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發作風險的基因突變因素

2020-12-08 生物谷

 

2016年4月27日/生物谷BIOON/--90%的心臟驟停患者會因此而猝死,雖然通過植入心臟起搏器能夠防止心臟性猝死的發生,但是大部分病人在發作前都不清楚自己存在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的風險。因此如何更早、更準確地發現這些高危病人至關重要。

最近,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病協會年會上公布,他們發現GNAS基因的多態性與室性心動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和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相關。這項研究包括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研究人員對1145名身上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病人的基因多態性進行研究。他們著重檢測了病人體內GNB3、GNAQ和GNAS這三個基因上的7種不同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室性心動過速的關聯。研究發現在GNAS基因上的兩個SNP顯著增加室性心動過速的風險。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研究人員考察了1335名心臟性猝死者的基因多態性,試圖驗證與室性心動過速相關的GNAS基因上的SNP是否也與心臟性猝死相關。研究結果表明GNAS c.393C>T這一GNAS基因上的SNP,與心臟性猝死有明顯的相關性。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GNAS基因的多態性可用於預測病人的室性心動過速和心臟性猝死的風險。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對GNAS基因的檢測能夠幫助更準確地發現有心臟性猝死風險的高危病人,給他們提前裝上心臟起搏器來挽救他們的生命。(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08/esoc-gaw082915.php)

在另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證實基因DBH上的兩種單位點突變---啟動子上的rs1611115和外顯子2上的rs1108580---能夠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而且,他們還發現單個突變的影響非常小,但是這兩種突變同時存在時,兩者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從而使得身體具備抵抗心臟病發作的能力。通過將這兩種導致DBH基因表達下降的點突變與三組病人臨床記錄數據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在在這三組病人當中,同時攜帶這兩種點突變的病人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2到5倍,而且大約20%的病人同時攜帶這兩種點突變。

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臨床醫生或許需要測試一下病人的DBH基因活性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是否下降,從而確定病人是否受益於β受體阻滯劑藥物的治療。(Circulation Research, 2014, 115: 1017-1025, doi: 10.1161/CIRCRESAHA.116.304398)

而在此之前,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了可導致心臟病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的Titin基因突變。

DCM是遺傳性心臟衰竭的一個主要原因。在250個人當中預計就有1個人患有DCM。DCM會導致心肌變薄弱,常常導致心臟衰竭。之前已有研究表明,導致Titin基因編碼蛋白縮短或截斷的突變是DCM產生的最常見原因,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例是由此引起的。但是該基因的截短突變是常見的:大約50個人當中就有1個有,它們大多數是有害的,從而很難開發一種有用的遺傳測試來區分導致DCM的突變。

研究人員測定了5267名志願者的Titin基因序列,包括健康志願者和DCM患者,並分析了心臟組織樣本中的Titin蛋白水平。研究結果表明,導致DCM的突變發生在基因序列的遠端。健康個體中的基因突變往往發生在基因中那些不包含在最終蛋白質的DNA片段中,從而使得表達出來的Titin蛋白依然保持功能性。而且,他們還首次提供了Titin基因突變的一個全面目錄,這些突變當中有一些與DCM有關,有一些是無害的。

這些結果讓科學家們對DCM的分子基礎有了詳細的了解,並可以利用這一信息來篩查DCM患者的親屬,以發現哪些人具有患上該疾病的高危風險,並幫助他們儘早地管理其病情,而且也有助於人們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Titin突變所引起的心臟疾病。(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anuary 14 2015, 7(270):270ra6,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10134)(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相關焦點

  • 心臟病發作會留下「基因印記」?
    心臟病發作會留下「基因印記」?遺傳和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心臟病發作可通過表觀遺傳改變我們的基因而留下「記憶」。研究結果發表在《人類分子遺傳學》雜誌上。
  • 試問人類基因突變會獲得超能力麼?
    【醫學】心臟病發作風險的基因突變因素 90%的心臟驟停患者會因此而猝死,雖然通過植入心臟起搏器能夠防止心臟性猝死的發生,但是大部分病人在發作前都不清楚自己存在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的風險。
  • 單個GATA4基因突變導致兩種心臟病類型
    2016年12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單個基因突變與兩種心臟病類型---一種心臟病會導致嬰兒心臟有孔產生,另一種心臟病導致心力衰竭---存在關聯。利用攜帶這種突變的家庭捐獻的細胞,他們對先天性心臟病、人類心臟發育和健康的心臟功能產生新的認識。
  • 新研究發現五個與胰腺癌風險相關的新基因突變。
    2018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迄今為止最大的胰腺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Kimmel 癌症中心、國立癌症研究所及全世界其他80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5個新區域的突變也許可能增加胰腺癌的風險。
  • 嬰兒癲癇伴遊走性局灶性發作的臨床及基因突變特點
    該階段一般無發作,也可偶爾出現成簇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且通常由其他疾病誘發。本研究的9例患兒均於上述病程的第一、二階段診斷,隨著病情進展,患兒發作逐漸頻繁,抗癲癇藥物難以控制。僅2例患兒1歲後發作較前減少,可能為進入病程自然進展的第三階段,其中1例患兒為KCNT1基因突變,服用氨己烯酸後發作曾控制2周,後又出現發作。
  • Cell:揭秘心臟病發作後機體調節心臟疤痕組織生長的分子機制!
    2020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研究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在心臟病發作後會比其他人留下更廣泛的疤痕,研究者發現,一種名為5型膠原蛋白的特殊蛋白或在調節心臟疤痕組織的尺寸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旦形成,心臟疤痕組織將會終生存在,這就會降低心臟泵血的能力
  • 心臟病、乳腺癌和基因有多大關係?一種新方法能給你的患病風險精確...
    卡西瑞桑則斷定:「你可以根據從這些生下來就固定不變的東西,劃分出不同人的心臟病發作軌跡。」身為波士頓麻省總醫院遺傳學家的卡西瑞桑,並不是唯一一個統計DNA異常變異數的人,但他開發的多基因風險評分是尋找常見疾病遺傳因素最前沿的方法之一。在過去20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解釋心臟病、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遺傳性。
  • B肝前S基因突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
    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前S基因突變與肝細胞癌(HCC)風險存在關聯性,進而將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雜誌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在本研究中,印尼研究人員認為,按照以往觀察HBV的前S基因突變在HBV相關HCC的存在起到重要作用。
  • 雙氧水竟成細菌致病幫兇;冠狀動脈斑塊中細菌與心臟病發作有關
    且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即心臟病發作)患者與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腸道內的細菌不同。然後追蹤了每個季節的患者及死亡人數及病因(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臟病發作以及中風)。 結果顯示,在一個給定的流感季節,疫苗接種可降低18%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6%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10%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每個人都攜帶缺陷基因  你知道嗎?沒有人能擁有一套完美的基因,人類有23對染色體,大約25000個基因,而每個嬰兒出生時都攜帶了至少5-10個突變基因。  但人類身上為什麼會存在突變基因?  北大醫學部醫學遺傳學系副主任黃昱介紹,基因突變是生物物種為了適應可能的環境變化而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可能突變得強大無比,成為物種進化的基礎,比如猿人爬出森林,能夠直立行走。  但它也可能突變成不良的缺陷基因,變成壞蛋肆意搗亂。
  • 美媒:或源於基因特定突變或缺失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健康成效方面的個體差異往往源於心理社會、環境和遺傳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疼痛可能不像心臟病或糖尿病那樣被視為一種傳統疾病,但起作用的是同一套因素。人的一生中經歷的所有疼痛的背景都是使人們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的那些基因。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此前的痛苦和創傷性的經歷以及環境都會調整人們的反應。
  • 科學生活:吸菸導致的基因突變可代代相傳?
    每吸15支煙基因發生1次突變    無獨有偶,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2010年1月14日刊登題為《菸草暴露導致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的專著,指出:癌症起源於基因的突變。吸菸是主要常見的致癌生活方式,捲菸中有近百種化學物可以與基因結合併引起基因突變。
  • 進化史上最幸運的8項基因突變
    人類進化到現在就是由無數的有益突變促成的。突變是隨機的,正常情況下突變頻率很低,但在如放射性輻射、致癌化學製品等不利條件刺激下,突變頻率會大大提升。有研究發現:對Y染色體的DNA序列分析透露,人類基因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每次會累積100到200個新的突變。這一數字是人類基因突變率的首次直接測量——它相當於每3千萬鹼基對中有一個突變。
  • 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原標題: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防乳腺癌和卵巢癌先後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引起世人對兩個相關基因BRCA1和BRCA2的關注。研究人員7日說,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具體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 基因突變癲癇性腦病,5種藥治療無效,生酮治療後1 年餘無發作
    癲癇基因檢測發現 PIGA 基因有新發錯義突變,符合 X 連鎖遺傳方式。治療方法患兒曾先後予苯巴比妥、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水合氯醛、託吡酯治療,但效果欠佳。6~7 月齡出現兩次持續狀態。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在2016年就報導過2例PIGA 基因突變的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患兒使用生酮飲食治療後完全控制發作。
  • 孩子97%基因突變來自父親
    科學家證明,男性的生育年齡越大,遺傳突變基因給他們的子女的風險越大。一些研究甚至認為,高齡男性生育的孩子,以後容易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躁鬱症、心臟病和癌症。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論文通信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Rudolf Jaenisch說,「這真正是我們首次基於GWAS研究中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在機制上和分子水平上理解一種突變如何能夠提高患病風險。」大約90%的帕金森病病例是散發性的,是由環境風險因素和常見的遺傳風險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導致的。鑑於科學家們很難分析這些相互作用,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著重關注罕見的家族性帕金森病。
  • 基因突變不一定都是壞事兒,比如這8個?
    人類進化到現在就是由無數的有益突變促成的。突變是隨機的,正常情況下突變頻率很低,但在如放射性輻射、致癌化學製品等不利條件刺激下,突變頻率會大大提升。有研究發現:對Y染色體的DNA序列分析透露,人類基因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每次會累積100到200個新的突變。這一數字是人類基因突變率的首次直接測量——它相當於每3千萬鹼基對中有一個突變。
  • 「Nature子刊」蛋白激酶G可清除細胞垃圾,幫助心臟病患者更快康復
    發作中康復更快。研究人員發現,心臟病發作後增加的酶蛋白激酶G會影響CHIP(與Hsc70相互作用的蛋白的羧基末端),將錯誤摺疊的受損蛋白轉移到蛋白酶體中。基於這一發現,研究人員表明:CHIP(通過蛋白激酶G修飾或通過基因改變模仿該修飾)具有增強清除受損蛋白的能力。隨後,他們解釋說,這可以防止心臟病發作後發展為心力衰竭。
  • 四十歲後生娃風險挺大 高齡父親生下的孩子可能基因突變
    有共識的是:母親年齡越大,母嬰健康風險越大;而現在很流行的老夫少妻組合,是合情合理的——不知道哪裡傳來的說法兒是:爹老來得子,這仔是越發聰明的。  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科學家證明,男性的生育年齡越大,遺傳突變基因給他們的子女的風險越大。一些研究甚至認為,高齡男性生育的孩子,以後容易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躁鬱症、心臟病和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