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得B肝,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 諾獎回顧

2020-10-22 知識分子

以下文章來源於賽先生 ,作者王心玥。

巴魯克·布倫伯格(Baruch S. Blumberg,1925-2011),圖源:NASA

編者按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三位在C肝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學者,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們可能會飽受C肝之苦。然而另一種患病群體更大的肝炎——B肝,其患病人數的減少離不開一位傳奇生物學家的工作,他就是巴魯克·布倫伯格(Baruch S. Blumberg)。

2015年,全球仍約有兩億五千萬人受B肝病毒感染,其中以西太平洋地區(中日韓)、撒哈拉以南國家和地區最高,成年人感染率在約6%。這一年,約88.7萬人死於肝硬化和肝癌,皆由B肝病毒導致。

B肝病毒經血液和體液傳播,母嬰、吸毒和性是常見的傳播途徑。好在,在今天我們已經有了B肝疫苗,輸血時篩查B肝表面抗原也已是常態。

在對抗B肝中,布倫伯格的貢獻首屈一指。他不僅發現了B肝表面抗原、B肝病毒,而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B肝疫苗。

從全球範圍看,2002年到2015年期間,儘管人口多出了11億,可B肝病毒潛在感染人數卻下降了1億人,年死亡人數下降了近一半。與沒有疫苗時相比,高發國家,如中國的B肝病毒感染率也已經從16.3%下降到1.4%。

1976年,布倫伯格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這篇是關於他的故事,也是科學發現挽救生命的故事。


撰文 | 王心玥

責編 | 邸利會


在走訪中國許多城市和農村的幾周裡,布倫伯格常常晨跑。


無論是在尋常街巷、還是天安門廣場,一個中年禿頂的美國人都能吸引許多好奇的眼光。


這是1977年,中國剛從文革中復甦、百廢待興。路上見不到幾輛汽車,頂多是穿行而過的自行車。


之前一年布倫伯格獲得諾獎後,中國政府同意他來交流。他到中國的目的很簡單,介紹B肝病毒、推廣B肝疫苗,降低中國人口肝病肝癌的發病率。


在那些年裡,不僅是在中國,為遏制B肝這種可怕的疾病,他的足跡曾遍及全球。


「布倫伯格可能拯救了最多的人,讓他們免於患癌」,美國 Fox Chase 癌症中心的負責人之一 Jonathan Chernoff 說。布倫伯格在該中心工作了35年。


這場與肝癌的角力是如何開始的呢?布倫伯格又如何讓我們免於B肝的折磨呢?


01、同樣的病,為啥反應不一樣?


1925年,趕著經濟大蕭條,布倫伯格出生在了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父親是律師,家裡很多人都是讀過大學的職業人士,一位叔叔還是大學數學教授。


布倫伯格就讀的中學很好,不少老師有博士學位。這所中學至少出了三位諾獎得主,其中包括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


中學畢業後,趕上二戰,17歲的布倫伯格加入了海軍,並被送去讀物理。不過,有位老師覺得布倫伯格不會在物理方面有多大前途,在父親的推薦下,22歲的他改學醫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學習。


在醫學院的第三年,也許是出於對陰冷的大城市的厭倦,他和同學前往了位於熱帶的南美小國蘇利南,到一個鋁礦小鎮 Moengo 進行瘧疾等疾病的公共衛生調查。

布倫伯格於1963年在挪威的考察照片,圖源diglib.amphilsoc.org

小鎮坐落在沼澤和熱帶雨林之中,人口構成十分複雜,但並非所有人都容易感染瘧疾。在分子生物學尚未廣泛接受的五十年代,布倫伯格覺得,這種人與人之間對疾病的易感性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血清蛋白的多態性。


離開南美叢林小鎮醫院後,布倫伯格回到紐約,在當地的公立醫院做住院醫和實習醫生,之後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接下來,他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呆了7年後落腳在 Fox Chase 癌症中心。多年來,他們一直嘗試用輸血病人的血液和世界各地多個人群的血液進行反應,搜尋新型的血清蛋白。


功夫沒有白費,不斷的嘗試終於引向了一個全新的重大發現。


在測試一名紐約血友病患者的血清時,團隊成員發現,其與一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血清存在交叉反應。紐約血友病人和澳大利亞土著的血清為什麼會有交叉反應呢?


布倫伯格和合作者一同追溯這個特別的交叉反應的來源。他們用上千份血清對這名血友病患者的血清進行交叉反應測試,觀察到在白血病患者中類似反應出現的頻率較高。他們推斷,這種抗原與某類傳染源有關。


接著,一名12歲的唐氏症候群患兒帶來了新的線索。


首次測試時,這名兒童的血清顯示為陰性反應,而幾個月後再次測試,卻顯示為陽性。原來,在這期間,這名兒童患上了肝炎。布倫伯格和同事進一步排除了這一抗原與其他肝病的聯繫,確認這一抗原是肝炎的獨有標記物,這就是著名的澳大利亞抗原的發現。


那麼之前在白血病和血友病患者群體中陽性率高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兩個群體在治療中需要大量輸血,可當時的輸血還不像今天這樣,進行肝炎病毒篩查。通過輸血,這些人群不知不覺中已經感染了B肝病毒。


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進一步確定,澳大利亞抗原其實是屬於B肝病毒的一部分,就是包裹病毒最外面的那層衣服。之後,澳大利亞抗原也被稱作B肝表面抗原。


不過,新發現要被人們接受卻並不容易。布倫伯格的論文寄出去,雜誌社拒絕發表。後來這個雜誌的編輯說,拒絕這篇文章是該雜誌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


其實回過頭看,這個拒稿也不奇怪。


布倫伯格團隊一直就不是做肝病的,也不是做病毒的。他們突然闖進別人的地盤,說B肝表面抗原和B肝病毒、和肝炎很有關係,沒人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電子顯微鏡下的B肝病毒,直徑42納米,包裹DNA的核心27納米,1納米=10的負9次方米,圖源維基百科。


但事實終究是事實,而且B肝表面抗原、B肝病毒的發現立即指向了實際的應用。


布倫伯格認為,既然澳大利亞抗原能引起特定的免疫應答,而且無毒,那麼就可以利用它製造出疫苗,保護大眾免於B肝病毒的感染。


1969年,布倫伯格和 Irving Millman 一起成功從血液中分離提純了B肝表面抗原,製造出了B肝血源疫苗。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B肝疫苗。


1972年,美國一改之前的做法,採血時開始對血液進行全面的B肝抗原篩查,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在隨後的臨床測試中,布倫伯格發明的疫苗有效率也超過90%,且沒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


不過,剛開始疫苗的推廣卻並不盡人意。


布倫伯格在採訪中提到,由於疫苗提供保護的時效長,獲益低,醫藥行業對製造疫苗的興趣不大。況且,醫學界對他們發現的這種新病毒,以及前所未有的血源疫苗仍抱有懷疑。經過多方聯繫,布倫伯格所在的 Fox Chase 癌症中心最終和北美藥企巨頭默沙東敲定,授權對方生產人B肝疫苗。

布倫伯格的諾獎證書,圖源diglib.amphilsoc.org

1976年,因為B肝防治的巨大貢獻,布倫伯格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86年,血源B肝疫苗被重組B肝疫苗取代,後者通過將負責產生B肝抗原表面蛋白的基因插入酵母,使酵母產生B肝抗原表面蛋白。重組疫苗被大規模推廣,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02、對中國B肝防治貢獻巨大


布倫伯格和中國對B肝病毒的認識,以及B肝疫苗在中國的普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在中美尚未正式建交的年代譜寫了一段動人的故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場報告上,布倫伯格注意到中國的肝細胞癌和慢性肝病高發病率與其他亞洲和太平洋島國B肝病毒的高感染率存在一致性。出於向中國同行介紹B肝病毒、推廣B肝疫苗,最終降低中國人口肝癌肝病發病率的目的,布倫伯格聯繫了美國對華友好合作委員會,通過他們向中華醫學會表達了希望前往中國介紹研究成果的意願。


彼時中美尚未正式建交。雖然1971年傳為美談的桌球外交和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已經融化了兩國之間的堅冰,但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才互相向對方派出大使、建立常規外交關係。


美國方面,主要由老布希負責的聯絡辦公室積極協調中美科學文化交流。而中國方面,周恩來總理力排眾議,希望引入關於B肝防治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兩方都在努力促成布倫伯格的中國之行。


197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後,布倫伯格得到了中方的肯定答覆:歡迎訪問中國。


次年夏天,布倫伯格飛抵東京後轉機前往北京。他受到了中華醫學會代表的熱烈歡迎,舉辦了多場演講,向數以千計的中國科學家介紹了B肝病毒的最新的研究進展、B肝疫苗的信息、進行血清測試的流程。


布倫伯格還牽線搭橋,將擁有B肝血源疫苗專利的默沙東介紹給中國醫藥管理相關人士,最終促成了B肝疫苗在中國的本土化製造。


在這次訪問後的數年裡,布倫伯格還常常遇到來自中國的學者,他們念念不忘當年布倫伯格的訪問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而大範圍推廣B肝疫苗後,根據諾獎官網介紹,中國的B肝病毒感染率由16.3%下降到1.4%。這支小小的疫苗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布倫伯格也對中國的B肝歧視問題很關注,圖源:diglib.amphilsoc.org


布倫伯格曾說,「在猶太文化中,我們有這樣一種觀點: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


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確實做到了。

參考文獻

1. Baruch S. Blumberg Biographical. The Nobel Priz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76/blumberg/biographical/

2. Blumberg, B. S., Hepatitis B. The Hunt for a Killer Vir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04.

3. Baruch S. 布倫伯格 Interview. The Nobel Prize.,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76/blumberg/interview/

4. Norkin, L. (2016). Baruch Blumberg: The Hepatitis B Virus and Vaccine. Norkin Vir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Pathogenesis, https://norkinvirology.wordpress.com/2016/06/02/baruch-blumberg-the-hepatitis-b-virus-and-vaccine/

5. Segelken, R.H. (2011). Baruch Blumberg, Who Discovered and Tackled Hepatitis B, Dies at 85.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1/04/07/health/07blumberg.html

B型肝炎疫苗, https://www.who.int/immunization/Hepatitis_B_Chinese.pdf

相關焦點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經過5年的潛心攻關,他的團隊終於發現了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B肝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全球人口有20億人曾感染B肝。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一個人嘲諷科學,是個人的無知,而一個群體嘲諷科學,就是一個群體的無知。希望那些嘲諷諾獎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0314億人1個諾獎?我們14億的大國,為什麼拿到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呢?由於篇幅原因,我們簡單分析幾個點。
  • 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 巴魯克·布隆伯格獎。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在國際相關學術領域享有盛譽。
  •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經過5年的潛心攻關,他的團隊終於發現了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B肝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全球人口有20億人曾感染B肝。
  • 我國科學家李文輝獲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系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
    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在國際相關學術領域享有盛譽。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張文宏同時在電話中向記者欣喜透露:這不是人類歷史上關於病原體的重要發現首獲諾獎了,此前B肝病毒的發現、愛滋病毒的發現也獲得了諾獎。鑑於人類與新冠病毒的鏖戰還在繼續,談及這個特殊時期開出的諾獎,張文宏告訴記者,「這次諾獎的頒出再度說明感染學科領域與人類進化、人類歷史的緊密關聯,或許這是一個小學科,但可能發揮影響至深的作用,也希望更多人關心這個學科的發展。」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她總是對我優雅而有風度,即使我要瘋狂地在實驗室長期苦幹,趕完一個工期又接著另一個。她一直是我最堅定的支持者,她對我的信心更甚於我自己。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
  • 今年諾獎頒給C肝病毒發現者,為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之前我們跑贏了C肝病毒,相信這次全球也能跑贏新冠病毒!」01人類歷史上關於病原體的發現都獲得了諾獎,這次也不例外醫學人士都很清楚,要成功幹預傳染病,關鍵是要確定病原體。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所以頒給上述三位科學家,也是因為他們在這方面的重大發現。
  • 一門兩諾獎:諾獎前同事談如何激勵從零到一的創新
    Chiron 公司自80年代初成立以來獲得的第二個諾獎。這一技術大大促進了我們對於基因以及疾病的研究。很多人也許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家創業公司兩次獲得諾獎?首先,作為一個創新公司,Chiron 的三位創始人從一開始就決定要駕駛公司這艘
  • 2020諾獎顯示C肝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雖然每年這個時段,全世界翹首期盼,但人家評審委員會的委員們也是要過周末的。再次應驗,拉斯克獎、蓋爾德納獎是諾獎的風向標。年和另外2名科學家(不是此次諾獎獲得者)分享了拉斯克獎。但Houghton同學卻拒絕領取,因而,他也成為蓋爾德納獎首個並且可能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拒絕領取該項獎金的科學家。為什麼呢?是因為該獎沒有同時發給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的隊友Qui-Lim Choo和George Kuo。為什麼獲獎?
  • 他在B肝治療領域獲重大突破,引發國際轟動,斬獲全球最高獎!
    11月12日,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989級校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李文輝教授,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位參會諾獎得主雲端「報到」!阿爾特:收穫需要時間,當下戴口罩保持距離很重要
    祈求「肝神」保佑,C肝病毒發現的曲折之路「諾獎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知道原來我是有生活的。之前我的生活被研究佔據了,在獲得諾獎後,我收到了很多郵件、電話、信件,很多人希望我能分享研究和經驗,這確實是美妙的體驗和改變人生的時刻。」阿爾特的「開場白」,很「諾獎」,當然,不是人人都有這種美妙體驗的。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C肝病毒研究獲諾獎,委員會怎麼選的?
    每年的諾獎頒獎總會引起討論紛紛,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恐怕就是「為什麼XXX沒有獲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一 C肝病毒HCV發現值得諾獎嗎? 獎項宣布後,有關HCV是否值得獲獎存在不同看法,有些人覺得檔次不夠,有些則認為實至名歸。筆者個人的觀點是:獲獎毫無疑問,單獨給HCV有點「過」。
  • 諾獎前瞻:物理獎存在內外循環?今年誰可能獲獎?
    一年一度揣摩一下哪組科學家可能折冠,不失為回顧物理學進展的一個機會。 雖然現在有的科學獎的獎金已經超過諾獎,但是諾獎的至高地位依然牢固。當然,為了繼續保持諾獎的權威地位,諾獎委員會也要能堅持做出正確選擇。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八卦:C肝病毒研究獲諾獎,委員會怎麼選的?
    每年的諾獎頒獎總會引起討論紛紛,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恐怕就是「為什麼XXX沒有獲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一 C肝病毒HCV發現值得諾獎嗎?獎項宣布後,有關HCV是否值得獲獎存在不同看法,有些人覺得檔次不夠,有些則認為實至名歸。
  • 最新解讀:C肝領域摘得諾獎,饒毅稱「有奇怪之處」
    ,這次諾獎「發的可以」、「有給大家打氣,展示科學力量的意思」。不過劉海坤表示,具體到人選估計還是有爭議,發現B肝病毒已經得過諾獎,發現C肝病毒的工作質量本身是否值得諾獎需要專家評論他說:「我們有過一次嚴肅的討論,是否應該停止對HCV的研究,因為很顯然,我們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