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是我校屈伯川院長誕辰110周年。10月25日,我們又迎來中國奧運第一人、我校劉長春老師誕辰110周年。大工的體育事業,無不凝聚著屈院長和劉老師的點點心血,運動隊的故事也珍藏在每一代大工人的記憶中。值此屈院長和劉老師誕辰110周年之際,讓我們帶著對兩位先驅的懷念,一起回望大工運動隊的拼搏與榮光。
長春精神 精神長春
一雙紅色運動鞋,一襲素衣,面帶微笑,正在組織我校離退休人員跳健身操的戈仰宗老師風採依舊。雖已年逾八旬,她仍帶著熱情散播著體育的美好。
在校讀書時,響應屈伯川老院長的號召,國之青年強健體魄在所不辭。戈老師對於當年屈老的那句口號記憶猶新:「一年為五年,五年為五十年」。戈老師解釋說,大學頭一年,在身體素質和學習生活等方面為大學五年(當時我國高校為五年制)做好準備,五年大學學習要為今後能夠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打好基礎。
正是得益於屈老對體育的重視,戈老師將體育融進大學生活,養成了長期鍛鍊的好習慣。戈老師當時的教練正是鼎鼎大名的劉長春老師。「第一次見到劉老師是在體育課上。」戈老師回憶著。常年受教於恩師,戈老師這樣理解「劉長春精神」:第一是愛國,第二是拼搏,第三是集體榮譽感。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戈老師曾多次參加省市、國家級體育競賽,為大工爭光。
今年83歲高齡的戈老師,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講起話來思維敏捷,絲毫無有老態之象。「2010年時,我還是一連上4節課,一點也不覺得累。」戈老師自豪地說到。從1960年留校任教到2010年執教結束,整整五十年,戈老師用實際行動踐行大工體育精神。
同舟共濟 乘風破浪
上世紀60年代,正值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溫飽成為了最大的民生問題。李同盛、張玉如伉儷回憶起那時的生活,「當時一個學生每月夥食費標準是12元,早晚餐都是1角錢——3兩主食,中餐是2角錢——4兩主食、一份菜,多半是素菜,主食6成以上是雜糧。」
屈老院長愛生如子,經常深入食堂查看飯菜質量,提出改進意見和方法,粗糧細做,儘量讓學生吃飽吃好,健康成長。
為使體能消耗更多的運動員們有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在劉長春老師的全力爭取下,每位運動員每天增加半斤糧票、3角錢的補助費,即中午每人增加一份帶肉的菜。李同盛說:「我們每天能吃上一份肉菜,那是多麼令人羨慕啊!」
60年代的田徑隊朝氣蓬勃、團結互助。在運動會上,上場的是運動員,不上場的就是服務員、拉拉隊員。
張玉如這樣描述當年的情景:不參加比賽的隊員都會自發地來到賽場,上場前,幫助運動員做好各項準備活動,鼓勵他們賽出好成績。比賽時,為運動員看管好衣、帽、鞋、包,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比賽結束後,給運動員送水、遞毛巾,安慰成績不理想的運動員。雖然都是些小事,但感動之情始終溫暖著每一位運動員。
運動場上卷著風和沙,流下汗與淚,不論是比賽還是做志願者,李同盛與張玉如伉儷攜手度過運動場上的酸與甜,共同見證我校運動隊的艱辛與榮耀。
奮勇向前 玉汝於成
提起運動隊的過往,鄒勝的講述風輕雲淡,卻道出了那時大工體育人的上進與光輝。
除了日常訓練,校際交流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1980年假期,清華運動隊到大工交流,1981年大工運動隊前往清華。為節省經費,當時大工運動隊先坐船到天津,再坐火車去北京,路途遙遠,日夜兼程。船上還有隊員暈船,為了讓運動員們更好地休息,老師將僅有的幾個二等艙讓給學生們。儘管旅途奔波,在那一次的交流賽中,大工田徑隊的整體成績還是優於對手,不負大家期望。
1988年,第一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北京舉行。我校派出的田徑運動員全都在比賽中拿到了不錯的名次,為大工體育事業又增添了光彩的一筆,「上臺接受頒獎的那一刻我到現在都記得。」鄒勝回憶到。
成績優異的最初,鄒勝是因一二九長跑成績優異而被選拔進運動隊的。那時大工還未招收體育特長生,體育訓練也不如現在系統。但那段訓練歲月對鄒勝有著極深的影響,現在鍛鍊身體的好習慣也是從那時堅持下來的。「中長跑培養了我的意志力,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對我後來生活的影響也特別大。現在在工作中我也堅信,只要再堅持一下,一定能把困難克服!」
相親相愛 和衷共濟
「女籃隊更像一個家。」思緒拉回30年前,李海燕幸福地說到。
「我到現在還記得那一頓酸菜蒸餃和包餃子的那群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物質水平尚不發達,對於體能消耗多於一般學生的女籃隊員們,能吃上一頓「好的」就顯得格外珍貴。
一次比賽後的周日中午,在韓有林教練的邀請下,女籃隊員們來到教練家裡吃午飯。「就在學校北山一間30多平米的房子裡,十幾位隊員擠著、站著、包著、吃著、笑著、鬧著,」一屜屜晶瑩剔透熱氣騰騰的酸菜蒸餃,填飽了每個人的肚子,更溫暖了每個人的心,「我再沒吃過那麼好吃的酸菜蒸餃。」
「真心以待,所有隊員和教練組成一個大家庭!」李海燕感嘆道。教練在訓練和學習生活上給予隊員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隊員之間情同手足,相互幫助,那段拼搏而快樂的日子,那份心牽你我的隊友情,一直陪伴著每一位大工女籃人溫暖前行。
朝氣蓬勃 不負青春
一樹玉蘭成雪,一樹銀杏金黃,秋去春來,大工運動隊從不曾停下刻苦訓練的腳步。
男籃隊員張喆就是其中一員。那時他們的教練是王潔群老師,在張喆心裡,王老師有點像《灌籃高手》裡面湘北隊的安西教練,有一點「人狠話不多」的感覺,「我們隊員都叫他『師傅』!」訓練後,王老師經常帶著隊員們下館子加餐,補充營養,加強體力。
為了形成機械化的動作,提高命中率,也為了加強隊友間的默契,隊員們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周一到周五,下午三點半到五點半,張喆與隊友們堅持每天訓練。「訓練是非常枯燥和辛苦的。」
千錘成利器,百鍊變純鋼,高強度的訓練是有回報的。2008年是大工男籃輝煌的一年,他們先後奪得了大連市高校男子籃球比賽的冠軍和遼寧省高校男子籃球賽的冠軍。
身體上的鍛鍊與精神上的淬鍊很多時候是同時進行的。劉長春體育精神是大工所有體育人心中的信念和追求。
張喆並沒有親身接觸過劉長春老師,但當他接觸到曾與劉老師共事過的老先生和劉老師的學生時,張喆還是頗有感觸,「我們大工的體育人都在傳承劉老師的精神。雖然我們無法達到劉老師『我國奧林匹克第一人』的境界,但他一直引領著我們向著更高的目標去追求,帶給我們永遠奮鬥的力量!」
腳踏實地 繼往開來
當再次在體育館裡看到正在訓練的女籃,回來參加校慶的賈毅超欣喜又懷念。眼前所見,心中所念。「年輕真好,工作之後還是覺得原來訓練和上課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其實上學時比賽的壓力與學業的壓力,讓賈毅超總有一種「打著兩份工」的感覺。「但回首那段歲月,壓力最大的時候,也正是我收穫最多的時候。」
寒暑假,學校空蕩蕩的,運動員們卻都還在。一般假期結束後都會有一個比賽,隊員們會為了準備比賽而集中訓練。訓練雖辛苦,但回憶起過往賈毅超還是語帶溫柔。
「在訓練場上,教練們的確很嚴格,但訓練結束後他們都非常和藹。」良師、益友缺一不可。隊友們也都性格開朗,大家吃住在一起,朝夕相處,還會經常鬥嘴,有趣的小事好似璀璨繁多的天上星。大家曾一起參加學校之間的交流賽,也一起為重頭賽事「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奮鬥過,那一次,她們一起斬獲了東北分賽區的第一名。
大工體育人拼搏上進的精神一直薪火相傳。「一個學校會塑造一個人。我們訓練的時候,大家都是自己跟自己比,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點,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進步,正是大工印刻在我們骨子裡的精神。」
如果說大工體育精神是火,那麼大工體育人就是舉著火炬的勇者,披荊斬棘,心向光明。七十年來,大工體育人知行合一,一直奮鬥拼搏;大工運動隊心懷夢想,體育精神長春。
新聞來源:大工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