對植物鈾毒性機制研究。
  • PBJ| 華南植物園全基因組測序揭示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遺傳基礎
    點擊上方 植物代謝研究 關注我們您的關注,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萜類代謝組、生物鹼代謝組和次生代謝組隆重上線!!!
    :包括400多種萜類, 800多種生物鹼, 180多種香豆素, 200多種等甾體、1000多種黃酮等物質✦ 定性準確:自主研發二級譜匹配方法,項目樣本物質二級譜與公司資料庫二級譜逐一智能匹配✦ 定量準確:三重四級杆MRM模式,定量黃金標準,準確檢測物質相對含量植物次生代謝物成分鑑定
  •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模式及其潛在機制 2018-09-3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研究人員王波、彭豔瓊及其團隊在分布於西雙版納的聚果榕上,成對選擇隔離螞蟻的實驗組和不隔離螞蟻的對照組榕果,對營養級聯的強度在霧涼季、乾熱季和雨季的表現進行了檢測。實驗同時記錄了在上述三個季節榕小蜂的產卵活動規律、黃猄蟻的搜索活動規律、蟻巢數量的季節動態變化以及環境中溫度和光照的變化。
  • Plant Cell | 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究人員鑑定調控蒺藜苜蓿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的種子特異性轉錄因子TSAR
    在蒺藜苜蓿中,由茉莉酸激活的三萜皂苷活化調節因子TSAR1和TSAR2可分別誘導非溶血性皂苷和溶血性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轉錄。然而,轉錄因子TSAR在茉莉酸信號通路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最近,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種子特異性三萜皂苷轉錄因子TSAR3,它對蒺藜苜蓿種子溶血性皂苷的生物合成具有積極的調節作用。
  • 安徽農業大學趙劍課題組在大豆和茶樹代謝生物學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大豆種子含有高達30-40%食用蛋白和20%左右的食用油脂。中國近幾年進口大豆量繼續攀升從6千萬噸到近一億噸。但古四倍體大豆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難度大,進展緩慢。TAG與磷脂代謝涉及PLDα1之間的代謝模式2019年7月,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趙劍課題組博士生陳貝貝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解析了GmWRI1基因調節大豆種子油脂合成及根瘤固氮的分子機理
  • 版納植物園春節開花植物100種
    43. 美脈杜英56. 石斑木金杯藤版納植物園賞花系列:花訊系列:元旦節期間的藤本花卉「多肉秘境」:版納植物園2021年多肉植物主題展版納植物園12月開花植物蔭生園展出多種豬籠草多種馬兜鈴在藤本園盛放春分賞花:版納植物園30種精美的熱帶植物
  • 科技 | 「骨碎補」的DNA分子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Ching)7種(共21個樣)市場上常用作「骨碎補」的蕨類為研究對象,對這21個樣本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組裝。基於葉綠體基因組ML樹顯示,葉綠體基因組可以作為超級條形碼(super-barcoding)區分槲蕨和其它6種混偽品。通過比對分析發現葉綠體基因組上存在多個鹼基多態性較高的片段,以及設計通用引物,獲得可以作為DNA條形碼鑑別「骨碎補」的rbcL基因片段。
  • 測序1178種植物轉錄組揭示了綠色植物10億年進化歷程...
    研究還揭示了全基因組重複的時間以及基因家族的起源,擴展和收縮,這些基因家族為基礎遺傳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而使綠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開花植物和所有其他綠色植物得以進化,有助於我們理解植物何時獲得長高的能力,以及產生種子、花朵和果實,為理解地球上的植物多樣性(包括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林木物種)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