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家做的豆腐真香,比買的好吃多了,做法也超級簡單
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土裡生,水裡撈,石頭中間走一遭,變得白淨沒骨頭,人愛吃來營養高。」謎底大家都能猜到吧,就是豆腐!豆腐的製作,從製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再到凝固成形,就是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這是完全不同形態,不同營養的兩種轉變。而這些工作,我們自己在家就能完成,沒錯,豆腐的製作其實真的很簡單,但是自己做的豆腐,總覺得比買的豆腐還要香,也更好吃。
豆腐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豆製品,也有「植物肉」的美譽,也直接地說明了,豆腐的營養豐富。豆腐的製作歷史很悠久了,相傳是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在先民記憶中剛開始很難吃,經過不斷的改進,才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於點豆腐的材料不同。南豆腐用石膏點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高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滷水或酸漿點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少,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於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濃,質地更韌,也較容易烹飪。
今天跟大家分享內酯豆腐的做法,是含水量比南豆腐還稍高的一種豆腐,因而它的口感更加嫩滑。我們需要用到葡萄糖酸-δ-內酯,簡稱就是內酯,用它做凝固劑,讓豆漿凝固成豆腐腦。然後再壓製成型,最後的成品細嫩、有光澤,適合涼拌或者做湯。
【自製豆腐】
所需食材:黃豆150g,清水1300ml,內酯3g。
具體做法步驟:
1、先來泡豆。準備150g的幹黃豆,加入適量清水,放冰箱冷藏浸泡1晚上。
2、泡好的黃豆洗淨後,瀝乾水分。先在破壁機中加入1300ml的清水,再把溼黃豆倒進去,用「果蔬鍵」磨2次,打成生豆漿。
3、用細紗布過濾出來豆漿,再開始煮豆漿,剛開始可以用大火,等燒開之後,調成中小火,免得豆漿溢出來。期間要不斷攪拌豆漿,使得受熱均勻。因為豆漿有假沸的現象,燒開之後還要再煮5分鐘,保證豆漿都煮熟了。
4、煮好的豆漿晾三四分鐘,溫度降到80度左右是最好的。等待的時間,我們準備3g的內酯倒進容器中,加入適量清水把內酯融化好。把豆漿表面的豆皮挑出來,再把豆漿衝進融化的內酯水中,蓋上鍋蓋靜置20分鐘,豆漿就都凝固了。
5、豆腐模具中鋪細紗布,把已經凝固的豆腐雛形,舀進模具中,沒有專門的模具也沒關係,可以用瀝水籃、蒸屜等能漏水的容器。再壓上重物,壓出水分,幫助豆腐成形,壓制30分鐘至1個小時就可以了。
「在家就能做豆腐,不用石膏不用鹽滷,做法簡單,比買的還好吃」以上「湘湘的廚房」原創。如果您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分享!您的分享,點讚,轉發和留言都是對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