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醫學裡有「以毒攻毒」的療法,現代醫學案例中也經常出現類似情形。
近期,發表在《英國血液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上的一個特殊案例:一位惡性淋巴瘤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腫瘤幾乎消失了。
在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名61歲的嚴重腎病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療時發現患有晚期霍奇金淋巴瘤,PET/CT檢測顯示他的身體各處都有活躍的癌細胞(上圖左邊的圖像中的黑色區域)。
確診不久他又因為呼吸困難再次住院,這次他被診斷出患上了新冠肺炎。在醫院住院11天後,他的症狀得到緩解,出院在家中休養。這期間他沒有用過任何免疫化療和皮質類固醇治療。
四個月之後,PET/CT複查發現他體內的腫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見上圖右邊的圖像),與腫瘤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水平也下降了90%以上。
目前研究人員還不能確認腫瘤消失的原因。
有一種假說認為,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觸發了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通過激發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的理念已經在試驗中得到證實。例如,2012年發布的一項病例分析顯示一名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得了肺炎和結腸炎後,腫瘤也自發消失了。
使用「病毒」對抗腫瘤的療法早有先例。
幾年前,西班牙一個研究小組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得到一種新型溶瘤病毒,該病毒體外可特異性殺傷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並在小鼠體內可阻斷腫瘤擴散。
溶瘤病毒,就是能特異性感染腫瘤細胞並誘導死亡(實現「溶」)的一類病毒,被寄予了治療癌症的厚望。
近年來,科學界對溶瘤病毒治癌的認識更加深刻:病毒進去腫瘤細胞內部,並沒有直接殺死腫瘤細胞,但是會讓腫瘤細胞表達一些病毒本身的蛋白,從而使腫瘤細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統攻擊。
自然萬物相生相剋,病毒與人類的關係也處在利害之間。或許不同疾病之間存在克制規律,若能揭開其中奧秘必將為醫學發展開闢嶄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