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的責任意識

2021-02-08 光明網

印度洋特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災難牽動著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心。中國政府向各國災民提供了各種援助,民間募捐活動也如火如荼。連日來,筆者從電視上看到許多城市在公園、商場、銀行門前設置捐款箱,向災區獻愛心的人群絡繹不絕。

中國人民心系印度洋沿岸災區,力所能及地幫助各國災民減輕苦難,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

「世界公民」的良知、愛心和責任意識。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各國公民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感越來越近,地球愈來愈成為人類休戚與共,和睦相處的「大村莊」。當無情吞噬生命和財產的自然災害發生時,作為「地球村」公民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受災國人民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誰也不能置之度外。

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地球村」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相濡以沫,有難共擔,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國的災難有可能變成多國的災難,甚至世界的災難,只有團結互助,方能有效地遏制災難的蔓延。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無疑成為產生「世界公民」意識的土壤。但其內在的動力和底蘊則源自於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質,即從心靈深處所萌發的對人類的災難、對受害者的愛心、同情心、惻隱和憐憫之心。

面對這場震驚世界的海嘯災禍,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世界公民」的良知、愛心和責任意識,令人欣喜。公民意識的增強是道德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筆者以為,當一個好的「世界公民」首先要當好中國公民。毋庸諱言,目前我們社會公共道德和公民意識方面尚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譬如麻木的看客心理,對災害、弱者缺乏應有的同情和救助等等。但願在中國、在全球正在掀起的救助印度洋海嘯災難的熱潮,成為提升公民責任意識的一次良好契機。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熱電廠幹部)

相關焦點

  • 何亮亮:香港公民社會發達 民眾缺國民意識
    核心內容:何亮亮:其實這個事情就我們說國民和公民的概念,在香港的理解跟在內地恐怕有所不同,在內地就可以把國民等同於公民,可是在香港人們顯然國民跟公民是兩個概念,而且我的理解是這樣,香港有比較發達的公民社會,但是很多香港人沒有國民的意識。
  • 孔永樂:公民社會「泛政治化」的惡果
    面對此情況,有國家強調「民間社會」而不是「公民社會」的概念。公民社會強調個人權利,政治社會只講求利益得失,相對而言民間社會則較重視社會責任。無論香港究竟是否是「公民社會」「政治社會」或「民間社會」,社會日益多元化及資訊開放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思考如何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並強調法律責任。  第二,香港社會中的公民意識似乎只強調政治層面。
  • 中國駐埃及大使館發布通告 提醒在埃中國公民增強健康安全意識
    中國駐埃及大使館發布通告 提醒在埃中國公民增強健康安全意識 原標題: 中國駐埃及大使館15日在官網發布通告,提醒在埃中國公民增強健康安全意識。全文如下:2月14日晚,埃及衛生和人口部與世衛組織發表新聞公報,宣布在埃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埃方衛生部門已安排隔離治療,患者目前情況穩定。據報導,埃方衛生部門已對感染者密切接觸人群進行檢查和隔離。中方秉承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同包括埃及在內的國際社會開展疫情防控,願繼續與埃方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公共衛生安全。
  • 邵建:國民與公民有什麼不同
    邵建高校教師  奧運結束後,「公民意識」廣受關注。有學者稱,「公民意識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由一連串實際行動串聯起來的。表現在北京奧運會上的公民意識,概括地說包括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國家榮譽意識、自由表達意識、尊重差異學會包容意識、無所不在的綠色環境意識,等等。」
  • 世界公民是個偽命題
    我所在的學校現在就越來越多地被要求去教育世界公民,他們是屬於這個世界的,而不是屬於他們出生或選擇的那個國家,他們應該接受的挑戰是解決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而不是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敵人以爭取打敗他們。     但是,世界公民這個話題就像喜馬拉雅雪人一樣,它只存在於少數人的想像,而不是世界政治藍圖的現實當中,更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創造的東西。
  •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五維空間
    關鍵詞:新時代;公民培養;五維空間人的根本屬性莫過於公民性。今日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她正以和平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將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國貢獻。而美麗中國的建設,是智慧的洗露,也是文明的行走,更是厚德的載物,體現在一個國家、一個地方全體公民自覺的行動當中。
  • 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重在三看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結合具體工作實際,著眼育德於心、成德於行、弘德於治,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任務落細落小、落地落實,需要著重在主體責任、主題意識和主線思維的「三看」上用足功夫。  重點看主體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特別是書記要強化政治擔當、履行主體責任,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黨建工作抓具體、抓深入。
  • 智庫| 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公民參與研究
    致力於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的「一帶一路」這一國際公共物品的落實過程,要有政府的引導,更要有具備公共精神、利他主義意識的公民的主動參與,從而使「一帶一路」民意基礎更堅實,並以此為路徑給全球治理注入新動力。在過去幾十年中,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一方面在國際事務中保持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另一方面既對現有單極國際秩序的不公有切身體悟,又有著對世界秩序執正持平的政治情感。隨著中國成為迅速崛起的新興國家,世界各國對中國需承擔國際事務責任的呼籲與日俱增;同時,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規則的實踐也助力中國以人類整體論、人類共同體為價值導向,奮進有為地推進、完善全球治理。
  • 我國公民的保險意識,正在肉眼看得見的速度提升中!
    保險行業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保險也開始融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們建立起了保險意識,選擇購買保險。但依舊有大部分的人們依舊不願意買保險。尤其是現在經濟水平一路上揚,保險總之比之前好賣的多。公民的保險意識,正在肉眼看得見的速度提升中!提高保險意識至關重要說實話,中國人風險防範意識還是很強的,主要是利用保險防範風險的意識很差。
  • 剛果(布)一中國公民駐地遭搶 使館提醒增強安全意識
    來源:【中國駐剛果共和國大使館】4月26日,剛果(布)布拉柴維爾市達郎蓋醫院(Talangai)附近一中國公民駐地遭搶劫,劫匪5-6人,被搶財物包括手機和現金,一名中方人員抵抗時受輕傷。使館接到報案後即與剛內政部警察總局及事發地警察局聯繫,敦促對方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護在剛中國公民人身及財產安全。當日,在華人華僑商會大力協助下,搶劫案基本偵破,但財物尚未追回。據了解,該搶劫案系外部作案人員勾結駐地僱員所為。目前該僱員已被警方逮捕。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公民道德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對於規則的踐行,需要探討規則意識的三個方面,第一是關於規則的知識,即了解規則;第二是具有遵守規則的願望或習慣;第三是培育遵守規則的能力。在當下的中國社會,遵守規則面臨特殊困難,原因主要是中國現代進程迅速使得許多人無法適應;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分殊」的規則,與現代社會要求的普遍規則往往相悖;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規則的不完善,各行各業的潛規則盛行。十八大以來對規則的嚴格執行為解決這些問題指明了方向。
  • 探索真實世界 啟發多元智能 培養全球公民
    STEAM的教育理念最早在美國提出,目的是增強該國新一代青少年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國內的類似教育多還處於基於固定教育、按照既定步驟進行拼裝的水平上,教育意義和價值不大。西山學校在「學融中西、德厚齊山」的學校精神指引下,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深入探討中西方教育理念之內涵,把PBL-STEAM課程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搭建完善STEAM教育平臺。
  • 它是第一個擁有公民身份的機器人,如果有了自主意識,會發生什麼
    關注科技動態的朋友就知道,索菲亞是地球上第一個獲得人類公民身份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該消息一經發出,立即引起了公眾的熱議,公眾的態度分為兩派,一派贊同這種做法,另一派反對這種做法。但從眾多聲音來看,持反對意見的人數要多一些。反對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這種做法不僅模糊了對人類的定義,還為以後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提供可能性。
  • 訪談| 公民之路:從臣民、國民、群眾、人民到公民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也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但當前,整個社會對憲法知之不詳,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也不熟悉。對此,新華社評論認為,不妨從憲法中最貼近生活的公民基本權利入手,憲法意識覺醒,維護公民基本權利也就邁出了重要一步。       那麼,什麼是公民?何謂公民權利?公民身份概念在中國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 揚青春之帆,懷濟世之情——樹責任意識擔醫學生使命
    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廣大青年學子應繼續傳承、發揚、踐行五四精神,要樹立好責任意識,作為醫學生們要在大災大難面前用「仁心、仁術,造福人民」,踐行醫責。肩負起時代使命,把建設健康國際自由貿易島作為我們努力的時下目標,將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做為奮鬥的終生目標,讓青春在奉獻中綻放絢麗之花。
  •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中國公民...
    》(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制定《基準》是健全監測評估公民科學素質體系的重要內容,將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鄧聿文:為公民參與環保提供便利
    要預防地下水的汙染,一是完善地下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明確政府環保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規劃部門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等,在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中的相應責任,建立起地下水環境保護的綜合協調機制;二是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地下水監測體系,使企業的外部性行為及時、透明地擺在政府、民眾眼前;三是積極推動環境治理的公民參與,讓公民成為地下水汙染防治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後一點在當下尤其必要。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雖說「人各有志」,但這波移民潮確實反映不少港人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政治忠誠相當薄弱。歸根究柢,是香港只有「居民」而鮮少「公民」的法律概念和身份制度,令香港「中國公民」無法形成與內地「中國公民」相應的認同和情感。特區政府至今未曾正視港人身份的尷尬,明顯失責。
  • 張天潘:民族主義是陷阱,應培養更多世界公民
    如同『神經衰弱』之於個人一樣的不可避免;它既帶有與神經衰弱極類似的本質上的曖昧性,也同樣有著退化成痴呆症的內在可能性——這個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於世界上大多數地區所共同面臨的無助的兩難困境之中,並且,在多數情況下是無藥可醫的」。
  • 【公民科學素質學習】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15問
    2020年7月,我市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景德鎮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15問》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