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等研究團隊近日在太平洋南鳥島附近海底,發現了距今1100萬年的巨大隕石撞擊痕跡,研究團隊表示,這或許與當時發生的生物滅絕有關。此前,多個研究團隊在南鳥島附近海域海底進行資源調查時,都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這處銥、鉑等元素超出標準值數十倍的地方。
研究團隊認為,銥、鉑等元素的濃度急劇上升,意味著周圍可能有隕石撞擊坑,在進行年代推算後,他們基本推定隕石撞擊可能發生在約1100萬年前。據介紹,地球在當時曾發生過生物滅絕,以哺乳動物為主,大約有15%的物種遭到滅絕,不過那一次生物滅絕的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謎。研究團隊表示,滅絕很有可能是由一顆直徑數千米的巨大隕石撞擊地球所致。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都在劫難逃。但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表示,地球上曾發生過至少11次生物滅絕,如果這次發現的隕石撞擊痕跡被證實與生物滅絕有關聯的話,那麼算上66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就有5次生物滅絕都與隕石撞擊有關。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是偶然的發現,但是非常激動,我們會繼續調查,確定隕石掉落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