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膜、保鮮袋主要用於冰箱食物保存、生鮮及熟食包裝以及家用微波爐食品加熱等,是每個家庭都會使用到的產品。市面上各種材質的保鮮膜、保鮮袋,哪種最環保,該怎麼選購呢?今天(6月28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保鮮膜、保鮮袋比較試驗結果。
本次比較試驗樣品,包括30批次保鮮膜和30批次保鮮袋,保鮮膜包括聚乙烯(PE)材質 、聚氯乙烯(PVC)材質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材質等,保鮮袋按結構分為家用抽取式、連卷袋、夾鏈自封袋等。江蘇省消保委委託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國家食品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人員,從化學性能和物理性能兩方面對樣品進行檢測,化學性能方面主要對保鮮膜的總遷移量、重金屬以及高錳酸鉀消耗量進行檢測,物理方面主要對保鮮袋的封口強度以及落鏢衝擊,也就是保鮮袋的承受能力進行檢測。
總遷移量是考核保鮮膜、保鮮袋在使用過程中,接觸水、醋、酒、油等物質時,可能析出化學物質的量。這些物質可能是低分子量的添加劑或無機填充物如碳酸鈣、滑石粉等,不僅會直接影響食品的色、香、味等食用質量,進入人體還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多種疾病。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製品》衛生標準中規定總遷移量限量是不大於10 mg/dm2。遷移量的檢出值越小,則其安全性能越高。此次比較試驗結果顯示,60批次產品在接觸酸性模擬物和濃度值小於20%的酒精模擬物時,總遷移量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標準。但6個批次的PVC材質的保鮮膜進行油脂模擬物試驗時,總遷移量檢測結果為15-38 mg/dm2。
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國家食品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程師倪永標介紹:「檢測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PVC材質的塑料製品不得接觸油類食品,如果接觸了帶油脂類食品則會析出較多的化學物質,國家標準對PVC材質的保鮮膜提出了不得接觸油脂類食品的要求,但是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有可能會誤用PVC保鮮膜來包裹油脂類食品,這樣對人體健康是產生一定危害的。」
高錳酸鉀消耗量反映的是樣品可溶出有機物質的總量。GB4806.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製品》規定高錳酸鉀消耗量的值應不大於10mg/kg。此次比較試驗結果顯示,60批次產品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檢測數據顯示:PE材質產品檢測值低於1 mg/kg,佔90%以上,而PVC材質產品檢測值>1 mg/kg佔60%以上,但均小於3mg/kg。重金屬、環氧大豆油、氯乙烯單體遷移量等指標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品均未檢出。
物理性能方面,膜的強度值包括拉伸強度和直角撕裂強度,拉伸強度是保鮮膜、保鮮袋產品在單位橫截面積上所能承受的拉力,該項目體現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能承受重量的能力。直角撕裂強度是保鮮膜產品耐撕裂性能的一項指標,撕裂強度的大小決定了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撕斷保鮮膜時的難易程度。檢測發現,聚偏二氯乙烯(PVDC)材質的強度最好,聚氯乙烯(PVC)的次之,而聚乙烯(PE)材質則最差。而PE材質保鮮膜的直角撕裂強度最大,PVC材質的保鮮膜的直角撕裂強度值次之。
落鏢衝擊和封口強度項目主要反映了提袋的使用性能。因為保鮮袋產品國家沒有相應標準,所以本次比較試驗借鑑了GB/T24984-2010《日用塑膠袋》的標準,用標準中所規定的實驗方法進行檢測。檢測發現:夾鏈自封袋由於厚度均在0.05mm左右,為普通家用保鮮袋的5倍左右,封口強度均超過了10N,因此可用於短途的食品拎提;而普通家用保鮮袋厚度僅0.01mm左右,封口強度值在5N左右。在落鏢衝擊試驗中,參考GB/T2498-2010《日用塑膠袋》標準中規定的承重小於3公斤的袋子落鏢質量選擇30g的落鏢,從0.66米高度由電磁鐵斷電後自由落下,觀察試樣與落鏢的接觸面是否破裂,對所有保鮮袋進行試驗,試驗結果發現某市場佔有率很高的知名品牌保鮮袋,在落鏢衝擊項目上十個樣品十個全破。因此,建議消費者僅用於家庭中少量食品的冷凍或保鮮,或臨時包裝用,不建議拎提。
連卷袋撕拉檢測方面,30批次保鮮袋中有21批次連卷袋,其中3批次保鮮袋在試驗過程中,撕裂破損。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保鮮袋厚薄不均、縱向拉伸強度過大,不容易發生斷裂以及點段裁切不夠明顯,連卷袋在撕裂時從熱封處分開等。
江蘇省消保委建議消費者,儘量選購PE材質製成的自粘保鮮膜或保鮮袋、要關注產品標籤或說明的完整性、按照產品包裝上規定的溫度範圍使用,如果食品需要加熱,應選擇標註耐熱性較強的保鮮膜,並儘量避免與油脂類食物直接接觸;此外,未標註「可微波爐使用」的保鮮膜,不要使用微波爐加熱。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今晚18:30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360》欄目,或者下載我蘇、荔枝新聞APP。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董雯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