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和光學技術解密原子「波函數」

2020-12-05 科技工作者之家

研究人員利用雷射和光學技術構建了原子波函數圖像。

phys.org網站5月16日報導,美國聯合量子研究所(JQI)等機構的物理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觀測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可通過直接觀察獲得孤立量子系統(如原子氣體)的基本細節。新方法能以超高空間解析度提供在系統特定位置發現原子的概率信息:研究人員利用光學晶格來確定原子在給定空間內出現的機率。由於晶格中的每個原子具有行為相似性,通過測量整個原子群體的行為也能揭示單個原子在空間某點出現的可能性。相關成果發布於《物理評論X》雜誌。與此同時,芝加哥大學也報導了類似技術。

新技術的精度約為現有光學顯微鏡精度的50倍。JOI研究人員Trey Porto說:「這展示了我們對量子力學的觀察能力。我們首次實現了對原子的超高精度觀測。」為了解釋量子系統,物理學家們通常會提到它的「波函數」。波函數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更包含了描述系統所需的所有信息。JQI物理學家、論文作者Steve Rolston說:「如果科學家能掌握波函數的信息,那麼他就能由此計算出其他相關信息,例如物體的磁性和導電性等。」雖然波函數是一個數學表達式,但Rolston等的方法可以揭示波函數描述的行為:某個量子系統的「相對行為概率」。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概率意味著一切。

關於量子力學,有許多「奇怪」的原理。例如,在研究人員測定物質的位置之前,它可能沒有一個精確的坐標——原子核周圍的電子並不會沿著規則的類行星軌道運動,而是以一種「波狀方式」形成「電子云」。因此,電子在空間中的位置是模糊的。任何物體都具有波行為,對於宏觀物體來講,「波」的影響難以察覺。但對原子這樣的微觀物質,情況就顯著不同了。原子存在於由量子力學效應佔據主導地位的領域中,科學家們不可能確切地表述它所在的位置,只能根據波函數提供原子在限定區域被發現的概率集。

對簡單系統的量子力學效應,科學家們已經能比較充分的進行理解了。然而,大多數系統都是複雜的。Rolston說:「很多量子系統過於複雜,我們無法進行計算。現在,新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複雜系統更多的情況了。雖然我們還不確定這項技術將走向何方,但它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機遇。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使用光學晶格來捕捉原子,而現在它已經發展成了新的測量工具。」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alone

責編:唐林芳

期刊來源:《物理評論X》

期刊編號:2160-3308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揭示原子的「波函數」
    聯合量子研究所(JQI)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和馬裡蘭大學的合作研究機構,在聯合量子研究所(JQI)進行的實驗使用了一種光學網格(一種懸掛著數千個原子的雷射網絡)來確定一個原子可能在任何給定位置的概率。由於晶格中的每個原子行為都與其他原子類似,所以對整個原子群的測量揭示了單個原子在空間某一點的可能性。
  • 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原子模型有點類似於太陽系,電子在原子核外繞著原子核轉。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可以用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進行描述。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但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但最近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龍桂魯帶領的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 為什麼馮·諾伊曼會說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可以用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進行描述。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馮·諾依曼恰好,當時馮·諾依曼就在歐洲跟隨者數學家希爾伯特搞研究,而他研究的領域就是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他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
  • 為什麼馮·諾伊曼會說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原子模型有點類似於太陽系,電子在原子核外繞著原子核轉。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可以用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進行描述。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來源:《科技日報》2018-1-18 陸成寬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
  • [趣味物理]科技前沿-超冷的原子雷射
    雷射具有雙重「性格」:經實驗,或表現為電磁波,或表現為能量粒子。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一個男人或者被看作丈夫,或者被看作父親一樣。  光由粒子組成,但它像一切波現象那樣擁有頻率和波長(兩上相鄰波峰間的距離)。雷射是相干的,因為它們是受激發射的電磁波,它們的電磁波的波峰與激發它們的光波相一致。
  • 詭異波函數坍塌和薛丁格方程
    答案就是我們這次要說的——薛丁格波動函數(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說到薛丁格的波函數和方程就必須先說一個人,正是這個人——德布羅意的出現才出現了薛丁格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德布羅意來自在法國那是赫赫有名布羅意家族,僅次於皇室的貴族,這個家族歷代都是是公爵,家族中第1代公爵是法國路易14時代當時的元帥。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量子遂穿是量子力學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對量子隧穿電流的測量,可以實現原子尺度的表面成像,是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量子遂穿是量子力學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對量子隧穿電流的測量,可以實現原子尺度的表面成像,是隧道掃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
  • 波函數與薛丁格方程
    我們初始學習時,習慣了用空間坐標和時間做為獨立自變量。由於空間和時間的獨立,不存在坐標隨時間的變化。這也意味著薛丁格方程描述的演化規律和相對論是不相容的。薛丁格方程是波函數的齊次線性方程,由於線性方程的解滿足疊加原理,所以狀態波函數具有疊加性。從保守系統的能量守恆來看,薛丁格方程可以理解為對給定的狀態的能量守恆表示。相應的對應可以得到能量算符和動量算符形式。
  • 最前沿,最科幻的雷射鍊金術
    只要一束"正確"的雷射,就可以把石頭變成麵包,讓橡膠堅硬如花崗巖或者把讓鋼鐵變得柔韌。21世紀的鍊金術,原則上不僅能夠使鉛——至少在表現上——化為黃金,而且能夠把普通材料轉變為超導體。近幾十年已經發展出使用定製的光脈衝來重塑原子和分子的電子云的技術。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自然:物理》:最新研究表明波函數的坍縮與引力無關
    過去有著名物理學家的理論提出,引力是量子波函數的坍縮背後的力量。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的一組物理學家測試了這種理論,該研究表明,找不到支持引力是量子坍塌背後力量的證據。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引力相關的波函數坍縮的地下測試」,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
  • 雷射冷卻囚禁原子並進行操控
    利用雷射冷卻並囚禁原子的技術,是物理學家獲得冷原子的經典方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操控微觀粒子。      7月底,陳帥應邀前往澳大利亞參加第22屆國際原子物理學會議。他驚訝地發現,會上提交的議題差不多都跟冷原子有關。有的用冷原子做精密測量,有的測量基本常數,有的測算時間,還有人提出用冷原子模擬凝聚態物理。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下)
    他認為,不管後來是否在終點放置半透鏡,光子都是選擇同時走兩條路徑,即波函數分裂成了兩個子波函數,同時沿著兩條路徑向終點「遊去」。  龍桂魯教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相遇延遲選擇實驗。  龍桂魯根據他自己提出的波函數實在,詮釋設計了上述的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他認為,描述微觀物體狀態的波函數就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描述手段, 也就是說, 微觀物體以波函數的形式彌散在空間中。  「波函數是實在的東西,它就像一片甚至是幾片雲,不僅有大小,而且有相位,它們還會變化,彌散在空間。在雙狹縫實驗中,波函數有一部分通過左縫,一部分通過右縫。
  • 原子世界的基本理論,物理學家創造出:創紀錄的量子運動!
    原子世界的基本理論,物理學家創造出:創紀錄的量子運動!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使離子(帶電原子)精確地顯示量子級運動的數量——任何特定的100包能量或「量子」,是之前17包能量的5倍多。量子力學,原子世界的基本理論,指出能量被釋放或吸收在被稱為量子的小塊或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