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J| 華南植物園全基因組測序揭示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遺傳基礎

2021-02-07 植物代謝研究

點擊上方 植物代謝研究 關注我們

您的關注,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scorbic acid accumulation and fruit softening in guava (Psidium guajava) 的研究論文,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揭示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遺傳基礎。

【研究背景】

番石榴(Psidium guajava)是桃金孃科的重要果樹,主要產於美洲和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它因適應性強、容易栽培,產量高,且富含維生素C(抗壞血酸)等營養物質而廣受歡迎,被譽為「熱帶蘋果」。番石榴果實是重要的天然維生素C來源,但其維生素C合成的遺傳基礎卻少有研究。桃金孃科是植物果實類型演化研究的重要模式,兼有肉質的漿果(如番石榴)和木質的蒴果(如桉樹),但它們的果實的肉質化和木質化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內容】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後馮晨、馮超博士等與廣東海洋大學合作,獲得了番石榴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全基因組序列,結合果實不同發育階段的轉錄組和生理性狀研究,鑑定了L-半乳糖途徑為番石榴維生素C的主要合成途徑;澱粉和細胞壁的降解共同促進番石榴果實的軟化。對桃金孃科的三個全基因組測序物種(番石榴,桉樹和松紅梅)進行正選擇基因分析,結果顯示木質素合成基因在木質化果實的物種中受正選擇,而澱粉合成和降解基因在肉質化果實的物種中受正選擇。本研究初步解析了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分子機制,為番石榴的品質改良和遺傳育種奠定了基礎。 

圖1. 番石榴果實(a)和三個物種(番石榴、桉樹、松紅梅)基因組的共線性圖(b)。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498

文章來源: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全基因組測序揭示番石榴維生素C合成和果實軟化遺傳基礎
    它因適應性強、容易栽培,產量高,且富含維生素C(抗壞血酸)等營養物質而廣受歡迎,被譽為「熱帶蘋果」。番石榴果實是重要的天然維生素C來源,但其維生素C合成的遺傳基礎卻少有研究。桃金孃科是植物果實類型演化研究的重要模式,兼有肉質的漿果(如番石榴)和木質的蒴果(如桉樹),但它們的果實的肉質化和木質化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測序1178種植物轉錄組揭示了綠色植物10億年進化歷程...
    該研究歷時9年時間,史無前例的對整個綠色植物界的所有主要亞群了採樣,產生了代表1178個物種的1342個轉錄組測序數據,並闡明了複雜的植物生物體,分子和功能多樣化進化模式。研究還揭示了全基因組重複的時間以及基因家族的起源,擴展和收縮,這些基因家族為基礎遺傳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而使綠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開花植物和所有其他綠色植物得以進化,有助於我們理解植物何時獲得長高的能力,以及產生種子、花朵和果實,為理解地球上的植物多樣性(包括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林木物種)提供了基礎。
  • 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每個人面部及其它機體特徵進行鑑別。
  • 世界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在昆啟動
    ——世界上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已在昆明正式啟動。 據介紹,首創開展的對雲南大葉茶的全基因組測序,是繼人類開展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血吸蟲基因組測序計劃、家蠶基因組測序計劃、黃爪基因組測序計劃、大熊貓基因組測序計劃等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計劃項目之後,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啟動的一項首次對樹木開展的全基因組測序。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首次最大的一次樹木基因組測序項目。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榕樹的氣生根的形成和發育是與一條光誘導的生長素合成和運輸能力提升的分子通路相關,為榕樹氣生根特徵進化和相關園藝品種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發現對葉榕的性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並確定榕樹性別系統進化方向。
  • NG | 詳細遺傳信息解析栽培蘋果的起源、馴化和遺傳基礎
    M. sylvestris)進行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同時對91個蘋果種質進行泛基因組研究,全面系統地解析了蘋果的起源、馴化歷程和遺傳學基礎。該研究提供了蘋果馴化歷程中的詳細遺傳信息,為果樹育種家和研究工作者對果實風味、口感、產量和多種品質性狀及適應性的改良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多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番茄全基因組精細序列分析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記者 吳晶晶)由來自中國、美國、荷蘭、以色列等14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經過8年多努力,完成了對栽培番茄全基因組的精細序列分析。這項成果31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番茄是研究果實發育的經典模式植物,其基因組有12條染色體。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2020年4月30日,由國家代謝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啟動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 Hortic Res| 基因組測序和種群基因組學建模深入了解連翹的適應性
    物種的本地適應過程中,面臨著物種本地適應的遺傳機制研究一直是分子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該研究以藥用作物連翹為研究對象,通過納米孔測序組裝了連翹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Scaffold N50 = 7.3Mb),運用種群基因組學方法對15個連翹自然種群進行全基因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找到了與本地適應相關的太陽輻射、溫度和降雨等變量相關候選基因。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