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揭示DNA複製總是從5』端向3』端進行之謎

2020-11-24 生物谷

2016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通過研究一種逆向反應的酶,科學家們猜測為何DNA複製總是沿著正向進行。

核苷酸鏈,如DNA和RNA,是由利用另一條互補的鏈進行複製而進行合成的。這種複製過程總是沿著正向進行的,即從5』端向3』端進行,記為正向反應。在這一過程期間,將要被複製的雙鏈DNA的兩條鏈分開,並且彼此反方向對齊,這就讓事情變得更為複雜。

當DNA複製時,其中的一條鏈能夠持續地合成,而另一條鏈則是先合成出很多片段,然後再連接在一起。生物學上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為何細胞沒有逆向反應的酶以便兩條鏈能夠高效地合成。

最近,科學家們已發現一組被稱為Thg1樣蛋白(Thg1-like protein, TLP)的酶,而且還發現這些酶在逆向上利用鹼基配對的方式將核苷酸加入截斷的tRNA分子的5』端上,記為逆向反應。在這個方向上添加核苷酸的情形是非常罕見的。TLP是例外,在逆向上添加核苷酸來修復受損的RNA的「另一端(即5』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Min Yao和她的團隊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方法揭示出TLP/RNA複合體結構。這讓他們能夠認識TLP在逆向上添加核苷酸的複雜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emplate-dependent nucleotide addition in the reverse (3′-5′) direction by Thg1-like protein」。

他們的結構分析揭示出TLP催化的這種核苷酸添加反應分兩步完成:利用ATP/GTP激活tRNA分子的5』端,然後將核苷酸添加到這個末端上。第二步在正向反應中也可觀察到。這種逆向反應的獨特之處在於開始時招募能量分子,即ATP和GTP。這種酶明顯利用招募到的能量分子將合成方向由正向切換到逆向。

研究人員猜測這種逆向進行複製的酶並不用於DNA複製之中,這是因為它需要一種結構上比較複雜的過程。

Yao說,「通過更加詳細地比較正向反應和逆向反應的分子機制,我們將能夠充分地理解DNA複製的進化環境。」(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Template-dependent nucleotide addition in the reverse (3′-5′) direction by Thg1-like protein

Shoko Kimura1,*, Tateki Suzuki1,*, Meirong Chen1, Koji Kato1,2, Jian Yu2, Akiyoshi Nakamura3, Isao Tanaka2 and Min Yao

doi:10.1126/sciadv.1501397
PMC:
PMID:

Thg1-like protein (TLP) catalyzes the addition of a nucleotide to the 5′-end of truncated transfer RNA (tRNA) species in a Watson-Crick template–dependent manner. The reaction proceeds in two steps: the activation of the 5′-end by adenosine 5′-triphosphate (ATP)/guanosine 5′-triphosphate (GTP), followed by nucleotide addition. Structural analyses of the TLP and its reaction intermediates have revealed the atomic detail of the template-dependent elongation reaction in the 3′-5′ direction. The enzyme creates two substrate binding sites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step reac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one reaction center consisting of two Mg2+ ions, and the two reactions are executed at the same reaction center in a stepwise fashion. When the incoming nucleotide is bound to the second binding site with Watson-Crick hydrogen bonds, the 3′-OH of the incoming nucleotide and the 5′-triphosphate of the tRNA are moved to the reaction center where the first reaction has occurred. That the 3′-5′ elongation enzyme performs this elaborate two-step reaction in one catalytic center suggests that these two reactions have been inseparable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protein evolution. Although TLP and Thg1 have similar tetrameric organization, the tRNA binding mode of TLP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g1, a tRNAHis-specific G−1 addition enzyme. Each tRNAHis binds to three of the four Thg1 tetramer subunits, whereas in TLP, tRNA only binds to a dimer interface and the elongation reaction is terminated by measuring the accepter stem length through the flexible β-hairpin. Furthermore, mutational analyses show that tRNAHis is bound to TLP in a similar manner as Thg1, thus indicating that TLP has a dual binding mode.

相關推薦

實驗室自動化在當代熱門研究領域的意義及應用

課程介紹: 隨著生物學研究對通量、過程、成本可控度的需求的不斷增長,自動化移液工作站正在加速進入生物實驗室。藉助現代化設備,越來越多科學工作者們得以從日益繁重的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在無損甚至提高工作質量的同時,將精力投入到真正的研究中。本次網絡研討會將結合實例,介紹實驗室自動化對生命科學研究的助益及其在臨床應用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並且分析自動移液工作站的優勢對日常實驗室工作的重要性。

講師介紹: 劉成(博士),Eppendorf德國總部資深自動化應用專家。2007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Eppendorf北美公司,致力於實驗室自動化應用開發、轉化與推廣工作。他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技術(PCR、核酸分離純化)及現代技術領域(NGS、單細胞測序等)涉獵廣泛,並擁有和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與公司的深厚合作經驗。

了解更多詳情:http://xy.bioon.com/course_video/shi-yan-shi-zi-dong-hua-zai-dang-dai-re783644.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童亮課題組等揭示histone pre-mRNA 3'端加工的分子機制
    近年,童亮研究組與洛克菲勒大學Thomas Walz研究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Cryo-EM) 闡明了人類pre-mRNA 3』端加工經典通路中poly(A) 信號AAUAAA的識別機制【3】和重要蛋白模塊的組裝機制【4】(詳見BioArt報導:Mol Cell | 童亮課題組等揭示pre-mRNA的3』端加工機制)。
  • 複製過程中,DNA鏈的合成方向只能由5′端→3′端方向進行
    3.DNA連接酶。因為複製過程中,DNA鏈的合成方向只能由5′端→3′端方向進行,因此其中有一條新鏈的合成是不連續的。起初生成的是許多短鏈。需要DNA連接酶將它們連接起來。4.參與DNA解旋、解鏈的酶及因子。已知DNA具有超螺旋結構。
  • 釋疑|DNA複製的方向為何總是5′→3′?
    DNA複製的方向為何總是5′→3′?為何所有已知的DNA聚合酶的延伸方向都是5′→3′?生物體為何沒有演化出一種能使核苷酸按3′→5′方向聚合的酶,從而使後隨鏈的合成也是連續的呢?所有已知的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子鏈從5′→3′方向延伸,這種方向性是其在生物進化中保留的、深刻的、選擇與適應性特徵,有著深刻的化學及生物學功能的根源。首先,DNA複製過程中,DNA雙鏈解螺旋後,每一條鏈上所暴露出來的鹼基各自與一個游離於核中的三磷酸脫氧核糖核苷酸(dTTP、dGTP、dATP、dCTP)按鹼基配對原則配對。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Nature》子刊發布!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DNA複製、轉錄和翻譯的拓展閱讀
    DNA複製只能從5』到3』端,也就在複製過程中形成了前導鏈(leadingstrand)和後隨鏈(laggingstrand),後隨鏈上還有一個個的岡崎片段。DNA複製總是在5』→3』方向添加新的核苷酸,滯後鏈的半不連續複製過程雖然複雜,但它節省能量,且有利於錯配核苷酸的校正。因此,DNA複製方向只能是由5』到3』端的方向。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寨卡病毒等黃病毒共編碼10種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並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複製、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著關鍵作用。NS1在細胞內形成同源二聚體,與胞內膜系統的脂類結合,參與病毒複製,同時NS1還可形成由3個二聚體組成的同源六聚體,以可溶性形式分泌於胞外,與宿主免疫系統及其它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幫助病毒免疫逃逸以及加強致病性。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專題:Science系列2010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朱冰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裝配的方式想要發掘組蛋白修飾的繼承機理,就必須首先澄清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結構的分配模式。NIBS朱冰實驗室與蛋白質中心合作,利用基於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定量質譜技術對DNA複製之後「新」、「舊」組蛋白的分配進行研究。作者以可誘導表達融合FLAG標籤的組蛋白H3.1和H3.3的哺乳動物細胞系作為模式體系開展實驗。在本項工作中,作者們發現H3.1-H4組成的核心四聚體在DNA複製過程中保持完整。
  • Science:一種新的與DNA複製相關的酶
    生物谷:美國和瑞典的科學家近日從酵母菌體內確定出一種新的酶,它有望在人類等高等生物的DNA複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6日的《科學》雜誌上。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美國NIH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的Zachary  Pursell、Thomas  A.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content/367/6474/193DOI: 10.1126/science.aaw11085.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可複製RNA的起源和複製機制
    在第二種RNA複製系統中,通常參與DNA轉錄成RNA的細胞酶可以複製某些RNA,比如植物類病毒(viroid)和人類丁型肝炎病毒(HDV)。利用DNA依賴性RNA聚合酶進行複製的RNA的多樣性和潛在的分子機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先前已經描述了可以通過噬菌體T7 DNA依賴性RNA聚合酶(T7 RNAP)在體外複製的五種RNA序列。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Lori Passmore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的解析度為3.5埃的結構。這一結構有助揭示人流感病毒如何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
  • 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正需要你的多「籌」善「感」——來認識下刊、網、微、端
    身為編輯,你總是多「愁」(籌)善「感」?
  • Science:DNA複製中起關鍵作用的聚合酶被發現
    這些酶,被稱為DNA聚合酶, 只以兩種可能複製方向的一種進行雙鏈DNA的複製.雙螺旋中的一條鏈首先由專門的前導鏈DNA聚合酶進行複製,然後由不同的DNA聚合酶進行後滯鏈的複製.Science 6 July 2007:Vol. 317. no. 5834, p. 13DOI: 10.1126/science
  • 3篇Science |轉錄和翻譯「牽手」—NusG 的故事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NusG/RfaH 轉錄調控因子家族蛋白【3】。因此,NusG/RfaH 轉錄調控因子被認為在可能存在的細菌轉錄翻譯協同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連接作用【3】。該論文揭示了在大腸桿菌中NusG轉錄因子參與轉錄翻譯協同過程的作用機理;並進一步發現另一轉錄因子NusA在協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終解析了依賴於NusG, NusA轉錄因子的轉錄翻譯協同過程的分子機理。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DNA複製起始複合體亞基結構
    人類Orc6亞基結構 4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這一文章中報導了他們對DNA複製起始複合體(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ORC)中Orc6亞基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通過對Orc6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他們揭示了人Orc6蛋白可以直接結合DNA,並且這一DNA結合能力對ORC複合體識別複製起始位點以及啟動DNA複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