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創新,施正榮等6位大咖獻給家鄉的三個關鍵詞

2021-01-20 揚中新聞發布

昨天上午,揚中發展促進會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舉行。會議間隙,施正榮、劉釗、倪志飛、戴慶華、祝瑞榮、朱向陽6位鄉賢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施正榮

上邁(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從產業政策、技術支持、人才吸引等方面發力

教科文分會的成立恰當其時,由發展促進會主導成立的教科文分會把教育、科技、文化的精英們集聚在一起為家鄉建言獻策,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舉措,教科文分會的成立,無疑會將助推揚中新一輪發展。

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新和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名光伏科技工作者,從研究光伏到光伏產業化,這個過程我全部經歷過,2001年回國創辦尚德電力,再到2014年創辦上海上邁新能源,至今已經走過30多年,這一輩子肯定離不開光伏。

離不開光伏,也離不開家鄉。兩年前我把上邁新能源項目帶回了家鄉,這個項目可以說是對傳統光伏技術一次革新,新態的光伏產品具有輕薄、柔性的特點,把她放在老家,是看中了揚中的產業基礎,也是一種家鄉遊子的情結。

我的家鄉在揚中,不管我走到哪裡,揚中都在我心裡裝著!能為家鄉做點事,一直是我的願望。揚中現在把綠色發展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如果能夠進一步從產業政策、技術支持、人才吸引等方面發力,匯聚各方面優勢,必將會帶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這樣一個長遠的社會效應。

劉釗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崇文重教,將理論與揚中實際結合

揚中發展促進會成立了教科文分會,我相信這也一定會對揚中的綜合發展或全面發展起到助推作用。教科文即教育、科學(科技)與文化的簡稱,三者相輔相成。同時這三者的成果既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也是社會進步和高度發展的表現。

揚中是一個小島,自然資源貧乏,經濟發展主要是靠第二產業和逐漸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現代社會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而這些都需要依賴優秀的人力資源,所以教科文對於揚中的全面發展尤其重要。

根據教育的這些概念與理念,並結合揚中的實際情況,對如何更好地做好家鄉教育工作有以下幾條不成熟的建議:政府主動引導,形成全社會的「崇文重教」「尊重科學」的氛圍;為不同人群提供學習與教育的形式、環境和機會;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師資力量;大力宣傳全民教育、終身教育體系,並多種形式開展終身教育活動;積極利用各類教育資源。

倪志飛

軍委裝備發展部試驗鑑定局原副局長

加強科學管理、建立科學生產體系

昨天,我們的國家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慶祝大會,閱兵式上面的先進的武器裝備,讓我作為在部隊長期從事武器裝備管理工作的一員看後都感到特別震撼。今天我回到家鄉,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特別自豪,感謝揚中歷屆的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努力與貢獻。

揚中號稱「中國工程電氣島」,在裝備製造上有我們的優勢。我得知我們揚中也有一部分優秀的企業已經參與到其中,譬如大全集團與馬偉明院士團隊的合作。但我們地方政府要冷靜思考、做好引導,不能一哄而上,在參與過程中要獨創絕活,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科學管理、建立科學生產體系,這樣我們揚中的產品才有更多的競爭力。

今天我們教科文分會成立了,我們這些在外的揚中遊子將進一步發揮「橋梁」作用,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戴慶華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加強校政、校企、校校合作

剛才在會場聽了各位大咖們的發言,讓我感受到這11年來,揚中發展促進會在「服務揚中、服務揚中人」方面傾注了大片心血,大家純真的家鄉情懷,讓我深受感動,萬分欽佩。作為一名在外的揚中人,我第一次在家鄉參加如此大型的活動,大家在一起,說著家鄉話,談著家鄉事,都非常激動。

我是三橋村人,雖然一早便離開了家鄉,但三十幾年來,我與揚中的聯繫卻從未間斷。我的父母一直居住在揚中,幾乎每假期,我都會和帶著孩子們一起回來看看。我認為,此次揚中發展促進會教科文分會的成立,是對在外遊子們的一種鞭策、一種激勵。

發促會應該是作為一個開端,而不是結尾,揚中要向人才借智借力,通過發促會這個載體,進一步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努力。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要加強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為揚中提供質量更好、選擇面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我也希望更多年輕鄉賢能夠參與進來,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祝瑞榮

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依託南鋼為家鄉發展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這兩年我回揚中的次數很多,每次回來都感受到新的變化,樓變高了、路變寬了、水變清了、環境越來越好了!

我是八橋人,自1986年離開揚中後,家鄉便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眷戀。由於工作原因,我無法常回揚中,但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回來,感受家鄉的變化。作為揚中發展促進會財經分會副會長,我衷心地認為,正是有了發展促進會這個平臺,把越來越多在外發展的揚中人都聚集到了一起,給我們提供機會,為揚中的發展添磚加瓦。

今天,我們既要為家鄉取得的成績點讚,也要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我在南鋼工作已有近30年時間,我深知揚中港口岸線資源豐富,港口物流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產自揚中的變壓器、電器櫃、密封件等產品也廣泛運用在南鋼的各條生產線上。

我期待今後能夠將南鋼的優勢與揚中的優勢更好、更深入地結合,依託南鋼的先進生產工藝、高端新材料、完善的技術支撐,各方共同探討,合理布局產業,為促進揚中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朱向陽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

以智能製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幾年,我感受到揚中對鄉賢越來越重視了,我定不負家鄉人民的期望,儘可能為家鄉多做點事。離開家鄉近40年,我通過網絡、手機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鄉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精氣神」。

揚中發展促進會教科文分會的成立為鄉賢們搭建了一個極好的平臺,不僅極大地增加了老鄉間的聯繫,也是家鄉人為家鄉提供意見,家鄉為家鄉人提供支持的平臺。

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作為一名教育界的人士,我沒有太多的資金和項目資源,唯一能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人脈優勢,將好的發展理念帶回家鄉。我希望揚中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擁抱智能製造,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南方科技大學三位大咖校長:曾是中科大、北大、清華校長!
    但是,深圳市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後,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他三個一線城市都有多個「985工程」、「211工程」大學,然而,深圳市沒有一所「985工程」、「211工程」大學,甚至沒有一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院校。南方科技大學是深圳創辦的一所起點很高的特色高校,以探究中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模式為己任。
  • 2021科技創新丨年初展望,28位專家的28個關鍵詞
    在2021年的第一天,三思派邀請28位專家學者,以關鍵詞加評述的方式,展望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在新的一年裡如何乘風破浪。  大變局與大變革  孫海鷹  西安交通大學管院改革試點探索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在大變之中。大變局中必然有大變革,必然促使所有中華科技人員,走「四個面向」之路,發展一流科學技術。
  • 院士大咖走紅毯,2020年廣州科技活動周啟幕
    今年科技活動周以「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為主題,開幕式則以「科創羊城 20有你」為主線,褒揚「科普愛心大使」 院士大咖、科技工作者,回顧廣州科普事業20年成就,創新直播帶貨助力科技脫貧攻堅,匯聚VR遊火星、家電「讀人心」等廣州科技成果,展望科技創新帶來的美好生活未來。
  • 「創新產業聚落 · No.3」深圳——城市創新空間的四個關鍵詞
    2018年深圳發布的《進一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方案》中,在全市布局了37個戰略性新型產業重點發展片區,在布局上已呈現出全域多節點的布局模式。從目前實際的創新產業聚落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已經形成了寶安中心-大鏟灣-西鄉,西麗,龍華-民治-坂田三個一平方公裡以上創新產業聚落分布集中的主要區域。
  • 國內外科技大咖雲集溫州迎盛會,各界人士殷切寄語
    和小布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大咖閃亮「登場」吧~國內外科學大咖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格·塞門扎(美國)將線上出席本次峰會,還有一大批中外科學大咖將雲集開幕式現場。
  • 「科學探索獎」是什麼,三個關鍵詞解讀
    「科學探索獎」是什麼,三個關鍵詞解讀 2019年11月07日 08: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芮鈺雅 字號 關鍵詞:獲獎者;科學探索;科學探索獎;青年科學家;科學家
  • 全球7位頂級科學家「對話」環節寄語南京:「引智」靠環境 關鍵在人才
    如果全球頂級科學家一人一句寄語南京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城市,他們會說些什麼?26日上午,在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的「對話」環節,七位全球頂級大咖闡述了精彩觀點。  科學無國界,國家之間必須交流協作  「合作是不是必須做的事情?不合作可能嗎?」
  • 【大院大所·大咖live】揚中籍院士包信和:鄉情綿長 不忘反哺
    荔枝新聞訊(記者/王雨琦 攝像/夏天)7月5日,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洽會於南京火熱開幕,全國頂尖院所、全球科技大咖雲集。   期間,記者採訪了江蘇揚中籍中科院院士包信和,這個長期奔波在異鄉的江蘇人,對家鄉科技發展有怎樣的情懷?
  • 打開我軍科技創新這五年,你得用這4個關鍵詞
    科技興軍,這個高頻字眼,映射到國防科技發展的諸多領域。點擊滑鼠,自主創新、軍民融合、搶佔制高點、戰鬥力貢獻率成為熱詞。某種意義上,這4個關鍵詞也是打開我軍科技創新這5年的重要「鑰匙」。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喜迎黨的十九大」特刊——打開科技創新四個關鍵詞■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
  • 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共建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
    深圳2020年11月10日 /美通社/ -- 2020年11月8日,東莞松山湖機器人基地迎來了多位教育界大咖,他們在一起眾論未來教育。「未來教育的起跑線-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邀請了從創業到大學、中學、小學再到幼兒階段進行大膽探索的十位資深教育者,分享他們的有益實踐和經驗體會,直面家長的焦慮與痛點,暢談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
  • 深論|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深論 |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2021-01-07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立毅在科技創新人才座談會上強調 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 以...
    徐立毅在科技創新人才座談會上強調 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促進高質量發展 2020-11-30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啟動 匯聚全球大咖共探智能教育未來
    MEET源自英文Modern Education Empowered by Technology的縮寫,寓意峰會將秉承「以科技助力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教育+科技」如何締造未來教育。首屆MEET教育峰會以「光合·新生」為主題,共設置了1個主論壇和6個主題分論壇。同時,現場還設有大型智能教育互動展區,對外展示當下教育科技領域的最熱創新成果。
  • 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一批「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表彰大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等15位研究員接受表彰。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吳靖平、副部長陳皓、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巖、副書記章衛民、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長李猛力等受邀出席表彰大會並頒獎。大會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分黨組成員瞿榮輝主持。  上海分院設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表率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科技創新事業中。
  • 深圳論壇|國內外頂級專家「論見」科技與人才的創新之道
    、有才天下創始人戴科彬、雲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等海內外演講嘉賓,通過「科技創新與管理」與「人才成長與發展」兩個方面的探討,聚焦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生物醫藥等科技前沿領域,共同尋求在新形勢下,科技與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之道。
  • 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 人才齊聚共話創新發展
    人才齊聚 共話創新發展   深圳迎第四個「人才日」,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同日啟幕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氣,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我們暢想未來的深圳,很可能會成為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  11月1日,深圳迎來第四個「人才日」。當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本屆論壇以「開放、包容、先行——打造國際人才高地」為主題,向全球傳遞深圳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開放包容胸懷接納全球英才的決心。
  • 上海電力大學施正榮教授: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於能源結構轉型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施正榮教授以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和氫能四大產業為例,介紹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現狀。光伏產業據施正榮教授介紹,在光伏領域,中國無論是在產能、轉換效率,還是生產成本方面都遠遠趕超歐美和日本。在全球十大光伏製造企業中,中國佔據前9位。
  • 四百餘位光學專家齊聚長春 「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
    &nbsp&nbsp&nbsp&nbsp本次論壇由中國工程院主辦,長春理工大學、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國光學學會、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承辦,許祖彥、夏鹹柱、金寧一、王家騏、王立軍、馮守華、任露泉、林君、姜會林、曹喜濱、江風益、陳學思、施正榮等13位院士出席。
  • 科技創新中的四川故事
    北鬥三號的第30顆,也是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從這裡,科技大省邁向科技強省的藍圖徐徐展開。2019年,四川創新能力排名從「十二五」末全國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870億元,較2015年增長超過70%。
  • 成都高新區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加快培育科技創新型人才
    2020年1月-9月,成都高新區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4.6%,加速向四千億級邁進;1月-8月,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收784.3億元、增長12.1%,其中,軟體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收增速達30.8%。  產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越來越大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