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了,他們來了
他們帶著知識從「雲端」走來了
延期不延教,老師變主播
從操作小白到人氣大咖
老師們經歷了什麼?請往下看
一方屏幕,兩處相牽
傳遞不同的個人魅力
承載相同的為師責任
課前準備超認真!
在呼喚教室的情感中
老師們義無反顧的邁向了網課的徵途
嶄新的領域,充滿挑戰和趣味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
學術和技術交相輝映
傳統和新興擦出花火
屏幕上的談笑風生,從容操作
背後是一次次故障和實驗的積累
想要了解老師們的「幕後故事」嗎
Let us go!
技術流霍瑛老師
外國語學院教師霍瑛為阿里巴巴釘釘平臺項目主要負責人,在此次「停課不停學、教學不延期」工作中,霍瑛老師藉助釘釘平臺的學院自建SPOC雲課堂、個性化教學圈子等教學工具開展了基於本平臺的線上互動教學。
雲課堂為外國語學院與阿里巴巴釘釘合作自主研發的SPOC教學平臺。此平臺自上學期和阿里巴巴釘釘合作以來,上傳部分大學英語教材的學習資料,並設置了學生互動圈、課程思政區以及寓教於樂的其他學習板塊。疫情期間,學生可通過雲課堂的自建課程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
在TBL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學習貢獻力和參與度明顯提升。由於消除了面授課上的焦慮感,所以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的異常積極,學習效果也顯著提高。
授課方式以釘釘直播為主,學生可以通過連麥與老師進行互動。直播課的回放功能可以為學生在課後的學習中查漏補缺提供幫助。與課程同步的數據記錄詳盡,有力地保障了課堂教學秩序,不僅免去了籤到環節,還能追蹤學生學習軌跡,進一步保障了學習效果。
考慮到網絡穩定性會影響教學工作,為了不讓客觀因素影響教學效果,為此,霍瑛老師做了兩手準備,錄播了面授課程,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穫。
線上教學工作結束以後,霍瑛老師藉助平臺設計的多樣化測試模式如即時線上小考、指派跟蹤課程等布置了學習任務,以便學生在課後鞏固學習內容,夯實學習效果。
總體來講,近期的教學深受學生好評。疫情沒有隔斷師生之情,每條來自學生的評價都是對我們教學的督促和鼓勵。收到學生們的點讚和認可,是對一名一線教師最大的肯定,也是促進教師教學發展的強勁動力。
冬天已經遠去,春天已經到來。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我們能夠早日相聚。
努力er俞秀玲老師
對於上網課,俞秀玲老師談到,網絡授課對很多老師來說是空白領域,當接到「需要線上平臺授課」的通知時,很多老師其實都有點不知所措。在學校組織了專門線上培訓和講解後,她便在心底萌生出一種努力適應和接受網絡平臺授課的決心,並堅信:只要願意學習,沒有學不會的東西;只有「為」或「不為」的態度問題,而非「會」與「不會」的結果問題。
俞秀玲老師也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除過常規的備課準備之外,同時提前下載了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騰訊會議等軟體,並建立了各門課程相應的班級微信群、QQ群以備用。
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老」教師,線上平臺授課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挑戰。由於習慣了傳統面授的上課方式,又沒有掌握網絡操作技術,所以線上教學的學習過程是糾結而痛苦的。由於疫情的特殊限制,無法在弄不懂的環節上出去找同事溝通,只有線上諮詢這一唯一途徑。「課比天大」的教學信念、孩子們對知識渴求的感召以及技術員不厭其煩的解答讓她獲得了努力學會網絡平臺授課技術的信心和動力。經過將近三周多的反覆在線諮詢、請教、摸索和多次嘗試,2月24號正式網絡平臺授課,當看到互動應答中學生的反饋時,她覺得內心的緊張蕩然無存,戰勝了對技術的懼怕,同時也堅信:沒有做不成的,只有不想做的!只要願意付出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談到自己網絡授課的感受時,俞秀玲老師認為自己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又感到擔憂,但在一段時間後,便欣然接受了網絡授課的方式。她認為,相比於傳統課堂,雖說解決了由於疫情的限制而不能面授的問題,但仍有不足,比如當幾百人的大課堂上課時,會出現網絡卡頓、沒有聲音、黑屏等各種問題,且互動性方面也略有欠缺,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也不夠充分。
最後,俞秀玲老師提出來自己對於網絡授課的建議。她指出,以近期線上平臺授課來看,將網課與傳統的面授結合起來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理論上,面授的互動性更好,再通過網絡技術將一些視頻資料,如慕課等帶入課堂,在講課的過程中播放相關片段會有更好的效果。她覺得面授的教學方式更適合文科教學,網絡技術固然能夠增添課堂趣味,但要領悟其中的知識、思想還是需要老師的講授。
堅毅boy張磊老師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規律的生活,這同時給正常的教學活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學校組織師生依託各大網絡平臺,搭建起了形式多樣的直播課堂、線上講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儘管張磊老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並不十分陌生,但這種新型教學方式緊急啟用,在短時間內確實給他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由於疫情影響,一樣身為教師的愛人,也需要在特定時間確保她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而家中的設備有限,無法滿足兩個人同時進行教學設計和相關電子化材料的製作,因而,張磊老師與愛人選擇「錯峰」,其中一人更多是在凌晨兩點左右完成相關工作準備。
而就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工作之際,他們不滿一歲的孩子還需要特殊的照顧。儘管患有糖尿病的母親也盡力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但因為疏忽,致使孩子最近著涼發燒。慶幸的是,大夫診斷孩子並非是「新冠」或流感,但仍屬病毒性感冒。張磊老師與愛人一方面責備自己的大意,另一方面,也犧牲了大量夜間的休息時間,來陪伴生病的孩子。
誠如宋代關學大儒張載所言「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儘管特殊時期總難免特別的困難,但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並未因此受到大的幹擾。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張磊老師與愛人都能積極製作與分享相關教學資源。無論是每張PPT的製作,還是網絡直播時努力做到與課堂一樣的努力,都蘊含著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無悔選擇。
儘管線上教學尚能保證基本教學任務的完成,但張磊老師談到他仍希望儘快趕走疫情,與同學們重返課堂,在相互砥礪中教學互長,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不斷去探尋智慧,早日與同學們見面。
嚴謹型謝柯老師
謝柯老師談到自己於2016年開始教學工作,在熟練掌握了所帶課程的所有內容並上完一輪課之後,從2017年秋季開始,在日常教學中便開始加入電子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但還從未這樣全程離開過線下課堂載體。當面對面的教學場景變成了網絡虛擬空間,這讓課上的互動交流、情緒調動、把握教學節奏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在線上教學開展的這三周裡,謝柯老師充分感受到了教學方式改變帶來的全新體驗,從四方面總結了關於線上教學的探索及收穫。
1
微信群+B站+騰訊課堂
+郵件作業的混合式教學
在前期做教學準備的時候,通過對家人的試講,謝柯老師領悟到,線上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設計高質量的交互教學活動,儘量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教學。
考慮到在線直播教學情境下,學生與屏幕的距離近,姿勢單一,注意力高度集中,容易產生枯燥無聊的感覺。謝柯老師採取了「微信群+B站+騰訊課堂+郵件作業」的混合教學模式。
設計的思路是:
微信群:用於發布通知和參考資料,以及讓學生及時通報在線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便協商變更教學方式。
課前:篩選出B站上跟教學有關的、時長不超過30分鐘的視頻,讓學生先行觀看,節省課上時間。如,《社會學概論》這門課謝柯老師選取的是《十分鐘社會學》這個線上科普課程,它一共有44集,涵蓋了社會學的所有基本內容。《個案工作》課程謝柯老師目前選取了「愛同行」社會工作機構拍攝的《個案工作微電影》(15分鐘)以及央視拍攝的《香江故事》第四集《在你身邊--針對精神疾病者的社會服務》(26分鐘)。
課上:用騰訊課堂進行PPT+直播的教學方式;在開場和課間,對當下與課程有關的熱點話題隨機討論。
課下:讓學生用郵件提交小組或個人作業,然後通過回覆郵件的方式與學生討論作業內容。
以上幾種方式是為了加強每個學生對於課堂的參與感,保證無論課前課後每個學生都有過發言的機會。
2
線上授課過程中的
具體設計要點
認知心理學的第一原理就是不同類型的知識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學,謝柯老師認為自己所承擔的《社會學概論》和《個案工作》兩門課程,都是陳述性的知識偏多,即「是什麼、有什麼、哪一類」等類型,因此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有以下設計要點。
1.PPT分模塊設計。將教材裡傳統的章節模塊拆分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互動性的小模塊,這樣每個模塊講解時間大概在20分鐘之內,可以更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PPT分屏設計。左邊一部分是固定內容區,將授課內容用結構化形式體現出來,使不同教學模塊之間的邏輯順序用視圖的方式進入學生大腦,印象更加深刻。右邊大部分區域用於講解過程性內容,主要作用是呈現具體教學內容。
以下是《社會學概論》課程導論部分教材上的章節設計及模塊化設計的對比:
3
網絡資源與課程內容的互動
在騰訊課堂的頁面上,教師可以隨時在講授過程中插入準備好的視頻,學生端視頻顯示清晰、流暢,不存在看不清聽不見的情況。因此在授課中,為了增強互動效果,可以時常穿插一些簡短的視頻內容,並讓學生及時反饋,這樣一方面可以讓老師變相檢查學生的聽課認真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統計到學生對於某一問題的想法。如,在講授《個案工作》課程第二章《個案工作的哲學基礎》時,當謝柯老師把第一模塊的理論內容講完後,穿插了一個幾分鐘的視頻,用以介紹一個經典的哲學價值取向量表,讓學生進行自我測量和對照,然後統計各個哲學取向的學生人數。整個過程5分鐘之內就完成,效率比線下統計提高不少。
4
建立一定的課堂儀式感
線上教學不同於傳統課堂,它不能產生直接的眼神交流,這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有所減弱,因此有必要採取一些方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上課狀態。如:
(1)每節課開課時,通過對學生們的問候進行暖場,如簡短的聊天和送花等都可以讓學生慢慢進入線上學習的狀態。
(2)不要求學生們一定要穿著正式,但讓他們儘量不要穿著睡衣、頂著亂發上課,因為一個人的衣著可以影響他的心理狀態,從而影響對課堂的重視程度。
(3)儘量將所講的知識內容嵌入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去,把它轉化成學科問題,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學科知識找出解決方案,當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到了知識的意義後,就會更熱情的投入到學習中來。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梁釗老師
1
「網課」初體驗
「主播」不好當
對於迫於疫情採取的網絡授課方式,起初粱釗老師感到些許不適。他表示,自己在滔滔不絕地講授時,無法及時直觀地感受到同學們的神態反應,課堂氛圍難以營造,線上授課並不如面授效果好。
關於線上授課,粱釗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線上直播課程可實時同步教師授課時的動態情景和課件視頻,內容充實,畫面感強,但是在直播間這一開放環境下,用戶可自由進出,自由發表評論,使其具有極大的不可控性。在如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搜索便捷,資源豐富,但是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學生通過網絡查找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相關資料,容易先入為主,不加辨別地就將其作為正確答案,這會影響對知識的認可程度。
2
因「課」制宜
因「材」施教
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授課,粱釗老師認為,線上授課暫時無法完全取代線下課程,但是可以作為線下課程的補充,老師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針對部分課程設置相應的網課,這樣可以促進同學們快速便捷地掌握課程知識。
若線上線下巧妙結合,可以大大節省資源、提高效率,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對於授課途徑,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課程、不同學生要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教學方式的完善和創新,我們要一直探索下去。
人氣爆表課堂!
今天,我們驚奇地發現,
老師們缺少一個綻放自我的舞臺,
在「雲端」,人人互聯,
他們的見解為更多人聆聽,
思想被更多人喝彩,
火爆的直播間,慕名而來的學子,
彰顯個人的風採,顯示學識的珍貴,
成就最受歡迎的政法「主播」們,
網課,讓我們知道,
三尺講臺,竟是我們與大佬的距離。
網課新模式,政法男神這樣說
許渭生老師
作為政法最火爆的人氣教師之一,許渭生老師每年的心理學選修課都是供不應求。每一位選中的幸運小夥伴都期待著許老師別開生面的課堂。但疫情的爆發,使得新學期的課堂不得已暫時轉為線上授課。不過,即使這樣,許渭生老師的課堂依然不負最具人氣教師的稱號。
談到授課模式,許老師並沒有選擇常規的騰訊會議、雨課堂等學習平臺,而是緊跟時代潮流,選擇了在周天下午在bilibili平臺統一直播授課,並且周內按課表的上課時間在微信群為同學們答疑解惑、溝通交流。許老師的直播授課知識系統化、體系化。ppt、教學資料、專題視頻、彈幕互動等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做到了同步共享與視覺呈現,同學們反響極佳。
許老師的授課方式,不僅僅使得選修許老師心理學的同學更好的適應了,而且對嚮往但不幸落選的同學、已經畢業老同學、其它學校慕名而來的同學都可以通過分享的房間號旁聽許老師的直播課程。最火爆的時候,觀看人數達到了2萬以上,彈幕更是長時間刷屏。
在被問道為什麼如此受學生們歡迎的時候,許老師謙虛地認為這不僅是他個人比較隨和,而且和心理學這門課也有著莫大的關係。心理學這門課程案例比較多,並且可以緊密結合當前的疫情,所以上起來有意思,大家也願意聽。在疫情期間,幫助大家解壓、緩解一下疫情期間的煩惱,調整情緒也是心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
網課新,新在模式。疫情期間,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屏幕感知每一位老師獨特的魅力和風採。
深藏不露的網課達人這樣說——So easy!
王有信老師
對於網課的態度,王有信老師是與眾不同的。與其而言,並不是知識空白、嶄新領域、操作不熟練,而是小菜一碟!論及緣由,王有信老師說道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已經使用MSN、博客等軟體傳輸文字和全國各地的朋友交流。在此次疫情之前的非典時期,辦公電子化已經初具雛形,自己也在論壇、博客上結交朋友,了解知識。網絡授課的操作,對於王有信老師來說還是非常簡單的。老話說,就是玩兒剩下的。
關於授課模式,王有信老師最初在學習通講課,在大面積開學後,學習通成了「學習崩」,轉而使用騰訊會議。王有信老師說自己經常「露臉」,拉進和學生的距離。和研究生講課時,大家都開啟視頻,互相交流,也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除此之外,王有信老師的課堂很有個人魅力。他認為藝術與哲學是相通的,經常和同學一起欣賞音樂、視頻,讓乾巴巴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他認為人生哲學這門課,不僅是灌輸知識,也會通過分享個人的經歷去傳播新時代的價值觀。
談到對網絡的看法,王有信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道,我們長久以來對於網絡有偏見,把它「妖魔化」了。網絡本身是一種途徑,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空間,對教學科研、生活娛樂,都很有幫助,我們的經濟生活也開始網絡化。主要是大家要更新觀念,充分利用網絡。不是所謂網絡幹擾了你、誘惑了你,其實是本身專注度不夠,即使沒有網絡,生活中同樣會有其他事情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能因為操作者的失誤,去否認工具的作用。科技本身沒有善惡之分,關鍵是看人們怎麼去使用它。
老師們以網絡為途徑傳播知識,同時在思考這個領域新的作用和潛力。
網課,通過「雲端」探索快樂
熊芳老師
熊芳老師風趣幽默,她的課堂一向好評如潮。在不想上網課但仍在進行中的第N天,我們採訪了這位新晉人氣主播,了解熊芳老師開啟網課新世界的心路歷程,也許會引起你的共鳴。
被問及剛接到網絡授課通知時的感受,熊芳老師調侃地說自己的思想轉變如下:震驚!不想開網課的第一天——不想開網課的第N天——局勢已定,不可逆轉,爬起來備課——備課使人頭禿——全網搜尋有趣資料——找到資料,開心!——Come on 網課!——平臺運行崩掉——不想上網課的再循環。
熊芳老師的話真實幽默,讓人感同身受的同時又忍俊不禁。
談到不同課程的授課模式有何區別的時候,熊芳老師說《視聽語言》為必修課,準備了大量論文、視頻等乾貨,PPT相對簡潔幹練,知識點集中。《影視鑑賞》則採用全程直播電影外加實時點評,和學生無縫互動,課堂氣氛更活躍輕鬆。
關於課前準備和獨家秘笈,熊芳老師認為自己習慣在課前準備有趣的背景資料,所以經常有比較吸引人的話題。除此之外,熊芳老師還準備了一個平板電腦,用於手寫,時時在PPT上表演「靈魂畫手」的自我修養。火爆的人氣離不開熊芳老師別出心裁的授課方式。
最後,說到上網課的建議,熊芳老師非常貼心,提到大家要注意用眼時間,下課後記得遠眺。熊芳老師認為在網課中可以自由互動、隨時交流,這是寶貴且有趣的。而且同學們的手寫筆記和電子筆記,都十分細緻認真。
在網課的開始,老師和同學們都有不適應,但老師們積極調整授課方式,尋找有趣資料,給同學們帶來更好的上課體驗;同學們也要認真聽講,堅持自律。雖然宅家,依然堅持應有的態度。
各種平臺玩超溜!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
老師們乘著騰訊會議、釘釘、學習通……
不遠萬裡,來到你身旁
驚不驚喜
經過一段時間的雞飛狗跳
咳,融洽相處
老師們的操作已經行雲流水
升級為人氣主播
秉著推陳出新的態度
老師們探索出了新方式
不信?
難道你沒經歷過刷屏的「666」?
讓老師們來現身說法吧!
騰訊課堂——律璞老師
為創新教學方式,增強線上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律璞老師在羅馬法與中國法制史的課堂裡採用騰訊課堂的教學平臺。律老師上課之前進行過多次實驗,發現與其他平臺相比,騰訊課堂優勢明顯。比如,教師講課聲音清晰而且不容易掉線,非常流暢,並且能夠增加師生間互動,講課效果與真實課堂裡的十分相似。學生有問題可以在討論區回答,也可以通過舉手的方式來回答,為師生互動創造了良好的平臺。另外,在上面放映PPT也非常清晰,音質效果好,適合於線上教學使用。當然騰訊課堂也有它一定的缺陷,比如PPT可能會突然閃斷,需要重新找回。但總體而言,騰訊課堂操作方便,效果良好,推薦大家都可以試試。
QQ群——呂虹老師
呂虹老師在線上教學中另闢蹊徑,選用QQ群平臺,學生認可程度普遍較高。一方面同學們平時運用QQ平臺相互交流比較普遍,不需要同學們重新下載App學習,節省學習設備空間,保證學習順暢。另一方面,同學們在QQ群裡可以完成教學互動,群作業,上傳共享電子書籍等各種教學環節,信息量大且方便及時。
從教師角度而言,運用QQ群平臺進行教學工作,可以做到實時分享PPT,小視頻以及面對面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隨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疑問並及時解答問題
超星學習通+自建公眾號
——薛傑老師
●發布學習任務
每周一教師通過課程微信群發布本周課程安排與學習任務,明確學習內容與要求,提醒學生自學慕課並按時參加直播授課,發送精選案例與預習材料。
●直播授課答疑
教師按照課表上課時間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直播。授課前提醒學生登錄平臺進入直播間,並利用微信小程序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籤到。授課過程中重視與學生互動,通過提問考察學生對慕課的學習情況。
●補充學習資料
教師向學生開放直播授課回看,並在課後向學生提供課件及拓展閱讀材料供學生自主學習。利用教師自建微信公眾號平臺,向學生推送課程相關學習資料,內容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
●監督學習進度
教師在次周周一利用微信小程序要求學生提交上周在線慕課學習進度截圖。
●及時解答疑問
教師在微信群內或與學生單獨溝通及時解答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討論。
雨課堂+騰訊會議
——李穎輝老師
開學之際,有鑑於疫情的不斷發展擴散,學校提出了「延遲返校、按時開課、調整教法、保證質量」的總體要求,一系列線上教學活動陸續開展。作為一位青年教師,李老師面對線上教學這一新的教學形式,懷著「不排斥」、「有好奇」、「有擔憂」的複雜心情投入了「直播」、「錄播」大軍。其間「遭遇」了一些挑戰,但也有一些全新體會和感受想和大家分享。一家之言,姑妄聽之。
技術裝備:雨課堂+騰訊會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到線上教學任務的時候,首先面對的抉擇就是如何在各大平臺中選擇合適、可行的教學平臺。在各大平臺群、教學討論群中「穿梭、打探」,「挖掘情報」,李老師最終選擇了「雨課堂+騰訊會議」的作戰模式。結合學生的反饋,相關平臺的使用優點如下:
課堂形式
李老師主要使用的是課堂直播的形式,主要原因在於直播的即時交流性更好,對學生而言,更貼近課堂面授,與教師的「共感」更強。
教學設計
就線上教學而言,李老師覺得,面對新形式最大挑戰就是需要重新思考教學設計。在思考面授課堂的特點之上,李老師在直播課堂中做出的幾點小改變如下:
1.更加強調知識點的系統性和內在邏輯。由於板書使用、教材使用在直播課堂中的不便,知識點思路圖、框架結構的展示受到掣肘。為此,更多在PPT中單獨增加框架思路類的教學頁面並語言強化,避免學生僅僅面對ppt相對鬆散的知識點可能出現的「碎片化」學習狀態。
2.更加強調課前、課中、課後的互動。基於微信群,提前發布課堂內容預告,提示重點,激發學生求知慾;基於雨課堂,及時設計投票、填空、投稿等環節,在課堂中間結合相應知識點進行提問式的有趣的小互動,並及時反饋互動結果,提升學生參與感。課後,則通過微信群及時了解學生當次教學中的意見、建議反饋,關注學生體驗。
▲課前預告
▲學生雨課堂投稿結果反饋
▲雨課堂填空題設計
3.更加強調課堂控制。相對於面授課堂的師生相對,線上教學師生的「隱匿性」都較高,尤其是學生,這就對課堂紀律控制提出了新要求。為此,李老師採用了多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查崗」。
雨課堂登錄自動籤到
雨課堂互動環節自動留痕
學習通課前限時籤到
騰訊會議課堂及時提問
「辦法總比問題多」。雖有挑戰掣肘,但育人之心更勝。李老師期待,在線上教學告一段落之後,作為青年教師,能夠在這一段特別的經歷中收穫更為富的教學經驗,也更期待疫情過去、春暖花開,和同儕,和同學們教師再相聚。
現身發言超有感!
網上授課,
有無法面對面的遺憾,
也有網際網路帶來的新驚喜:
幾周的時間,有反思,有收穫,
我們更期待來一場交流,
聽聽老師怎麼說,
不要你覺得,要他們覺得。
說道與網課的不解之緣
老師們心照不宣為它點讚
▲外國語學院——李雪老師
浩瀚的資源,便捷的溝通
有趣的素材畫龍點睛,課堂異彩紛呈
即時反饋引發師生共鳴,思維碰撞
相隔屏幕讓內斂者敢於發言,侃侃而談
▲反恐怖主義法學院—— 王英老師
千裡師生情,網課一線牽
創造出知識交互嶄新的光彩
▲國際法學院——張望平老師
春風吹拂千萬裡
渡我此間光陰
念窗邊新枝盛,恰似師恩
在等待歸校的日子裡
感謝老師們的努力
燈火裡的備課,電腦旁的鑽研
未曾看見的反覆琢磨
讓三尺講臺延伸到大江南北
讓思想和知識在居家的日子從未忘卻
萬眾一心戰「疫」必勝
待春暖花開
西法大等你平安歸來
西小法提醒大家:
1.儘量減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
2.保持室內定期通風的習慣。
3.勤洗手,少出門。
4.出現發熱或者咳嗽症狀時一定要戴口罩。
5.打噴嚏時要用手絹或者紙捂住口鼻。
6.不要打完噴嚏之後揉眼睛或者接觸黏膜的部位。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照顧自己
「宅」家幸福,家宅平安
向奮戰在第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