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解讀!揭示脂多糖調節子的精細化結構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抗生素

2020-12-07 生物谷

2020年8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代謝途徑的產物通過誘發該途徑中一種關鍵酶類的活性的下降而減少其自身的產量時,就會發生反饋抑制,諸如此類抑制會控制脂多糖分子(LPS,lipopolysaccharide)的產生,而LPS是某些細菌外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推測,負責調解LPS生物合成的反饋信號通路要麼是LPS本身,要麼就是其前體1,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Clairfeuille等人就通過研究報告,膜蛋白PbgA或許就是科學家們長期尋找的大腸桿菌中的LPS信號轉換器,當前的研究工作通過提供與LPS結合的蛋白的高解析度結構擴展了科學家們對PbgA的理解。

大腸桿菌有兩種不同的膜結構,即內膜(磷脂雙分子層)和外膜(LPS排列的外表面),LPS能在大腸桿菌的內表面開始進行組裝,其組裝的速度受到了LpxC酶的控制,在LPS的產生完成之前,脂質會被翻轉到內膜的外表面進行進一步修飾,然後,完整的LPS會通過連接膜的蛋白橋運輸到外膜的外表面。研究人員分析了這種通路是如何被調節的,即內膜上的PbgA如何通過與LapB相互作用來調節LpxC的活性,一種蛋白能夠引導酶類FtsH去降解LpxC;因此,當LPS的水平較低時,PbgA就會抑制LapB和FtsH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穩定LpxC並促進LPS的生物合成。當LPS分子的水平超過外膜的閾值時,LPS的運輸就會停止,這樣LPS就會在內膜的外表面發生積聚,這或許就會引發潛在的致命性不規則膜結構的形成,通過感知LPS的積累,PbgA就會釋放對LapB–FtsH的抑制,這樣LpxC就會被降解從而減少LPS的生物合成並恢復脂質-LPS的平衡。

圖片來源:Russell E. Bishop. Nature 584, 348-349 (2020) doi:10.1038/d41586-020-02256-x

研究者表示,攜帶截斷形式PbgA的大腸桿菌仍然能夠存活,但卻會長期缺乏LPS,在這些突變體中,磷脂會遷移到外膜的外表面從而產生混合膜結構,這種混合膜結構中包含散布在LPS-磷脂膜區間的磷脂雙層斑塊,而磷脂雙層斑塊能允許抗生素和洗滌劑進入細胞。此前研究結果表明,當磷脂分子存在於外表面時,一種被稱為棕櫚酸酯的油脂官能團就會被納入到LPS中,如今研究者在PbgA突變體的外膜LPS中發現了棕櫚酸酯。此外,研究人員還使用X射線晶體衍射學技術以1.9A的解析度解析了PbgA的結構,他們發現,PbgA屬於一個包含EptA蛋白的酶類家族,EptA蛋白能對LPS的脂質A結構域添加磷脂衍生的分子修飾,脂質A由兩個磷酸化的糖分子組成,通過修飾這些磷酸基團,EptA就能為細胞提供與脂質A結合的抗生素的耐受性。

研究者表示,PbgA的外表面能與LPS分子緊密結合,隨後他們重新評估了PbgA的低解析度結構,結果證實了PbgA能與LPS的脂質A結構域結合,儘管磷脂部分佔據了結合LPS附近的一個位點,但PbgA已經失去了EptA用來催化LPS修飾的胺基酸側鏈,而PbgA是否能夠保留酶的活性還有待於進一步確定。PbgA是一種能被改造成為受體的蛋白質,其能在內膜的外表面感知LPS,該結構或許就支持了一種模型,即PbgA–LapB–FtsH–LpxC的調節迴路或許能作為一種控制機制,調節LPS的生物合成來滿足細胞之間相互連接的雙膜的物理需求,實際上,研究人員也證實了PbgA和LapB在膜中發生直接物理相互作用的發現。但是,LPS-PbgA結合如何釋放PbgA對LapB-FtsH相互作用的抑制作用或許仍然是個未知數。

研究者Clairfeuille及其同事通過研究發現,PbgA能通過一個連接域與脂質A基團進行結合,其所使用的的胺基酸序列在任何其它LPS結合蛋白中並未進行報導,這種LPS結合基團的突變或許就會抑制PbgA的功能,在最後一組實驗中,研究者證實了基於這種序列的合成肽類能夠結合LPS並抑制細菌的生長,而通過合理的設計,研究人員就能改善肽類的抗生素抗生素譜和效力。

多粘菌素能通過兩個磷酸化的糖分子(但PbgA只有一個結合位點)結合脂質A,多粘菌素抗生素粘菌素在臨床上常常被用作治療感染的最後手段,同時其還能增加外膜的通透性,從而使得細菌對更有效的抗生素變得敏感,研究者指出,PbgA衍生的肽類也能使細菌對其它抗生素變得敏感,其能與粘菌素協同作用,且不受EptA催化的LPS修飾的阻礙。PbgA是大腸桿菌中為數不多的沒有明確功能的必須蛋白質之一,PbgA也是LPS的信號轉到器,其能為開發新型抗生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希望。(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Clairfeuille, T., Buchholz, K.R., Li, Q. et al. Structure of the essential inner membrane lipopolysaccharide–PbgA complex. Nature 584, 479–483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597-x

【2】Russell E. Bishop. Structure of a lipopolysaccharide regulator reveals a road to new antibiotics, Nature 584, 348-349 (2020) doi: 10.1038/d41586-020-02256-x

相關焦點

  • 新型抗生素的開發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然而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十分困難,過去40年裡只有兩類新型抗生素上市;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依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在開發新型抗生素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多項有望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抗生素的重磅級研究,分享給各位!
  • Nature:推翻此前理論!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外膜的新型重要結構,相關研究結果對於理解細菌生長及抗生素的作用機制都很關鍵,同時其也推翻了此前關於細菌外膜結構的相關理論;研究者所獲得的圖像能幫助他們深入理解細菌細胞壁的組成,並未開發新型抗生素來抵禦抗生素耐藥性提供幫助。
  • Nature:推翻此前理論!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有...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外膜的新型重要結構,相關研究結果對於理解細菌生長及抗生素的作用機制都很關鍵,同時其也推翻了此前關於細菌外膜結構的相關理論;研究者所獲得的圖像能幫助他們深入理解細菌細胞壁的組成,並未開發新型抗生素來抵禦抗生素耐藥性提供幫助。
  • Nature:解析特殊代謝酶的3D結構 有望幫助開發新型癌症療法
    2019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代謝酶類或有望成為新型分子靶點幫助開發新型癌症療法。
  • Nature:鑑別出新型T細胞免疫療法靶點 有望幫助開發抵禦癌症和自身...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CRISPR screen in regulatory T cells reveals modulators of Foxp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對調節性T細胞進行CRISRP篩選或有望揭示Foxp3分子的調節子
  • Nature: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核酶 或有望幫助研究RNA甲基化、結構...
    2020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酶類能夠催化自身無法發生的生化反應,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蛋白質都能發揮酶類的作用,然而其它分子或許也能夠發揮酶類反應,比如核糖核酸分子(RNAs分子),這些分子被稱之為核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爾茨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核酶,其能在目標
  • Med Chem Commun: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人類淋病的新型抗生素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氧化碳釋放分子的治療效應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抗生素,該抗生素或有望用來治療性傳播感染的淋病,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Med.
  • 解讀!揭秘感染細胞中SARS-CoV-2的全長RNA基因組的精細化結構!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網站bioRxiv上題為「Structure of The Full SARS-Cov-2 RNA Genome in Infected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在病毒轉錄過程中國扮演關鍵調節作用的SARS-CoV-2的RNA精細化結構,同時還揭示了病毒內一些主要藥物靶點結構的顯著差異。
  • 超級細菌MRSA有了「剋星」 有望促進開發臨床適用的新型抗生素
    英國《自然》雜誌28日發表的一篇微生物學論文稱,美國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抗生素,可以在小鼠模型中殺死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077-0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乘用工具、儲能等重點行業的快速發展,迫使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性能指標。然而,猶如水桶效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短板在於正極,因此,正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 PNAS: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新型藥物療法
    2020年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市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的新藥,艱難梭菌會引發腹瀉、噁心、內出血和潛在死亡
  • Nature:揭示人類甲狀腺球蛋白的精細化結構 助力理解甲狀腺激素的...
    2020年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The structure of human thyroglobuli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甲狀腺球蛋白(TG,thyroglobulin)的結構。
  • Nature雙發:菌群原位成像重大突破+真菌多糖抗腸炎
    ,獲得單菌解析度水平的菌群空間分布圖;② 通過基於兩步探針雜交的二進位條碼方案+對10種螢光團的光譜組合進行機器學習解碼,HiPR-FISH最多可區分1023種細菌;③ 用該方法揭示了抗生素對小鼠腸道菌群空間網絡的破壞,以及人口腔菌斑菌群空間結構的縱向穩定性;④ 用HiPR-FISH結合超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了人不同口腔細菌內的核糖體分布模式。
  • 解讀!科學家們發現四種三陰性乳腺癌細胞亞型 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
    ,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這種癌症的新型療法。利用細胞基因組學技術,研究者發現,一種新型細胞類型會產生抑制機體免疫細胞的分子,從而就能幫助癌細胞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研究者Alex Swarbrick教授表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預後往往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究人員在治療方法的進展非常緩慢,研究人員對患者腫瘤樣本的單細胞進行分析並了解了腫瘤的構成,這就能夠深入識別細胞的亞型從而應用到疾病的研究中。
  • 科學家識別出新型潛在的生物標誌物,有望幫助開發抗癌新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方法能夠預測哪些患者會對阻斷Wnt信號產生的癌症療法產生反應,比如一種在新加坡開發的新型藥物ETC-159,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新型個體化的癌症療法。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腸癌模型 或有望揭示癌細胞如何對免疫療法藥物...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複雜的模型系統,其或能模擬最常見的腸癌,並能揭示腸癌是如何躲避免疫療法攻擊的;2020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虛擬展示會上所展示的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的初步研究結果對科學家們闡明腸癌如何對藥物cibisatamab產生耐藥性提供了新的見解,該藥物是由羅氏製藥公司開發的一種新型的免疫療法藥物
  • Nature子刊深度剖析!如何靶向作用髓系細胞開發廣譜型抗癌療法!
    文章中,研究人員論述了如何通過靶向作用免疫抑制性髓系細胞中的轉錄因子c-Rel來抑制腫瘤進展並促進T細胞檢查點阻滯所介導的抗腫瘤反應,這或許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潛在的免疫性療法。c-Rel是一種特殊的轉錄因子,其屬於結構和功能相關的NF-kB轉錄因子相關家族,這些轉錄因子在大多數細胞中能夠廣泛表達,當被細胞因子、病原體或損傷相關的分子模式受體激活後,這些轉錄因子就會介導機體快速的轉錄反應,與NF-kB其它家族成員不同的是,c-Rel主要會在淋巴細胞和髓系細胞中進行表達,儘管c-Rel的缺失此前並未揭示該因子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作用,但研究者發現,其在調節
  • Structure:科學家或有望開發抵禦超級耐藥細菌傳播的新一代抗生素
    ,2014年英國首相牽頭的一項研究就預測道,如果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沒有被有效遏制的話,在不到35年的時間裡將會有更多人死於抗生素耐藥性的菌株感染,而這要比癌症死亡更可怕,因此對於研究人員而言,開發新型抗生素來阻斷耐藥菌株的感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Nature:抑制大腸桿菌毒性的「秘密武器」已揭秘,新的抗生素還會遠嗎?
    從結構上來說,大腸桿菌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膜:內膜和外膜。內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外膜是不對稱的,單層磷脂形成內表面,脂多糖(LPS)襯在外表面上。LPS可以保護大腸桿菌免受哺乳動物宿主腸道中的抗生素傷害。磷脂與LPS的比例對於膜功能至關重要,LPS過多對內膜有害,過少又會損害外膜。
  • 「創澳分享」天然植物替代飼用促生長抗生素的研究與展望
    1、替抗策略與天然植物 飼用抗生素禁用後綜合應對策略既包括建立動物福利與環境友好的養殖體系,還包括無抗飼料配方和開發新型的抗生素替代品,而理想的替抗產品應具備這些特徵:自身無毒副作用且無體內殘留;不產生環境汙染和細菌耐藥性;在飼料和消化道中穩定;對正常菌群無害且殺滅致病菌;提高動物免疫力及生產性能;不顯著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