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17 14:26:41
數據顯示,中國在2012到2016年間的有機食物消費量維持了兩位數的年增長率。相應的,中國市場對進口食材需求量越來越大,這種需求也影響不少農產品出口國的生產布局。
每經編輯 李語涵
每逢年節,中國人最講究闔家團聚吃點好的。近年來中國人的飲食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有機食品、進口食品成為人們的新選擇,甚至作為禮品饋贈親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的報告,中國中等收入人群2015年已達到1.09億人,超過美國的9200萬。而諮詢公司麥肯錫估算,到2020年幾乎4億中國人都可算作中等收入人群,其中又有超過一半年收入將在10.6萬到22.9萬元人民幣之間,消費力更強。
這樣的收入狀況在食品消費趨勢上有明顯的體現:人們更加願意為健康、精緻的食物買單。
來自統計監測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12到2016年間的有機食物消費量維持了兩位數的年增長率。相應的,中國市場對進口食材需求量越來越大,這種需求也影響不少農產品出口國的生產布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健康食材」牛油果為例,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七年間中國牛油果進口量從1.9噸飆升至2.5萬噸,增長了一萬三千多倍。墨西哥和智利是中國最大的牛油果進口國,而牛油果種植耗水量較大,難免會對其他產業(如同樣需要抽取地下水的採礦作業)產生影響。
近年來,中國「吃貨」改變世界的例子屢見不鮮。一種是為迎合中國消費市場而對本國的農業生產進行調整的;另一種情況則是通過技術轉移,讓中國農業科技在當地土壤「紮根成長」。
巴西全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炎熱,土地酸性大,而許多農戶看到轉基因大豆可以解決抗旱、除雜草、除蟲的效果,便紛紛開始採用轉基因技術。自1998年開始使用轉基因種子以來,近20年內巴西大豆種植面積從1300萬公頃增加到3400萬公頃,產量從3070萬噸增加到1.14億噸。
如今,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生產國,最大大豆出口國,而中國是巴西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出口到中國的大豆佔其出口總量的近80%。但目前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都是作為油料和飼料的大豆,而非用於直接食用。
▲當地時間2017年3月13日,巴西桑託斯,工人在裝載準備運往中國的大豆。(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特別是中國人喜歡直接吃黃豆以及各種豆製品,這讓巴西人對中國食品大豆的市場也非常眼饞。但很顯然,中國人對轉基因大豆的接受程度不高,特別是直接食用的更傾向於選擇非轉基因的。
因此巴西近年來增加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在2017年7月還成立了非轉基因大豆研究所,專門研究非轉基因大豆的增產技術。
據新華國際報導,農業研究公司大豆研究所所長若澤·雷納託·博薩斯說,在巴西保留非轉基因大豆並不只是保證轉基因大豆田裡不會迅速形成「超級雜草」「超級蟲子」的措施,而是看到中國市場對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非轉基因大豆項目就是為此設立的。
博薩斯說:「雖然我們一直在進行農業科技的更新換代,培植了轉基因品種,但我們知道非轉基因大豆在國際上還是有很大市場,特別是中國和歐洲地區,因此我們很自豪地說,我們會一直保留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
在智利最大的櫻桃生產商、出口商加爾塞斯農場,流水線上每一顆櫻桃被自動拍下約60張照片,上下左右前後,全方位、多角度,以確認櫻桃表面沒有瑕疵,並以此為判斷標準為櫻桃分級。
加爾塞斯農場董事長兼總經理埃爾南·加爾塞斯說:「中國人喜歡紫得發黑的大櫻桃,他們覺得顏色越深越好、果徑越大越好,而智利本國消費者倒更願意選擇相對便宜的小櫻桃。」
他還表示,「我們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以貼近我們的客戶。電商業務發展得十分迅猛,像滾雪球。當然,我們仍專注於我們的農場,以生產質量和口味更佳的櫻桃,剔除中國消費者不喜歡的品種,種植更受青睞的品種。我們要種出質量更好、果徑更大、果色更深的櫻桃,因為那是中國消費者想要的。」
▲圖文無關(來源:視覺中國)
智利是中國第一大新鮮水果供應國,也是中國第一大進口櫻桃供應國。根據智利水果出口商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智利向中國櫻桃出口量在2017至2018年櫻桃季大幅上漲,已超過12.5萬噸,創下歷史新高。
智利水果出口商協會主席羅納爾德·鮑恩說,本季智利出口櫻桃中有83.75%去往中國。
據環球時報此前報導,過去,加拿大並沒有養鴨業。該國最早的大規模養鴨場是成立於1912年的「布羅姆湖鴨」,當年引進的品種不是別的,正是來自「中國餐桌」——北京玉泉山腳下的正宗北京填鴨。從那以後已過去105年,這家公司一直打著「北京鴨」的招牌吸引顧客。
加拿大目前最大規模的養鴨場是由穆爾比兄弟在1951年創辦的「京·科爾鴨」(King Cole Ducks),它是加拿大頭號產鴨和凍鴨出口大戶,年產北京鴨250萬隻左右。而加拿大總共年產鴨大概是550萬隻。
▲截自「京·科爾鴨」官網
另一家為當地華人熟悉的北京鴨場是「河谷專業家禽」農場,他們專門飼養「愛因斯坦鴨」和「臺灣走地雞」,前者其實也是北京填鴨。
有趣的是,這三大養鴨場的創始人和經營者都不是華裔。而他們雖然都飼養北京鴨,但只有最初的那家農場是從北京直接引進的,後兩者分別從英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引進。除了向中國出口,這幾家養鴨場有的主攻北美「吃貨」,有的則將目標對準華裔及亞裔社區。「河谷專業家禽」農場為貼近亞裔,專門起了中文名——山水農場,它還效仿中國,在當地搞起「農家樂」。
西班牙則出現另外一種新興行業,「給華人種菜」。位於該國瓦倫西亞省的2000人口小鎮埃爾佩雷約(El Perelló),擁有為歐洲多國提供近20種中國蔬菜的基地。可以說,中國蔬菜重振了小鎮的經濟活力。
上世紀50年代起,埃爾佩雷約70多家農戶組成農業合作社,種植西紅柿、土豆等當地常見農產品,農業幾乎是小鎮唯一的經濟來源。那時,小鎮靠得天獨厚的溫潤氣候條件獲得穩定收益,然而溫室種植技術出現後,氣候優勢不再,經營陷入困境。直到1989年一位華人提出了一個建議。
現任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貝爾特朗回憶說:「那時候,這位華人先生與一名瓦倫西亞女孩結婚,他們開了家中餐館,並在家中的小菜園裡種了些中國蔬菜。這位先生問我,能否為華人餐館和超市種植中國蔬菜。」後來,埃爾佩雷約農業合作社進行了第一次試種,大獲成功,據說,常常菜還沒長好就已被預訂走了。
西班牙蔬菜種類較為單一,超市裡見得最多的就是生菜、西葫蘆、西蘭花等。埃爾佩雷約種植有油菜、芥藍等,這些都是原來西班牙不種的蔬菜。如今,來自荷蘭、英國等地的競爭者也看到中國蔬菜的商機,因此與幾年前相比,市場菜價要低一些。不過埃爾佩雷約的蔬菜在冬季產量更大,這是一些靠北部的競爭對手無法做到的,其競爭優勢再次顯現出來。
今年春節前夕,廣西南寧各大年貨市場上處處可見東協農副產品的身影,柬埔寨香米、越南百香果、馬來西亞榴槤等,成為中國民眾購置年貨的熱門選擇。這些物美價廉的優質東協農產品中,不少存在著中國科技的「基因」,是中國農業科技在東協土壤「紮根成長」結下的碩果。
據中新網報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郭緒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廣西已在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設立了中國(廣西)—東協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項目。至今,共為相關國家引進農作物試驗試種300多個,篩選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和提純復壯品種共30個、累計示範推廣面積超過6萬畝。
▲圖文無關(來源:視覺中國)
2013年,中國科技部和廣西官方共建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並在此後4年內與8個東協國家建立了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廣西與大部分東協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渠道已初步建成。
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秘書處副處長羅錦模表示,通過上述雙邊技術轉移中心,中國雜交水稻、雜交玉米、木薯、蔬菜、水果、茶葉等農作物優良品種栽培技術順利在東協地區落地,深受當地民眾歡迎。
「中國雜交水稻在越南成功種植就是成功案例之一。」羅錦模說,自2012年起,中國科技團隊根據越南中北部地區氣候條件和生產實際需求,將廣西農科院育成的雜交水稻品種「特優136」引進越南,該品種單產可達500公斤每畝,具有穩產、容易種植、適應性強等優點。目前該雜交水稻品種在越累計種植面積約150萬畝。
隨著中國與東協農業合作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中國農資企業在東協國家落戶。藉助廣西渠道,廣西國宏集團(柬埔寨)大米加工項目、廣西農墾(緬甸)劍麻種植基地、廣西農墾(越南)年產10萬噸木薯變性澱粉項目、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等多個中國—東協跨國項目正在開展中。
每經編輯 趙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國際頭條、環球時報、中新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