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非洲大蝸牛不能摸,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2020-11-21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大家在網絡視頻或者照片上,有時會看到有關大蝸牛的身影,它們以其超出普通種類許多倍的龐大身軀、緩慢移動似乎憨態十足的萌蠢模樣,成為一些人士「把玩」的寵物。這種體型很大的蝸牛的名字是非洲大蝸牛,與我們常見的那種小小的蝸牛反差極大,不但能危害樹木、草原,而且還會「糟蹋」各種類型的糧食作物,我們對它們的感受似乎都被外表所迷惑,是一種十足的有害生物。聽一些人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用手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雖然非洲大蝸牛的樣子與常見的小蝸牛類似,看上去像是一個「放大版」,實際上它與小蝸牛的親緣關係並不怎麼近。從大的分類來看,非洲大蝸牛與常見的小蝸牛都隸屬於腹足綱柄眼目,但再往下細分就出現了分異,其中小蝸牛為蝸牛科,而非洲大蝸牛為瑪瑙螺科,可見,非洲大蝸牛與海洋中的螺類似乎親緣關係更近一些。大家在網絡上看到的歐洲一些地方,還會利用大蝸牛做一些菜品,這些大蝸牛實質上與非洲大蝸牛也不是系出一門,而是隸屬於柄眼目下的大蝸牛科,所以歐洲大蝸牛本質上還是蝸牛。

非洲大蝸牛從形狀上看,一般體長在7-8釐米,最大的可以長到20釐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40-50克,背上有螺旋狀的外殼,呈現7-9層的殼層螺旋,根據身型的大小,螺殼大小也不一,通常情況下靜高度可以達到3釐米以上。非洲大蝸牛在行走時,和其它大部分的小蝸牛一樣,其腹部也會分泌較多的黏液,在地面上留下光亮的印跡,從而保護著其柔軟的身體不被地面尖銳的凸起所傷害。

從生活習性上看,非洲大蝸牛喜歡潮溼陰暗的環境,白天「睡大覺」,晚上出來活動,主要以各種綠色植物、植物的種子為食,這其中就包括農作物、花卉、瓜果等,因此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極大。同時,由於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能力驚人,每3個月即可產卵一次,每次產卵近300粒,而且卵的孵化和幼體成熟的時間較短,不到半年即可性成熟,所以在人類活動的不自覺攜帶、或者當成寵物飼養等的影響下,非洲大蝸牛從非洲迅速向世界很多地區蔓延,成為讓人們頭疼的外來物種。

在我國南方地區,非洲大蝸牛於2013年首次發現,然後短時間內在農田菜園裡蔓延開來,成為我國第一批16個外來物種之一,雖然廣大科研工作者和農民朋友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它們的數量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南方城市一些居民小區的草叢中也時常會發現它們的身影。專家們呼籲,儘量不要觸摸這些非洲大蝸牛,更不要去吃它們,一旦發現它們,要及時與物業或者生物管理部門聯繫,使用專門的方法進行捕殺。不過,我們在一些關於紀錄非洲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非洲集市上經常有售賣這種大蝸牛的,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非洲大蝸牛棲息在潮溼陰暗的環境,而且有時候還會以動物的腐屍為食,因此它們的身上會攜帶有多種有害的細菌病毒,是某些人畜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中間宿主,比如假單胞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沙雷氏菌、芽孢桿菌、圓管線蟲、血吸蟲等等,可以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腸炎、呼吸道感染等諸多疾病,即使高溫環境下,有些病原體和病菌也不會全部死亡,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非常大。

之所以非洲有些地區的人們經常食用非洲大蝸牛,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當地的衛生條件不佳、人們的衛生觀念不強,再加上有時會出現食物短缺的問題,使得非洲大蝸牛成為了當地的「網紅」食品,不過一些人在食用、把玩這些蝸牛之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有時還會威脅生命。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它們的樣子所迷惑,不要像有些照片那樣把它們放到手掌上或者身體上把玩,更不要貪圖一時口舌之欲一吃了之,皮膚出現過敏事小,一旦被病毒細菌和病毒體影響到身體健康,出現相應的疾病就得不償失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你見過巴掌大的蝸牛嗎?在我們的印象中,蝸牛都是小小的,與世無爭的存在。但是,有一種蝸牛,它不但有巴掌大小,而且已經成功地成為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入侵物種」,它就是非洲大蝸牛。那麼,非洲大蝸牛到底是種怎樣的生物呢?網上流傳的非洲大蝸牛不能摸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今天就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微言新識】認識非洲大蝸牛
    近日,網上盛轉這樣一條微博:「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非洲大蝸牛」究竟是什麼?讓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為您介紹。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這種和蝸牛很像,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
  • 深圳這種巨型蝸牛不能摸!不能吃!嚴重者可致腦膜炎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這種巨型蝸牛不能摸更不能吃&nbsp&nbsp&nbsp&nbsp人體碰到它的黏液極易被感染,嚴重者可致腦膜炎&nbsp&nbsp&nbsp&nbsp
  • ...非洲,大蝸牛,外來,生物,致命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
    對於真正的吃貨來說,沒有什麼是不敢吃的,但最近,就出現了一種讓吃貨都望而卻步的生物。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
  • 【緊急擴散】路邊看見蝸牛不要摸,內含寄生蟲!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促進科甘立勤介紹,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寄生蟲感染率高。「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已有人因抓它發高燒,還會傳播結核...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布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甚至有傳言,這蝸牛能吃……  小編在這裡鄭重告誡大家  不能吃!  不能吃!  不能吃!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亂碰,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 我拿了非洲大蝸牛的殼,怎麼辦,聽說碰了它會怎麼怎麼樣?
    你去一下非洲大蝸牛就知道了,這個不是空穴來風,不過,就摸一下,可能不會太嚴重非洲大蝸牛用醋洗後能吃嗎?為了避免寄生蟲或病菌的感染,建議高溫處理後,再吃。因為畢竟食用醋不能代替殺蟲殺菌的藥物。中國人都不敢碰的蝸牛,為何卻被非洲人吃到快瀕臨滅絕了?
  • 非洲大蝸牛 盛夏刷爆朋友圈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羅丹凌 文/圖「有好多拳頭一般大小的蝸牛躲在草叢裡,看著『萌萌噠』,不知道能不能吃?」入夏後,不少福州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非洲大蝸牛的蹤跡。從西湖公園、溫泉公園,到倉山融信大衛城小區,大量巨型蝸牛都在怒刷「存在感」。
  • 法國人最愛吃的蝸牛,是從非洲進口的大蝸牛嗎?
    雖然中國人很愛吃,不過也不是什麼都吃,比方說,在世界名菜之中,「法式焗蝸牛」中國人就不感冒,而對於法國人來說,法式焗蝸牛可是他們最經典的美食之一,它不僅口感好,而且還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如今,在我國很多地方的法國西餐廳裡,也都可以看到法式焗蝸牛這道菜的身影,作為地方特色美食之一,也有很多人沒去過法國,卻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吃過法式焗蝸牛,那麼,法國人吃的蝸牛,與非洲人喜歡吃的蝸牛是一種東西嗎?根據資料顯示,在19世紀,法國商人在非洲看到非洲人喜歡吃的非洲大蝸牛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商機,於是將非洲大蝸牛帶回法國,還專門辦起了養殖場。
  • 和兔子一般大的「非洲大蝸牛」能吃嗎
    這貨是二戰時期美軍的儲蓄糧,據統計在非洲這種蝸牛因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年被吃掉1.5萬噸,有各種吃法——煮、炒、焗、炸等。原本生活在東非,是尾隨貨船入侵中國的。那麼,既然非洲大蝸牛已經來到中國,我們能吃它嗎?
  • 雨後看見這種大蝸牛,千萬不能碰!
    南方的夏季總是經常下雨一場大雨過後馬路或者公園的草叢邊就出現了一群氣定神閒的大蝸牛!當你傍晚下班走在路邊忽然看見它馱著房子一樣的大殼出現在你腳邊最硬核的是,有人撿回家吃!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為啥不能讓孩子碰?
    最硬核的是,有人撿回家吃!對於上述種種行為疾SIR只想說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 非洲大蝸牛究竟有多恐怖?
    貓貓狗狗也有,人也有,而且蝸牛身上的寄生蟲並不寄生到人身上,只要不生吃就沒事。把非大吹的那麼聳人聽聞,什麼腦膜炎病毒,嗜血菌……我就問這些細菌病毒田螺有沒有?田螺更多吧?但很多人吃都吃呢!照這種說那麼多吃田螺的人都毒死了?其實我們平時吃的小龍蝦和田螺寄生蟲更多啊……甚至日常吃的草魚也很多寄生蟲。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爬上南京人的餐桌
    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  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專家說,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不過都是人工飼養的,加工得當是安全的。
  • 佛山:非洲巨型蝸牛上餐桌 專家稱攜有寄生蟲
    這種蝸牛能不能吃?專家介紹,因為其體內藏有眾多的寄生蟲和蟲卵,儘量不要食用。如果要食用的話,需要經過沸水煮熟。  雨後頻現「大螺」  它其實是非洲蝸牛  「好大一隻螺啊,不知道能不能吃?」黃小姐昨日在朋友圈發布了這麼一則消息。
  • 草坪驚現十幾隻非洲大蝸牛 專家:不觸碰不食用
    ­   如果雨後你在福州一些草地上遇到雞蛋大的蝸牛,千萬不要流口水,想著帶回家「蒸煮煎炒炸」,或者抓回家去當寵物養,因為它們身上有可能攜帶病原體、寄生蟲等。前日傍晚,盧先生就遇到一群非洲大蝸牛。­  6日傍晚,一場雷陣雨後,家住倉山的盧先生帶著孩子出門,到福建師大倉山校區內的科學會堂前草坪騎車。突然,3歲的娃娃喊爸爸:「快來看,大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