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6日訊(記者楊忠陽)儘管我國車市遭遇「開門黑」,產銷下滑均超兩位數,但新能源汽車卻喜迎「開門紅」。
請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1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1萬輛和9.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3%和138%。
這,是不是很亮眼喲!
不過,與如此亮麗的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近好多人還是忍不住對新能源汽車吐起了槽。
吐槽的理由是,「電動汽車續航裡程短,充電慢」,進而認為「很難顛覆傳統燃油車」。這也就罷了!更可氣的是網上有些「噴子」,還不忘對我國新能源汽車「換道超車」的戰略目標嘲諷一番,並冠之以「世紀大騙局」。
總之呢,就是千方百計抹黑和否定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
面對這樣的錯誤觀點,我們可不能被帶溝裡去了喲!其實呢,駁斥他們也不難,因為他們犯了我們常說的「二元論」。
不可否認,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我國電動汽車確實還有產品設計不夠完善,續航裡程不夠長,充電不夠方便,在產品更新較快的情況下保值率低,部分產品明顯為迎合補貼而存在等問題。
但這些問題並不改變當前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方向,也不阻礙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向好趨勢。畢竟技術的進步,產品的提升,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
得益於國家高度重視和財政政策大力支持,近年來在以純電為主的技術路線驅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績「棒棒的」:不僅產銷規模和產業鏈完整度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技術上也躍居全球第一梯隊,已被視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向標」。
說來也是相當的不好意思。在傳統燃油車發展上,我們追趕發達國家50多年了,雖然近年來進步也很大,但短時間很難實現超越。
如果發展新能源汽車,起碼現在就能「並跑」。如果再加上智能化,考慮到我國網際網路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豐富性,我們就有了更多獲勝「籌碼」。
更何況,電動車又是智能化的最佳載體。你知道嗎?與內燃機需要達到一定轉速,才能釋放最大扭矩不同,電動機在啟動時瞬間就可以達到最大扭矩,並且在運轉的平穩性、在可維護及未來模塊化方面,比內燃機明顯佔優。
國家之所以選擇電動車,某種形式上也是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提前卡位。因此,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換道超車」,也並非絕無可能。萬一實現了呢!
當然,「換道超車」並不是我們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唯一理由。
要知道,汽車行業對於石油有著深度依賴,汽油、柴油、機油和變速箱油全部源於石油。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表明,去年我國原油進口同比增長10.1%,達到4.62億噸;成品油進口同比增長13%,至3350萬噸,我國已經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9%。
由於我國汽車每年耗油量就要佔據進口石油的80%,隨著保有量的不斷上升,這將使石油供應出現一個非常大的缺口。
去年我國汽車保有量是2.4億輛,有預測說,未來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6億輛,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與燃油車不同,電動汽車的驅動源於電力,而電力的來源可以是石油,可以是煤炭,可以是水利,可以是核能,可以是太陽能,也可以是風能,這就極大降低和分散了我國對於石油的依賴,有利於國家能源安全。
現在社會上還存在一種誤解,以為發展新能源汽車「就是完全顛覆燃油車」「不再需要燃油車了」,這其實也是一種「二元論」,一種典型的「非白即黑」思維。
至少從目前的國情和技術階段來看,我們不應該把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發展絕對對立起來。如果我國將2.4億輛汽車全部換成電動汽車,且不問電網承不承受得了,單就生產動力電池上遊的鋰、鈷資源供應,就可能又要被「卡脖子」。
反之,如果全是燃油車,能源安全又是問題。
因此,當前我國能源汽車與燃油車各保持一定比例發展,「和諧共處」,才是最好的選擇。
也許你會問,現在全球不是已有一些國家明確提出了全面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了嗎?但請看清楚,迄今為止,只有英國(含蘇格蘭)和法國政府正式宣布了燃油車禁售計劃,其他國家或是部分政黨、或是部分州郡提出了相關議案,並未形成國家層面文件。
而且,這不等於所有國家都會「依葫蘆畫瓢」。
隨著技術進步和雙積分政策的倒逼,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會逐步增加,但這種替代「絕不是顛覆性的」。考慮到技術進步的漸進性和地域氣候的複雜性,我國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將「並駕齊驅」,國家在制定禁售燃油車時間表上更不會「一刀切」。
當然,即使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選擇上,也將是純電、插混和燃料電池等「多頭並進」。至於究竟誰能勝出,最終還將由市場決定。況且,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國也容得下車用能源「多元化」發展。
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