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朵蘭溫室」裡查看蜂箱
孩子們在社區上科學實踐課
在世軒農業示範園區採摘鮮花
參觀社區科普館
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不僅是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創新創造、造福人民的基礎手段,更是實現社會文明、和諧穩定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誌。內蒙古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從2010年的3.04%到2016年的5.14%,再到2018年的7.63%,2020年末預計將達到10%。這一組鮮活的數據反映出了內蒙古公民科學素質的逐年提升。為展現我區公民科學素質的變化,11月9~13日,內蒙古科協組織開展了「展現公民科學素質推動新時代文明建設」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
家門口就有社區科普館
11月10日下午,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新園社區科普吧裡,社區居民曹金梅正在和老鄰居們參觀生命健康展區的展品。她一邊好奇地動手組裝人體器官,一邊感嘆著科技的神奇。她告訴記者,社區科普館就在家門口,裡面有許多科普器材,一有時間她就會領著孫子來看看,大人娃娃都能從裡面能學到許多科普知識。
11月11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鄂爾多斯市安達社區科普館,科技輔導員正在為北國之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上《導電》科學實踐課,小朋友們聚精會神聽著講解,了解導電的奧秘……
11月12日上午,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西郊社區科普館裡,功能強大的科普展品吸引了記者的眼球。該館將「安全+健康」為主題的體驗館打造成社區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增強居民對安全科普知識更深層次的認識。
據介紹,東勝區和烏拉特中旗社區科普場館的建設只是全區社區科普場館建設的縮影,通過社區科普館、科普活動室等設施建設,讓科普走到群眾的家門口。「社區是科普宣傳的主陣地,推進科普示範社區建設,能夠使科研成果最大化地惠及群眾。」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科協主席閆斌如是說。烏拉特中旗科協主席王維召也表示,構建社區科普陣地,向群眾普及健康知識、安全常識等,提升了群眾科學文化素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社區的科普工作主要圍繞老人和青少年兩大重點人群開展。青少年更喜歡社區科技館,因為體驗感比較強,在體驗中學到科普知識;對於老年人,可能更注重一些健康養生,所以社區會根據不同的節令節點,開展日常科普普及。
休閒中享受科普樂趣
「每到節假日,孩子們去哪兒玩成為家長們『頭疼』的大事,很多城市的孩子根本不認識農作物,出於這樣的初衷,我想到了申請科普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開展各類有趣的公益科普活動,讓大家在娛樂休閒中享受科普樂趣。」11月11日,內蒙古世軒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榮對記者說道。
在位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林原村的世軒農業示範園區內,有綠色無公害特色蔬菜、水果、藥材種植基地,集農業科普教育和休閒生態為一體。在初冬時節,基地裡瓜果飄香,鮮花盛開。
王世榮告訴記者,園區作為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向青少年普及科普知識義不容辭。園區內,以青少年體驗和實踐為主,將科普教育、科技體驗與傳統農業、傳統文化相融互動,截至目前共接待鄂爾多斯市區小學生科技自然綜合實踐活動約13000人次。基地以激發青少年創造力、提高動手能力、感受傳統文化、邊玩邊學理解科學原理、在玩的過程中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活動場所,使他們更好地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冬季是大棚體驗式採摘,夏季則是露天種植和收穫,通過親子互動,讓孩子們學到農業科普知識。比如,組織青少年免費採摘雪菊,在採摘過程中,會有農業技術人員現場講解雪菊的科普知識。今後將通過認養模式重點科普農耕文化,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學習到知識。
據內蒙古科協宣聯部部長楊生華介紹,近年來,全區科普教育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全區盟市、旗縣在嘎查村、農牧業科普示範基地、農技協、社區和學校已有傳播平臺和渠道基礎上,升級建設科普e站4944個;評選命名科普教育基地116個、科技教育示範學校122個、科普示範社區264個,為公眾參與科學技術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牧民吃上反季蔬菜水果
11月9日,陽光和煦,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烏蘭鎮嘉怡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朵蘭溫室」裡綠意盎然,黃瓜、西紅柿、草莓、火龍果等果蔬競相生長,蜜蜂正在田間飛舞,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基地負責人張潔熱情地邀請大家品嘗剛剛採摘的西紅柿,她說:「冬季能吃上本地種植的反季蔬菜、水果,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如今,依靠科學實現了,在我的基地裡從育苗、選種到全膜覆蓋、起壠、滴灌,以及生物農藥技術的應用等都離不開科技。」
「過去,鄂託克旗的蔬菜供應全靠從銀川等周邊城市引進,一到冬季,蔬菜不僅價格昂貴,新鮮度也差。」全國科普帶頭人、鄂託克旗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黃斌告訴記者,為解決本地「菜籃子」問題,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溫室種植蔬菜,那時就算在溫室裡生上火爐,也只能種植韭菜這單一品種,在春節前上市供應。即使如此,由於當地風大沙多,溫室經常會被破壞。再加上不掌握溫室蔬菜的種植技術,牧民冬季想吃上新鮮的本地蔬菜,基本就是一個夢想。直到2008年,鄂爾多斯市開始大力發展蔬菜等設施農業,作為農技推廣員的黃斌開始了溫室蔬菜種植的研究和推廣。2013年,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黃斌設計實施的「朵蘭溫室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技術,走在了溫室設計建設技術的前沿。這項技術也讓冬春風多沙大的鄂託克旗建起了現代化溫室。如今,在鄂託克旗共建有「朵蘭溫室」300多個。黃斌告訴記者:「在別人眼裡看到的可能只是新鮮的反季節蔬菜,其中的辛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慶幸的是,在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種植、養殖已不是『看天吃飯』傳統模式,科技的普及、觀念的轉變,已經助力農牧業走上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採訪中,幾位牧民前來買菜,牧民其其格高興地說,以前要想吃蔬菜,需要到旗政府所在地烏蘭鎮買,買多了又不好保存,也不新鮮。所以,多少年來,牧民的飲食一直以牛羊肉為主。如今,牧區建起溫室大棚,徹底改變了大家的生活,不僅能在家門口吃上反季新鮮蔬菜,更能體驗到果蔬採摘樂趣。
張潔說,她嘗到了科技種植的甜頭,去年僅草莓、火龍果的收入就非常可觀,黃瓜、西紅柿、豆角等大眾蔬菜的銷售也非常火爆,每個棚收入達到了3萬元。她的新目標是科學種植有機蔬菜、水果,為了學習更先進的種植技術,每年都會自費出去學習3~5次,她要把科技知識在實踐中傳播,讓更豐富的綠色有機蔬菜端上牧民們的餐桌。(文·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