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特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災難牽動著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心。中國政府向各國災民提供了各種援助,民間募捐活動也如火如荼。連日來,筆者從電視上看到許多城市在公園、商場、銀行門前設置捐款箱,向災區獻愛心的人群絡繹不絕。
中國人民心系印度洋沿岸災區,力所能及地幫助各國災民減輕苦難,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
「世界公民」的良知、愛心和責任意識。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各國公民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感越來越近,地球愈來愈成為人類休戚與共,和睦相處的「大村莊」。當無情吞噬生命和財產的自然災害發生時,作為「地球村」公民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受災國人民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誰也不能置之度外。
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地球村」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相濡以沫,有難共擔,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國的災難有可能變成多國的災難,甚至世界的災難,只有團結互助,方能有效地遏制災難的蔓延。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無疑成為產生「世界公民」意識的土壤。但其內在的動力和底蘊則源自於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質,即從心靈深處所萌發的對人類的災難、對受害者的愛心、同情心、惻隱和憐憫之心。
面對這場震驚世界的海嘯災禍,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世界公民」的良知、愛心和責任意識,令人欣喜。公民意識的增強是道德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筆者以為,當一個好的「世界公民」首先要當好中國公民。毋庸諱言,目前我們社會公共道德和公民意識方面尚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譬如麻木的看客心理,對災害、弱者缺乏應有的同情和救助等等。但願在中國、在全球正在掀起的救助印度洋海嘯災難的熱潮,成為提升公民責任意識的一次良好契機。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熱電廠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