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揚中發展促進會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舉行。會議間隙,施正榮、劉釗、倪志飛、戴慶華、祝瑞榮、朱向陽6位鄉賢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施正榮
上邁(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從產業政策、技術支持、人才吸引等方面發力
教科文分會的成立恰當其時,由發展促進會主導成立的教科文分會把教育、科技、文化的精英們集聚在一起為家鄉建言獻策,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舉措,教科文分會的成立,無疑會將助推揚中新一輪發展。
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新和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名光伏科技工作者,從研究光伏到光伏產業化,這個過程我全部經歷過,2001年回國創辦尚德電力,再到2014年創辦上海上邁新能源,至今已經走過30多年,這一輩子肯定離不開光伏。
離不開光伏,也離不開家鄉。兩年前我把上邁新能源項目帶回了家鄉,這個項目可以說是對傳統光伏技術一次革新,新態的光伏產品具有輕薄、柔性的特點,把她放在老家,是看中了揚中的產業基礎,也是一種家鄉遊子的情結。
我的家鄉在揚中,不管我走到哪裡,揚中都在我心裡裝著!能為家鄉做點事,一直是我的願望。揚中現在把綠色發展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如果能夠進一步從產業政策、技術支持、人才吸引等方面發力,匯聚各方面優勢,必將會帶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這樣一個長遠的社會效應。
劉釗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崇文重教,將理論與揚中實際結合
揚中發展促進會成立了教科文分會,我相信這也一定會對揚中的綜合發展或全面發展起到助推作用。教科文即教育、科學(科技)與文化的簡稱,三者相輔相成。同時這三者的成果既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也是社會進步和高度發展的表現。
揚中是一個小島,自然資源貧乏,經濟發展主要是靠第二產業和逐漸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現代社會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而這些都需要依賴優秀的人力資源,所以教科文對於揚中的全面發展尤其重要。
根據教育的這些概念與理念,並結合揚中的實際情況,對如何更好地做好家鄉教育工作有以下幾條不成熟的建議:政府主動引導,形成全社會的「崇文重教」「尊重科學」的氛圍;為不同人群提供學習與教育的形式、環境和機會;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師資力量;大力宣傳全民教育、終身教育體系,並多種形式開展終身教育活動;積極利用各類教育資源。
倪志飛
軍委裝備發展部試驗鑑定局原副局長
加強科學管理、建立科學生產體系
昨天,我們的國家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慶祝大會,閱兵式上面的先進的武器裝備,讓我作為在部隊長期從事武器裝備管理工作的一員看後都感到特別震撼。今天我回到家鄉,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特別自豪,感謝揚中歷屆的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努力與貢獻。
揚中號稱「中國工程電氣島」,在裝備製造上有我們的優勢。我得知我們揚中也有一部分優秀的企業已經參與到其中,譬如大全集團與馬偉明院士團隊的合作。但我們地方政府要冷靜思考、做好引導,不能一哄而上,在參與過程中要獨創絕活,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科學管理、建立科學生產體系,這樣我們揚中的產品才有更多的競爭力。
今天我們教科文分會成立了,我們這些在外的揚中遊子將進一步發揮「橋梁」作用,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戴慶華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加強校政、校企、校校合作
剛才在會場聽了各位大咖們的發言,讓我感受到這11年來,揚中發展促進會在「服務揚中、服務揚中人」方面傾注了大片心血,大家純真的家鄉情懷,讓我深受感動,萬分欽佩。作為一名在外的揚中人,我第一次在家鄉參加如此大型的活動,大家在一起,說著家鄉話,談著家鄉事,都非常激動。
我是三橋村人,雖然一早便離開了家鄉,但三十幾年來,我與揚中的聯繫卻從未間斷。我的父母一直居住在揚中,幾乎每假期,我都會和帶著孩子們一起回來看看。我認為,此次揚中發展促進會教科文分會的成立,是對在外遊子們的一種鞭策、一種激勵。
發促會應該是作為一個開端,而不是結尾,揚中要向人才借智借力,通過發促會這個載體,進一步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努力。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要加強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為揚中提供質量更好、選擇面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我也希望更多年輕鄉賢能夠參與進來,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祝瑞榮
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依託南鋼為家鄉發展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這兩年我回揚中的次數很多,每次回來都感受到新的變化,樓變高了、路變寬了、水變清了、環境越來越好了!
我是八橋人,自1986年離開揚中後,家鄉便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眷戀。由於工作原因,我無法常回揚中,但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回來,感受家鄉的變化。作為揚中發展促進會財經分會副會長,我衷心地認為,正是有了發展促進會這個平臺,把越來越多在外發展的揚中人都聚集到了一起,給我們提供機會,為揚中的發展添磚加瓦。
今天,我們既要為家鄉取得的成績點讚,也要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我在南鋼工作已有近30年時間,我深知揚中港口岸線資源豐富,港口物流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產自揚中的變壓器、電器櫃、密封件等產品也廣泛運用在南鋼的各條生產線上。
我期待今後能夠將南鋼的優勢與揚中的優勢更好、更深入地結合,依託南鋼的先進生產工藝、高端新材料、完善的技術支撐,各方共同探討,合理布局產業,為促進揚中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朱向陽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
以智能製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幾年,我感受到揚中對鄉賢越來越重視了,我定不負家鄉人民的期望,儘可能為家鄉多做點事。離開家鄉近40年,我通過網絡、手機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鄉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精氣神」。
揚中發展促進會教科文分會的成立為鄉賢們搭建了一個極好的平臺,不僅極大地增加了老鄉間的聯繫,也是家鄉人為家鄉提供意見,家鄉為家鄉人提供支持的平臺。
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作為一名教育界的人士,我沒有太多的資金和項目資源,唯一能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人脈優勢,將好的發展理念帶回家鄉。我希望揚中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擁抱智能製造,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