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導,隨著全球人口數量達到飽和,人類對於食物以及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甚至現在已經有不少地方出現了糧食危機。一些專家對未來的食物結構也進行了預測,那就是再過30年,全球很有可能窮的只能吃海鮮了,因為海洋食物在未來的飲食結構中的佔比將越來越大,看來吃貨們的福音來了!
一篇可持續生產糧食的報告被英國《自然》雜誌曝光,其中談到在30年後全球海洋食物的產量會大幅增加,最多可以達到4400萬噸,這是一年的產量。這些海洋食物將佔據人類所需肉類總增幅的至少12%,甚至高達25%,由此可見,人們未來更多的肉類供應將來自於海洋生物,這是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的一個重大表現。現在全球總人口數達到60億,這樣的數量幾乎是已經達到全球的飽和狀態,而都說人是鐵飯是鋼,人口數量的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對食物的需求增多。現在全球已經有很多地方出現了糧食緊缺的現象,全球的貧困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多,有時候食物問題也會引起社會動蕩,這是人類生存的根基,所以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了各國的重中之重。
但是全球的陸地面積只佔據全球總面積的30%,所以想要在有限的陸地上進行更多的糧食產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對農業進行研究並研發出更加優良並且產量更多的新品種也極為困難,所以人們將目光投向了擁有70%的面積的海洋,這是人們一直探索卻未曾真正了解過的領域。當今社會上也有不少的海鮮品種,這些食物讓很多人都非常喜愛,如今這一份糧食報告指出,未來海洋食物的供給將會增多,這對於吃貨來說還真是福音,畢竟有些海鮮在現在看來價格還是比較昂貴的,這是供不應求導致的結果,而當供過於求的時候,這些海鮮的價格自然也就下跌了。不過在人們享受美味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對海洋環境的保護。
隨著海鮮市場越來越受更多民眾的喜愛,捕魚業也開始發達起來,這導致海洋內的生態環境以及食物鏈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最危險的結果就是大量海洋生物瀕臨滅絕,這對於海洋食物的持續生產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於是為了能夠讓一些海洋生物擁有充分的繁殖以及生長期,所以很多國家都出臺了相關政策,讓漁民們在特定的時間內不允許出海捕撈。
都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食物緊缺的當下,相信各國都將出臺相應的政策維持全球的食物供應,現在專家已經給出了未來食物結構的模型,也是給了全球更多的方向。既然海洋食物未來將成為人們非常重要的食物依賴,那麼從現在開始,人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護海洋環境,讓其能夠在最好的條件下進行可持續發展。
在地球共同的環境中,所有的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另一方面的發展,而人類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最高級生物,必然也會得到最終的回饋,所以人類需要的食物也需要自己守護。環保這一主題在全球已經持續多年的時間,希望在糧食緊缺的當下,人們能夠更多的關注環保這件事情,否則最終受到反噬的依舊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