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enough最新Angew給出複合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提升新策略

2020-12-05 學研天地

【研究背景】

與含有機液態電解質的常規鋰離子電池相比,由固體電解質和高電壓/容量正極構建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更加安全,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隨著Li+導電無機材料的迅速發展,Li+導電無機/聚合物複合電解質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當複合材料內部孤立的無機粒子沒有形成合適的滲流網絡進行Li+遷移時,Li+導電無機材料對電解質中Li+電導率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通過添加與聚合物電解質具有強相互作用的無機填料來改變局部Li+環境,以激活聚合物中更多可移動的Li+是提高複合電解質Li+電導率和聚合物中Li+遷移的有效策略。

基於此,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Goodenough教授和李玉濤博士通過向聚環氧乙烷(PEO)中引入兩種商用的Li+絕緣氧化物——螢石型Gd0.1Ce0.9O1.95(GDC)和鈣鈦礦型La0.8Sr0.2Ga0.8Mg0.2O2.55(LSGM)證明了增加填料的表面缺陷可以改變聚合物/鋰鹽的相互作用、Li+的局部環境以及Li+傳輸的活化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圖文解讀】

1. Li+在複合電解質中的遷移

首先通過XRD檢驗了GDC和LSGM對PEO-LiTFSI聚合物電解質的穩定性。如圖1a所示,原始GDC和LSGM粉末的峰與複合電解質中粉末的峰匹配,表明它們與PEO-LiTFSI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圖1c顯示了添加不同填料的複合電解質(CPE)的阿倫尼烏斯曲線,從30℃到80℃,所有CPE-xGDC和CPE-xLSGM的Li+電導率均高於CPE-15Al2O3。添加不同比例GDC和LSGM填料的CPE中,CPE-5GDC和CPE-25LSGM電解質具有最高的離子電導率,其在30℃的離子電導率分別為1.9×104和1.3×104S cm1,活化能分別為0.26和0.28 eV。此外,增加GDC和LSGM粉末的濃度會增加粉末與聚合物電解質之間的界面面積,但會降低Li+電導率。該趨勢表明,氧化物/聚合物界面上的Li+電導對複合電解質總的Li+電導率沒有顯著貢獻,高濃度粉末會稀釋聚合物電解質並阻止Li+在聚合物中的遷移。

圖1 (a) XRD,(b)30℃時電化學阻抗譜,(

2. 複合電解質中的局部Li+環境和傳導機理

混合無定形和結晶相CPE-5GDC複合電解質的高Li+電導率表明,無機填料對CPE中的Li+傳導有影響。通過高解析度固態鋰核磁共振(NMR)光譜技術研究CPE中的局部Li+環境和Li+的傳導機理。圖2a顯示了[EO]/[Li]為13時三種CPEs的7LiMAS NMR光譜,每種CPE由不同的氧化物填料(GDC、LSGM和Al2O3)組成。通過對NMR光譜中不對稱峰的擬合,確定了兩種不同Li+環境對應的峰。與右峰有關的Li+(A1,紅色)被PEO中的配位氧捕獲,對室溫Li+傳導的貢獻較小;左峰(A2,綠色)來自PEO中移動性更高的Li+。A2位置的Li+移動性更強的原因在於PEO中局部無序度更高,與氧的相互作用更弱。Al2O3、LSGM或GDC的引入分別使A2位置的可移動Li+增加了9.7%、11.1%和14.5%,這與EIS測量的電導率結果相符。

圖2b顯示了[EO]/[Li]為10時添加三種氧化物填料(GDC、LSGM和Al2O3)之一的CPEs的7LiMAS NMR光譜。由於CPE(10:1)-5GDC和CPE(13:1)-5GDC(或CPE(10:1)-25LSGM和CPE(13:1)-25LSGM)中的7Li化學位移幾乎相同(ΔGDC=0.072ppm,ΔLSGM=0.043 ppm),因此,觀察到的7Li化學位移(即不同的局部Li+環境)的主要貢獻源於具有氧空位的絕緣氧化物(GDC/LSGM)而不是文獻中報導的PEO-Li+的相互作用。圖2a,b對比可知,LiTFSI濃度的增加會增加Li+A2/Li+A1的比例以及A2位中Li+的總數,從而導致具有更高移動性的Li+參與CPE中的Li+的遷移。如圖2c所示,使用6Li電極循環後,CPE(10:1)-LSGM/GDC中7Li信號(A2)的比例顯著降低。在示蹤劑交換過程中,CPEs中被6Li取代的7Li越多,Li+在負責傳導的相應環境中的移動性就越大。

圖2. 複合電解質的NMR光譜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進一步研究了GDC/LSGM/Al2O3粉末表面與聚合物電解質中Li鹽之間的相互作用。計算了TFSI與填料表面三種可能的吸附結構(SO2接觸、CF3接觸和平行接觸)。TFSI的O原子與晶體表面之間的電子積累表明,TFSI與無機填料表面之間形成了鍵,如圖3a所示。這三種表面都與TFSI牢固結合;其中,GDC表面的TFSI吸附能力最強,而Al2O3表面的TFSI吸附能力最弱。還計算了吸附TFSI的Li+結合能,並與傳統的LiTFSI結合能進行了比較(圖3c),TFSI與無機填料表面的結合越強,其與Li+的結合越弱。與CPE-25LSGM(0.18)和CPE-15Al2O3(0.13)電解質相比,CPE-5GDC(0.26)電解質的Li+遷移數更高,這與GDC表面上最強的TFSI吸附結果一致。GDC填料的引入最大程度地降低了Li+與TFSI的結合,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電解質的Li+遷移數和Li+電導率。

圖3 (a) GDC、LSGM和Al2O3表面的微分電

3. 複合電解質的對稱Li/Li電池

通過組裝Li/CPE-5GDC/Li對稱電池,研究了複合電解質與Li金屬負極的相容性。圖4a顯示了對稱電池在35℃時循環800 h前後的電化學阻抗譜,循環後,Li/CPE-5GDC的界面電阻從163 Ω cm2略微增至185 Ω cm2。在0.05到0.2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對稱電池能穩定循環800 h,表明Li/CPE-5GDC具有良好的界面穩定性和抑制鋰枝晶生長的能力。

圖4 具有CPE-5GDC複合電解質的對稱Li/L

4. 具有複合電解質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組裝了具有不同正極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包括LiFePO4(LFP),LiNi0.8Mn0.1Co0.1O2(NMC)和聚苯胺(PANI)有機正極,以評估該複合電解質的電化學性能和穩定性。如圖5a所示,全固態Li/NMC電池在35℃時的總電阻為460 Ω,電流密度為50、100和150 μA cm2時的放電比容量分別156、135和108mAh g1(圖5b)。在100 μA cm2的電流密度下,循環100圈後,仍能保持100mAh g1的容量,庫侖效率保持在99%以上。複合電解質小的Li+遷移數代表與PEO相互作用較弱的TFSI比Li+更具有移動性,在電池循環過程中通常會引起濃差極化。選擇可插入TFSI的PANI有機正極以消除濃差極化,如圖5d所示,Li/CPE-5GDC/PANI電池在35℃時的總電阻為280Ω。圖5e顯示了由於TFSI的可逆嵌入/脫出而產生的傾斜充/放電電壓曲線。如圖5f所示,該電池顯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50、100和200 μA cm2的放電容量分別為110、105和80mAh g1,具有160圈的穩定循環,庫侖效率高達99.5%。

圖5 全固態Li/NMC和Li/PANI電池在35℃下

【總結】

複合聚合物電解質中GDC/LSGM的表面氧空位與TFSI陰離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改變了Li+在兩個局部環境中的分布。A2位置可移動鋰離子的增加顯著提高了複合電解質的鋰離子電導率,使得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實現良好的循環。此外,通過Li/PANI電池還證明了複合電解質的低Li+遷移數對於具有允許從複合電解質中插入鋰鹽陰離子正極的全固態電池是有利的。這項工作為設計具有更高電化學性能的氧化物/聚合物複合電解質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

Nan Wu, PoHsiu Chien, Yumin Qian, Yutao Li, Henghui Xu, Nicholas S. Grundish, Biyi Xu, HaiboJin, YanYan Hu, Guihua Yu, John B. Goodenough, Enhanced Surface Interactions Enable Fast Li+Conduction in Oxide/Polymer Composite Electrolyt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DOI:10.1002/anie.201914478

分享來源科研動態(微信ID:likesci)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Goodenough教授、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Akira Yoshino教授,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Goodenough教授、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Akira Yoshino教授,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
  • 鋰電之父Goodenough團隊再發力!助力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本文採用Mg摻雜NASICON型固態電解質LiZr2(PO4)3得到Li1.2Mg0.1Zr1.9(PO4)3,Li+電導率得到巨大提升,同時研究了電池界面特性。發展安全的全固態電池是取代有毒易燃的液態Li+電池的關鍵技術,且固態電解質是Li–S和Li–air電池的核心部件。鋰離子固態電解質應具有較寬的電化學窗口,較高的鋰離子電導率,可以在電解質/電極界面上快速轉移,且總厚度應小於20μm。
  • 固態電解質電池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新的思路是,將易燃的液態電解液,變成固態電解質,降低因為易燃而導致的安全風險,同時也能獲得更好的性能。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電池成為市場的必爭目標。有專家認為,利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電解質是從本質上提升鋰電池安全性的必由之路。
  • 設計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或鋰金屬電池的複合固態電解質
    >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近期發表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副研究員,東南大學章煒副教授,復旦大學餘學斌教授等人撰寫的綜述文章,總結了複合固態電解質的材料類型、結構設計理念、界面表徵及其在全固態鋰電方面的應用。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KIST研發高性能固態電解質 電導率與液態電解質媲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據外媒報導,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IST)能源材料中心的Hyoungchul Kim博士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一款基於硫化物的超離子導體,可作為一種高性能固態電解質
  • 固態電解質0-25℃循環,離子電導率提升100倍
    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均勻靈感的PEO基快離子導電固體電解質的設計方案。調節丁二腈(SN)和PEO摩爾比的PEO基均相固體電解質同時抑制了PEO的結晶,降低了EO與Li+之間的親和力。通過調整SN與PEO的摩爾比(SN:EO≈1:4),在均勻的固態聚合物電解質中形成了提供快速Li+傳輸的通道,使離子電導率提高了100倍,並使其能夠在低溫(0-25°C)下應用,同時實現了均勻的鋰沉積。
  • 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AEM:研製出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優異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固態鋰電池研發願景和策略
    固態鋰電池研發願景和策略李 泓1,2,許曉雄3(1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2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北京100190;3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浙江寧波 315201)摘 要:很多新興技術領域對可充放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斷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已經遠遠超過目前電池實際達到的水平。
  • 全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現狀如何?
    同時,參考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目前氧化物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仍處於10-4S/cm左右的較低水平,暫時達不到商業化(>10-2S/cm)要求,因此我們預計仍需要加入電解液來解決離子電導率。傳統半固態鋰電池,主要是指採用凝膠電解質製備的鋰電池。
  • 最新研究表明,現在可以實現最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態電池
    圖片來源:Sangryun Kim和Shin-ichi Orimo 東北大學和高能促進劑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該導體可能導致迄今為止的全固態電池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研究人員說,這種新材料通過設計氫簇(複雜陰離子)的結構而獲得,對鋰金屬具有很高的穩定性,這將使其成為全固態電池的最終負極材料。
  • Na3PS4:Ca離子摻雜提升離子電導率-全固態鈉電池
    通訊作者:Yoon Seok Jung通訊單位:漢陽大學-韓國首爾研究背景高離子電導率的鈉固態電解質是全固態鈉電池的核心,相似離子半徑的異價元素摻雜能夠顯著提升固態電解質的室溫離子電導率,高的離子電導率有利於電池的倍率性能。
  • 電力設備行業:從三個問題,深度解析固態鋰電池當前產業化進度
    同時,參考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目前氧化物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仍處於10-4S/cm 左右的較低水平,暫時達不到商業化(>10-2S/cm)要求,因此我們預計仍需要加入電解液來解決離子電導率。傳統半固態鋰電池,主要是指採用凝膠電解質製備的鋰電池。
  • SKI聯手Goodenough開發鋰金屬電池
    外媒報導稱,SKI日前宣布公司將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稱為「鋰離子電池之父」的JohnB.Goodenough教授合作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據悉,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Goodenough和HadiKhani教授致力於為鋰金屬電池開發獨特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目標是以極具競爭力的成本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
  • 高離子電導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空氣穩定性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電池兼具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 作為下一代儲能器件備受關注. 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具有鋰離子電導率高、晶界電阻低、機械延展性好等優點, 作為最具商業化潛力的固態電解質, 引起了產業界和科研單位的廣泛興趣.
  • 固態鈉金屬電池新突破:大連化物所研製出新型電解質
    IT之家12月7日消息 中科院 11 月 30 日發布消息,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 「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可以用於高倍率、長壽命的納金屬固態電池。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光聚合策略製備出一種新型的高離子電導率聚合物,即乙氧基化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TPTA)基準固態電解質,並以此構建出高能量密度、高倍率、長循環固態鈉金屬電池。這種材料能夠有效抑制鈉枝晶的生長(枝晶會導致電池容量下降,甚至短路)。
  • 又薄又柔的固態電解質,讓全固態鋰電池飛起來!
    解決電池安全性能的重要任務,就這樣落到了全固態鋰電池的肩上。為了獲得與基於液體電解質的鋰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固體電解質需要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力學強度好、不可燃、化學穩定性等特性。然而,用於液體電解質的商業聚合物電解質隔板厚度僅有10 μm左右,如果採用如此薄的固體電解質勢必會極大地增加電池短路的風險。
  • 固態鋰電池產業化及其影響深度研究報告
    同時,參考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目前氧化物電 解質的離子電導率仍處於 10-4 S/cm 左右的較低水平,暫時達不到商業化(>10-2 S/cm)要求, 因此我們預計仍需要加入電解液來解決離子電導率。傳統半固態鋰電池,主要是指採用凝膠電解質製備的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