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揚中市。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能源高效轉化相關的表面科學和催化化學基礎研究,2017年6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荔枝新聞訊(記者/王雨琦 攝像/夏天)7月5日,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洽會於南京火熱開幕,全國頂尖院所、全球科技大咖雲集。
期間,記者採訪了江蘇揚中籍中科院院士包信和,這個長期奔波在異鄉的江蘇人,對家鄉科技發展有怎樣的情懷?
談過往:身在異鄉 鄉情不絕
包信和早年在復旦求學、德國深造,歸國後加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六月又趕赴合肥,出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雖然常年身在外地,但他一直沒有與江蘇斷了聯繫。
「我是江蘇揚中人,通過這次大會,充分感受到了江蘇在科技創新上的信心和決心!」面對鏡頭,他的第一句話鏗鏘有力。
「揚中一直在科技創新的路上走得很好」,他不無驕傲地介紹,他現在正和揚中一家光伏新能源企業合作,把光伏發電後產生的廢料,加工、轉化成化學催化劑,既能消減光伏發電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又能增進資源利用的效率。
包信和早年供職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時,化物所還曾在張家港建立產業研究院。藉此平臺,他和當地眾多科企都有過合作。離開化物所後,他回到母校復旦大學擔任副校長。在他的推動下,復旦的蘇州研究院逐步成為國內產學研轉化的示範標杆。
論當下:功成名就 反哺家鄉
今年6月,他剛剛履新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走馬上任僅有三周時間,他代表中科大接待的第一個地方企業團體,便來自蘇州。
「蘇州的軟體、計算機領域非常發達,現在他們希望在清潔能源、智能製造方面有所建樹」,包信和說,企業家們希望科大能加強和蘇州的合作,擴寬科大蘇州研究院的研究領域和影響。
此次參會,他與科大老師們帶來不少項目和企業對接,「我們已經看到了江蘇科技創新的信心和決心,科大也要加大與江蘇的合作力度,努力趕上江蘇的發展潮流!」
如今傲立全國化工科技潮頭,包信和不忘反哺之情,「我是江蘇人,也想通過這一身份,為家鄉盡些自己的綿薄之力」。
話未來:揚長避短 江蘇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談及江蘇的產學研進程,包信和直言,江蘇頂尖高校、人才雲集,科技創新成果領跑全國,獨獨能源儲備是塊短板,但在他看來,這塊短板並不需江蘇人太過憂心,揚長避短,便是智者之舉。
「現在的能源市場是流動的,並不是說你的省份有資源就一定能發展,沒資源就可能裹足不前。江蘇缺乏能源資源,但智慧資源非常富裕,高層次人才薈萃,現在省裡主攻智能製造、信息化、網絡化領域,發展方向很正確」。
此外,他還為江蘇產學研發展藍圖勾畫三項重點:
Tip 1:進一步鞏固基礎研究,夯實人才培養的根基。
Tip 2:站得高,看得遠。江蘇看到國家宏大的戰略需求,不拘泥於細節。
Tip 3:重視職業培訓。江蘇高端科研人才雲集,但企業想將學術成果轉化為產品,便需要更多的工廠實幹家,即擁有工匠精神、專業的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