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淑來
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通訊員 周慧 程威 餘芳 卜潤慧
防疫科研攻關、優化線上教學、科普健康知識……疫情發生後,湖北文理學院物電學院「80後」專職科研教師類淑來(左圖)充分發揮優勢,用自己的力量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為疫情防控貢獻才智
類淑來,物理化學博士,2018年底加入湖北文理學院。經歷過「非典」的類淑來,深知科研對疫情防控的極端重要性。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反覆思考著能否結合所學專業,在科研攻關方面貢獻一份力量。
反覆查閱多種文獻後,他最終發現水解酶是一個突破口。特別是看到饒子和團隊成功獲得新冠病毒的3CL水解酶的分子結構後,他結合專業特長確定了研究方向。「提前了解藥物作用機理,可以為藥物研發和投入使用提供前期數據。」類淑來說,在饒子和團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理論計算,研究新冠病毒3CL水解酶與藥物分子相互作用機理,可以極大提高篩選有效的藥物分子的效率。
家裡網絡不順暢,學校因為疫情加強防控,計算所需要的伺服器也關閉,類淑來幾經周折找到北京雲超算中心,表達了自己科研抗疫的想法,最終獲得了10萬核時的計算資源查閱研究。他的課題還爭取到了學校2020年度教師科研能力培育基金的立項支持。
創新編輯趣味電子教材
作為一線教師,類淑來堅決反對「線上滿堂灌」,希望讓學生居家學習也能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
類淑來提前3周準備線上教學,但在與學生溝通中發現學生沒有紙質版教材,他本想把教材內容以照片形式發給學生,但發現清晰度不行。於是,類淑來萌生編輯電子版《大學物理》教材的想法。
類淑來在編輯時特別注重融入趣味性。他以傳統《大學物理》教材為基礎,引入一些有趣的經典物理現象,配以符合青年語言習慣和時代氣息的講解注釋,形成了具有原創特色的電子教材。尤其是教材當中的牛小頓和愛麗絲人物設計,頻繁出現在每一章的課前小故事中,像一根故事線,將整本書串聯起來,顯得井井有條又不失風趣。
疫情初期,類淑來還經常在科學網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簡短易懂的事例撰寫一些改進生活習慣、減少病毒傳播的科普小文章。
「面對疫情,我想通過科普小文章,呼籲公眾培養科學的衛生健康意識、養成衛生健康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高校大學生,要具備健康衛生意識,這也是個人科學素養的重要部分。」類淑來說,他正計劃寫一個系列科普文章,「雖然不能在一線抗擊疫情,但我還是希望自己能有所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