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登上晚清政治軍事舞臺的同時,正是世界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
世界軍事技術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突飛猛進
淮軍登上晚清政治軍事舞臺的同時,正是世界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早在1823年,英國約翰•諾頓(J.Norton)就提出膨脹型子彈的設想,這種子彈擊發時能與膛線密合,起到防止槍管漏氣並增加推進力的作用。諾頓設想經過法國軍官勞德•米尼(LMinie)的改進後,成為具備實用價值的米尼式圓錐形子彈,於50年代裝備西方國家軍隊。
由於米尼式子彈可膨脹,因此彈體直徑就可以做得比槍管直徑小許多,這不僅部分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過慢的問題,而且使過去因無法解決槍膛漏氣問題而被棄用的後膛槍重新受到重視。50代中期,法國軍隊和德國軍隊就首先裝備了使用米尼式子彈的後膛槍。
70年代之後,集火藥、子彈和銅帽於一體的金屬定裝彈得到推廣,更進一步簡化了步槍的裝填程序,火器性能得到極大提升,這一時期的步槍已經能夠達到有效射程500米、射速每分鐘10-20發的水平,戰場上甚至出現了每分鐘發射幾百發子彈的機關槍(如諾登飛機槍、加特林機槍等)。
火炮方面,膨脹型彈丸的應用同樣使得後膛炮進入實用階段,由此提升了火炮的射擊效率"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則使火炮質材由青銅過渡到了鋼鐵,這意味著炮膛可以承受更多的裝藥,射程更遠!耐用性更好"軍事技術的進步大大增強了火器的射擊效能,以至於此後發生的裝備技術水平相當的戰爭中,步兵已經開始採取疏散隊形,從掩體中向敵人射擊,而不是在開闊戰場上防守了。
在李鴻章指揮下清朝軍事工業緊盯時代脈搏
淮軍的興起恰逢這一「軍界盛世」。它的將領大多是赳赳武夫,既沒有湘軍統帥的守拙陳腐之氣,又受到洋務派官僚「開眼看世界」的氣象薰陶,對於軍事技術完全持實用主義態度,在新式火器的換裝上始終緊跟世界潮流。
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交戰雙方都使用了新式後裝步槍。李鴻章通過與淮軍中的外國軍官、駐外公使李鳳苞以及德國商人斯米德的交流,得知西方新式步槍中「英之至精者,曰亨利馬梯呢,其次曰士乃得;俄曰俾爾打呶;德曰呢而根;法曰沙士缽;美曰林明登。以利鈍遲速較之,則英之亨利馬梯呢精於俄,俄之俾爾打呶精於美,美之林明登又精於英之士乃得及德、法諸槍也。」新式火炮中,「英德兩國新式最精,德國克鹿卜(克虜伯)後門鋼炮,擊敗法兵,尤為馳名」。
「英國多用前門熟鐵來福長彈大炮,曰烏理治,曰阿墨斯得郎,曰回德活特,三家尤著,大者口徑十一寸至十五寸,身重至八萬斤以上,子彈重至六百磅,能打穿二十餘寸厚之鐵甲」,「陸路行仗小炮,則以德國克鹿卜四磅後門鋼炮、美國格林連珠炮為精捷」。
不久,士乃得、林明頓槍出現在中國市場上,李鴻章先令淮軍換裝了較為便宜的士乃得槍,又購買了幾千支林明登槍供將士操習。由於馬梯呢、俾爾打呶等更好的步槍並未在中國市場上出售,李鴻章又設法通過總理衙門和俄國領事館少量商購,「以備將士選鋒者操用」。
此外,經由美國南北戰爭而風靡世界的加特林機手動槍也頗受李鴻章的青睞,雖然價格不菲,但李鴻章也為淮軍購買了數十尊,「以備遊擊要需」,同時飭令金陵製造局進行仿造。
1875年之後,西方軍火市場進一步向中國開放,此時性能更佳的溫切斯特、毛瑟、哈奇開斯、李式步槍等先後輸入中國,淮軍加緊更換,僅1875年一年,李鴻章就向德國毛瑟公司訂購了26000支步槍。
到光緒十年(1884年),淮軍陸營都裝備有毛瑟、哈奇開斯等帶彈匣的連發步槍,騎兵則全部裝備溫切斯特十三連發步槍。為了達到火器制式上的統一,李鴻章甚至規定:凡全營用哈奇開斯槍者的即不領毛瑟槍。
火炮方面,1872年,德國克虜伯公司打入中國市場,李鴻章首先通過迪亞士銀行「商辦四磅克虜卜炮兩尊」,後又陸續添置,到同治末(1874年),已購到克虜伯後膛火炮50餘尊,分置於大沽炮臺和駐紮在天津小站的盛軍當中。到1877為止,淮軍共購買克虜伯後膛鋼炮114尊,並仿照德國炮營建製成立新式炮隊19營,每營裝備鋼炮6尊,編入兵勇144名,戰馬155匹,可獨立遂行作戰任務,中國軍隊的炮兵制度由此發韌。
1888年前後,淮軍購買裝備的火炮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370多尊,除克虜伯外,還兼購了阿姆斯特朗和格魯森等品牌的火炮。
中法戰爭後清軍再次跟上時代發展
中法戰爭後,世界火器發展進入新的局面。1884年,法國化學家合成了新型燃料——無煙火藥。該燃料一經應用,立即使火器性能產生了另一次飛躍。
第一,無煙火藥燃燒時不產生黑煙,不會輕易暴露射手的埋伏位置,士兵在戰場上更加安全。其次,無煙火藥燃燒時產生的氣體是黑火藥的三倍,使用這種推進劑的子彈可以將初速提升近50%,這就意味著火器射程的增加和射擊精度的提高。第三,使用無煙火藥不會產生使用黑火藥時的槍管淤塞現象,步槍使用起來更加可靠。最後,根據動能定理,子彈的能量與質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子彈初速的增加,意味著質量可以適當減小,同時也意味著步槍重量的減輕和士兵帶彈量的增加。到19世紀80年代末,世界各國紛紛轉而試製和裝備性能更好的小口徑連發步槍。
對於西方世界的軍事技術發展狀況,李鴻章通過駐外人員隨時跟蹤了解,並再次計劃為淮軍換裝。
但此時西方國家對新軍事技術的保密措施日益嚴格,法國於1886年首次裝備使用無煙火藥彈的小口徑步槍時,即實施嚴格的保密管制,不僅控制槍械的出口,對無煙火藥的配方也秘而不宣。即便是歐洲化學工業最為發達的德國,也只是到1889年才仿製出無煙火藥,進而裝備小口徑步槍,而美國直到美西戰爭爆發時仍未能製造出無煙火藥。
19世紀90年代初,小口徑步槍雖已能在世界市場上買到,但價格昂貴,每支約為舊式步槍的4到5倍,戰爭時期甚至高達10倍之多,這是淮軍財力狀況所難以負擔的。在國內,1891年,軍機處因財政問題下旨停購新式軍艦達兩年之久,淮軍換購軍械的計劃也不得不隨之擱淺。
因此直到甲午戰前,淮軍只少量換裝了曼利夏、新毛瑟等小口徑步槍,並為岸防各部配備了一些使用無煙火藥的格魯森火炮,如李鴻章所言,「新式快槍快炮不敷甚巨」。
軍械進口的道路並不暢通,李鴻章轉而將希望寄托在軍械仿造上。1890年,江南製造局仿製成功英國小口徑步槍,名為「新利」。同年,又仿造了奧地利曼利夏小口徑步槍,並針對原槍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改進,命名為「快利」。
通觀淮軍的火器換裝歷史,可以看到,從滑膛槍炮的購買到後膛槍炮的換裝,再到連發步槍的引進,淮軍始終緊跟世界軍事技術發展潮流,部分新式火器甚至先於西方國家列裝。19世紀90年代之後這種換裝雖一度停滯,但同時期的西方國家也未能全部實現步槍的小口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