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快速發展對製造集成電路設備的公司提出了大量要求。每一個新的矽節點都會帶來大量的新需求,很容易想像舊的設備很快會過時。雖然情況可能如此,但是設計精良的設備通常可以適應新的任務需求。
為了了解這是如何實現的,下面具體看一個例子:一臺名為Versys®Kiyo45™的蝕刻機於10-15年前發布,它是半導體領域的不朽之作。它的設計初衷是為矽晶圓進行反應離子刻蝕(RIE)(也被簡稱為等離子刻蝕),可以迅速去除矽,以滿足大批量生產晶片的嚴格要求。當200毫米直徑的晶圓片還在生產,同時300毫米直徑的晶圓片開始生產時,它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也就是說它有能力運行於兩種不同的晶圓尺寸。
多年來,這些機器一直運行良好,儘管隨著需求的收緊,升級版本用來為更新的矽節點服務。但是老版本並未被淘汰,仍在為建立在成熟技術節點上的晶片持續供應而服務。
RIE在去除材料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在工藝的最後,晶圓片的表面被改變,薄的表層不再是晶體。考慮到這一點,一位客戶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他們需要刻蝕用於製造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s)的晶圓片,以用於新的電力設備應用;而且他們需要能夠在比傳統RIE造成的傷害小得多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但有一個問題:這些晶圓片不僅僅是矽做的,它們由矽製成,但在200毫米晶圓上有氮化鎵或氮化鎵鋁外延。
當時沒有任何設備可以滿足這種需求,較新的機器只專注於300毫米晶圓片,而非矽晶圓片被認為不是主流的一部分。所以,對於這些氮化鎵晶圓並沒有明顯的解決方案。
我們看了一下Kiyo45,這是最後一臺使用200毫米晶圓片的蝕刻機,看看是否有辦法讓它適應這些新的晶圓片。設備的最初設計者從來沒有預見到這種特殊用途,問題是,設計上是否有足夠的靈活性來處理這個新任務?
遷移到一種新的材料可能意味著新的腐蝕氣體,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功率級別,甚至可能改變工作時序。這些變化的範圍有多大,部分取決於機器的物理設計:它能承受不同的氣體嗎?所有的物理連接是否兼容?它還取決於工作流程是如何實現的。軟體承擔的工作越多,可用的控制點就越多,就越有可能讓機器做一些全新的事情。
我們發現我們可以在舊的機器上實現這個新的氮化鎵任務,通過實現低損傷過程,利用優化的端點檢測,得到一個光滑的氮化鎵蝕刻表面。
Kiyo45雖然曾經被認為是「較老」的機器,可現在正在為廣闊的新市場提供新的、前沿的晶圓片。除了電力電子,它還為圖像傳感器、微機電系統、射頻電路和其他新領域開闢了機會。它在這些市場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是蝕刻門、製造溝槽和墊片、提供蝕刻背面、打開硬掩模以及其他各種任務。
這是一個不斷創新的例子,在創造全新的產品之前,先嘗試利用現有的產品。人們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預期,即老式設備必須淘汰。如果用一種全新的、創造性的眼光來看,可能會有全新的機會讓舊設備發揮新的作用。
原文連結:https://blog.lamresearch.com/a-new-life-for-older-equipment/
高端微信群介紹
創業投資群 | AI、IOT、晶片創始人、投資人、分析師、券商 |
快閃記憶體群 | 覆蓋5000多位全球華人快閃記憶體、存儲晶片精英 |
存儲群 | 全快閃記憶體、軟體定義存儲SDS、超融合等企業級存儲 |
AI晶片群 | 討論AI晶片和GPU、FPGA、CPU異構計算 |
5G群 | 物聯網、5G技術與產業討論 |
第三代半導體群 | 氮化鎵、碳化矽等化合物半導體討論 |
存儲晶片群 | DRAM、NAND、3D XPoint等各類存儲介質和主控討論 |
汽車電子群 | MCU、電源、傳感器等汽車電子討論 |
光電器件群 | 光通信、雷射器、ToF、AR、VCSEL等光電器件討論 |
渠道群 | 存儲和晶片產品報價、行情、渠道、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