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網絡視頻或者照片上,有時會看到有關大蝸牛的身影,它們以其超出普通種類許多倍的龐大身軀、緩慢移動似乎憨態十足的萌蠢模樣,成為一些人士「把玩」的寵物。這種體型很大的蝸牛的名字是非洲大蝸牛,與我們常見的那種小小的蝸牛反差極大,不但能危害樹木、草原,而且還會「糟蹋」各種類型的糧食作物,我們對它們的感受似乎都被外表所迷惑,是一種十足的有害生物。聽一些人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用手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雖然非洲大蝸牛的樣子與常見的小蝸牛類似,看上去像是一個「放大版」,實際上它與小蝸牛的親緣關係並不怎麼近。從大的分類來看,非洲大蝸牛與常見的小蝸牛都隸屬於腹足綱柄眼目,但再往下細分就出現了分異,其中小蝸牛為蝸牛科,而非洲大蝸牛為瑪瑙螺科,可見,非洲大蝸牛與海洋中的螺類似乎親緣關係更近一些。大家在網絡上看到的歐洲一些地方,還會利用大蝸牛做一些菜品,這些大蝸牛實質上與非洲大蝸牛也不是系出一門,而是隸屬於柄眼目下的大蝸牛科,所以歐洲大蝸牛本質上還是蝸牛。
非洲大蝸牛從形狀上看,一般體長在7-8釐米,最大的可以長到20釐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40-50克,背上有螺旋狀的外殼,呈現7-9層的殼層螺旋,根據身型的大小,螺殼大小也不一,通常情況下靜高度可以達到3釐米以上。非洲大蝸牛在行走時,和其它大部分的小蝸牛一樣,其腹部也會分泌較多的黏液,在地面上留下光亮的印跡,從而保護著其柔軟的身體不被地面尖銳的凸起所傷害。
從生活習性上看,非洲大蝸牛喜歡潮溼陰暗的環境,白天「睡大覺」,晚上出來活動,主要以各種綠色植物、植物的種子為食,這其中就包括農作物、花卉、瓜果等,因此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極大。同時,由於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能力驚人,每3個月即可產卵一次,每次產卵近300粒,而且卵的孵化和幼體成熟的時間較短,不到半年即可性成熟,所以在人類活動的不自覺攜帶、或者當成寵物飼養等的影響下,非洲大蝸牛從非洲迅速向世界很多地區蔓延,成為讓人們頭疼的外來物種。
在我國南方地區,非洲大蝸牛於2013年首次發現,然後短時間內在農田菜園裡蔓延開來,成為我國第一批16個外來物種之一,雖然廣大科研工作者和農民朋友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它們的數量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南方城市一些居民小區的草叢中也時常會發現它們的身影。專家們呼籲,儘量不要觸摸這些非洲大蝸牛,更不要去吃它們,一旦發現它們,要及時與物業或者生物管理部門聯繫,使用專門的方法進行捕殺。不過,我們在一些關於紀錄非洲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非洲集市上經常有售賣這種大蝸牛的,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非洲大蝸牛棲息在潮溼陰暗的環境,而且有時候還會以動物的腐屍為食,因此它們的身上會攜帶有多種有害的細菌病毒,是某些人畜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中間宿主,比如假單胞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沙雷氏菌、芽孢桿菌、圓管線蟲、血吸蟲等等,可以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腸炎、呼吸道感染等諸多疾病,即使高溫環境下,有些病原體和病菌也不會全部死亡,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非常大。
之所以非洲有些地區的人們經常食用非洲大蝸牛,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當地的衛生條件不佳、人們的衛生觀念不強,再加上有時會出現食物短缺的問題,使得非洲大蝸牛成為了當地的「網紅」食品,不過一些人在食用、把玩這些蝸牛之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有時還會威脅生命。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它們的樣子所迷惑,不要像有些照片那樣把它們放到手掌上或者身體上把玩,更不要貪圖一時口舌之欲一吃了之,皮膚出現過敏事小,一旦被病毒細菌和病毒體影響到身體健康,出現相應的疾病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