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年有近30萬人需要進行器官移植,而供體器官大概每年僅有1.6萬例左右。這無疑意味著,每年近29萬人會因為沒有等到器官而死去。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們不斷尋找這可以代替人類器官的方法。開始是猩猩狒狒等,但是卻被人們譴責為不道德,畢竟他們是人類的夥伴。
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的物種,最後在1990年代,把目光鎖定在了豬的身上。
第一,我們吃豬(中國一年吃掉7億頭豬),取走它們的器官在道德上似乎不那麼令人生厭;
第二,從科學上講,它們的器官大小大致合適,而且解剖結構相似;
第三,豬在大約六個月內成年,比靈長類動物快得多,這樣器官的數量也可以更多。
然而,選擇豬器官作為移植器官,還有兩個困難:一,豬所攜帶的病毒可能會傳染給人們;二,從基因上講,豬和人之間簡直太陌生了 。
那是不是就推翻了呢?科學家不斷的研究,想通過「基因編輯」來克服物種障礙。但是豬需要多少基因編輯才可以被人所使用的呢?
豬其實有三個關鍵的基因需要改造,
第一,消除豬產生的一種稱為半乳糖基轉移酶的糖基因,這可以有效的阻止接受者的免疫系統立即排斥其他物種的器官;
第二,增加一個CD46的蛋白基因,該蛋白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攻擊外來入侵者,而不會過度反應並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第三,引入了一種名為血栓調節蛋白的蛋白質基因,該基因可以防止血凝塊,否則血凝塊會破壞移植的器官。
解決了基因問題,還要考慮無菌繁殖。為了儘量減少細菌,每頭新豬都必須先將放在實驗盤中,然後科學家們通過編輯過的基因豬進行克隆,然後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養殖。
然後為了儘量減少細菌繁殖,每頭新豬都必須先將動物放在實驗盤中,然後剖腹產,並在出生時將其與母親分開。
這樣一代一代,直到無菌標準符合,之後可能不需要那麼多的防禦措施了。不過這樣的養豬成本是普通豬肉價格的10倍左右。
目前,豬器官還未應用到人的身上,但是科學家已經做過相關實驗,把豬心臟移植到了狒狒的身體中。
值得慶賀的是,基因改造過的豬心臟,在被同位移植到狒狒體內後,保持完整功能地跳動了195天。這預示著未來人類也能受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