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動靜貴州」公眾號推出報導,題目叫做《好嗨哦!貴州兩市長現場「飆戲」》,文章寫到:「貴州代表團首場集中採訪活動上,兩位身份同是市長的代表金句頻出,你一句、我一句,飆起了『戲』」。其中一位在六盤水市任職的領導講到:「跟遵義比起來,六盤水的農業條件比較『可憐』——遵義是貴州省最好的糧倉,六盤水是貴州農業條件最差的地方。不過,六盤水抓住了重點產業規模發展,我們的獼猴桃有十八萬畝。十元一個,在香港被一搶而空。」(點擊連結查看報導原文:好嗨哦!貴州兩市長現場「飆戲」)
因為吃過,所以懂得。絕對要附和一下。
六盤水的紅心獼猴桃,的確配得上任何的讚美,其上品豐美多汁,切開來真真切切地能看到一顆「紅心」,甜酸度剛剛好,且絕無一般獼猴桃常見的那股扎嘴巴的味道,可惜質優搶手,佳品難求,偶爾得嘗,為之驚豔者再,至今不忘。
獼猴桃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獼猴桃之名甚雅,為中國所原產,歷史非常久遠。偶檢案頭書,清人吳其濬著《植物名實圖考》,好幾處提到此物,值得一抄,「獼猴桃,《開寶本草》始著錄,《本草衍義》述形尤詳。今江西、湖、廣、河南山中皆有之。鄉人或持入城市以售。《安徽志》:獼猴桃,黟縣出。一名陽桃。九十月間熟。李時珍解羊桃云:葉大如掌,上綠下白,有毛似薴麻而團。此正是獼猴桃,非羊桃也。枝條有液,亦極黏」。觀察極細微,可惜對獼猴桃的果形果味缺乏描述,不免有些遺憾。
圖為《植物名實圖考》中吳其濬所繪插圖
吳其濬是個學霸,嘉慶二十二年考中狀元,先後在江西、湖北、湖南、雲南、貴州、福建、山西等省做官,每到一地,公務之餘,遍尋地方植物,繪成圖譜,詳加考證,即《植物名實圖考》這一本妙不可言的著作,計三十八卷,所收植物共一千七百一十四種,並有附圖一千八百多幅。所以,他雖為北人,長期在南方做官,對獼猴桃乃至折耳根一類只有西南才有的植物卻不陌生,甚至還順帶糾正了不少古人記載的謬誤。
今時所食的獼猴桃,大概早經人工選育改良,較大而飽滿,壯實且肉厚,跟我小時的記憶大為不同。獼猴桃的別名甚多,有陽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奇異果等等,竊以為都不夠形象,貴州本地的土著,徑直呼之為「馬屎坨」,原因在於,土品種獼猴桃樣子不好看,個頭小,表皮覆著一層絨毛,顏色則青不青黃不黃灰不灰,皺皺巴巴,看起來跟馬糞的確有幾分神似,老百姓的智慧和幽默真了不得。不過,民間有諺語說「馬屎外面光」,意指中看不中用,而這個「馬屎坨」大異其趣,不好看,但好吃,幾乎可說是內秀了。記得大都偏熟,拿在手裡軟塌塌地,更不能久存,現在市面上好像完全見不到了。
類似的水果還有楊梅,幼年時所見所食,皆為老品種,樹高而果小,味偏酸,一般人吃上十幾二十顆便倒牙,大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入科技品種,直接就喊作「科技楊梅」。猶記貴陽永樂鄉阿慄村,遠近聞名,十多歲時,在農口部門工作的父親帶我去玩,剛進村子,便看到一顆大楊梅樹,忙不迭爬上去,揀大粒殷紅的吃,不幾顆就酸到齜牙咧嘴。忽聽人喊,趕緊下來,才知道吃錯了,要嘗的是浙江引進剛掛果的「科技楊梅」,矮樹種,楊梅又大又紅,幾近烏黑,結得密密麻麻,邊摘邊吃,大快朵頤,至今還懷念。如今也跟獼猴桃一樣,土貨罕見,偶爾碰到,怕酸不敢買,倒是好酒的朋友說,泡酒還是得這個好,因其有楊梅味也。
昔日「馬屎坨」,今天成為農民伯伯發家致富的「金疙瘩」,值得衷心鼓掌。留下小小遺憾,現在的小朋友,不要說沒見過土獼猴桃,更不知馬糞為何物,想解說一番,都不知從何談起。倒是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吳其濬書中所寫的獼猴桃,肯定比「紅心獼猴桃」更像馬屎坨些。
作者:周之江 編輯:小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