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參考系中,光速都恆定嗎?

2020-11-25 天文在線

簡單來說,這取決於測量者,在真空中只有當人在旁測量時,光速能保證達到299,792,458 m/s。 但是,我們要通過考慮它的各種含義來解答這個問題。

光速在空氣或水中會發生變化嗎?

會的。在透明介質(例如空氣,水和玻璃)中,光會變慢。 它減慢的比率稱為介質的折射率,通常大於1。這是傅科在1850年發現這一點的。

當人們討論「光速」時,是指真空中的光速,通常還表示在慣性坐標系中測得的速度。 該真空慣性速度表示為c。

在真空慣性系中光速是恆定的嗎?

在1983年國際度量衡會議上,採用了以下SI(國際單位制)定義:

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定義真空中的光速為299,792,458 m/s。不過它沒有提及有關慣性系的任何內容,但可以認為其中的測量是隱含有慣性系的。

但這還沒有結束,國際單位制是基於非常實際的考慮。它是根據當今已知最精確的測量技術採用的定義,並且會不斷對其進行修訂。目前,你可以通過發出雷射脈衝並使用非常精確的原子鐘來計算它們的傳播時間,從而最精確地測量宏觀距離。(最好的原子鐘能精確到大約10^13分之一)因此以這種方式定義單位米是合理的,可以將誤差最小化。

圖解:50億年不會走偏的鍶晶格原子鐘

國際單位制對物理定律做出了某些假設。例如假設光子是無質量粒子。如果光子是有靜止質量的,那麼對米的定義將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光速會隨其波長而變化。國際單位制委員會不能僅僅將其定義為常數,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必須通過說明使用哪種顏色的光來確定米的定義。實驗表明,光子的質量如果不為零,則必須很小在可預見的將來,用光子來定義米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因為它的靜止質量太小,但是即使目前公認的理論表明光子的質量是零,也不能證明它是正好為零。但如果質量不為零,則光速將不會恆定,從理論上講,我們將c設為真空中光速的上限,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考究c是否為恆定常數。

國際單位制還假設無論在不同的慣性系中進行測量,得出的光速結果也會相同。這實際上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假設,如下所述。

圖解: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質能方程

先前,已根據時間的測量技術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定義了米和秒。但是將來他們可能會再次改變。如果回頭看一下1939年,定義秒為平均太陽日的1 / 86,400,長度米是法國的一根鉑銥合金尺上的兩端刻線記號之間的距離。現在我們知道,用原子鐘測量的平均太陽日的長度是有變化的,標準時間是要通過不時增加或減去閏秒來調整。由於地球,太陽和月球之間的潮汐力,地球自轉的整體速度每年還會降低約1 / 100,000秒。金屬收縮也可能會導致長度變化,標準米偏差會更大。最終結果是,當時以m / s為單位的光速值正在緩慢變化。顯然,將這些變化歸因於計量單位的變化比歸因於光速本身的變化更合理,但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光速現在是恆定的只是因為國際單位制的將其數值定義為常數。

但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強調了一點,那就是在回答我們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非常清楚我們所說的光速恆定是什麼意思。當我們測量光速c時,我們必須說明我們將用什麼作為我們的標準尺和標準鍾。原則上,我們可以通過基於實驗室實驗的測量值與通過天文觀測得到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最早的光速測量方法之一來自於1676年奧勒·羅默觀測到的木星衛星日食時間的變化。)例如,我們可以把1967年到1983年間的定義作為例子。在那時,一米的定義為氪-86光譜的橘紅色光在真空中的165076373倍,秒被定義為(和現在一樣)—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持續的時間。與之前的定義不同,這些定義依賴於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適用的絕對物理量。所以我們能從這些單位中知道光速是否恆定嗎?

圖解:奧勒·羅默使用望遠鏡研究木星的衛星艾歐的運動,第一次定量的估計出光速。

原子的量子理論告訴我們,頻率和波長主要取決於普朗克常數、電子電荷、電子和核子的質量以及光速。通過從參數中剔除單元的維數,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無量綱的量,如精細結構常數和電子與質子的質量比。這些值的定義獨立於它們的單位,因此去考究這些值是否發生變化更有意義。如果它們的值真的改變了,不僅僅是光速受到了影響。所有涉及化學方面的都取決於它們的值,而顯著的變化會改變所有物質的化學性質和機械性質。此外,光速本身也會因為使用單位的定義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將這些變化歸因於電子或粒子質量上電荷的變化比歸因於光速的變化更合理。

有觀測證據表明,不論怎樣這些參數在宇宙的大部分生命周期中都沒有改變。詳情請參閱FAQ文章「物理常數是否隨時間變化?

(請注意,精細結構常數確實隨能量標度而變化,但我指的是其低能極限的恆定性。)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math- LeungManKi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恆定,這正是狹義相對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定律都著眼於對空間中物體的活動情況隨時間而變化的描述。只有選定一個恰當的參照物,一個物體的位置,或者一個事件發生的地點才有可能被清晰表達出來。例如,在阿脫武德機實驗中,重物的速度與加速度的參照物是該機本身,實際上也是相對於地球而言的。天文學家可以將太陽系的重心作為參照系,以此描述行星的運動。
  • 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中真的不變嗎?
    (即參考系)之中,比如在宇宙深空之中,光子以不變的光速飛行。那麼這個參考系就不是靜止的參考系;而是一個相對運動的參考系。可光子本身是不會理會周圍的一切的,它從地球上的光源瞬間發出後,只與光源瞬間發出它時的原始空間位置保持直線軌跡。至於這個光源隨地球運動轉到什麼實際位置與光子是無關的。但問題是你看一樣物體,肯定是認為該物體即時發出的光線與你是絕對垂直的。
  • 怎麼理解光速是恆定的
    光的速度相對於任何參照系都是恆定且相同的,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它又稱為光速不變原理。
  • 為什麼光速恆定無法超越?或許這就是一個宇宙牢籠
    光速恆定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計算可得:光速竟只與真空介電常數和真空磁導率有關,如上圖所示,它是一個恆定值。麥克斯韋給出確定值卻沒給出參考系,人們只好設定「以太」作為光的傳播介質,但之後證明「以太」不存在,故愛因斯坦直接假定光對所以慣性系速度恆定,並得出相對論且符合得好。
  • 光速恆定理論
    因為光速與觀測者相對於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即相對於光源靜止和運動的慣性系中測到的光速是相同的。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發表的狹義相對論提出:相對任何以恆定速度運動的觀察者來說,不管這個速度是多少,物理原理及光速都是一樣的。如果在一枚火箭裡,與一道雷射脈衝一同衝入宇宙空間。地球上的觀察者會看到這一脈衝以光速遠去。但無論火箭相對於地球運動的速度為多少,譬如光速的99%,光線仍以光速超越火箭。
  • 怎麼理解光速是恆定的,跟參照系選擇無關?
    光的速度相對於任何參照系都是恆定且相同的,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它又稱為光速不變原理。至於如何理解光速不變原理,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了解一下。那麼,甲測得光相對於他的運動速度為c,乙測得的光速不是c-u而仍然是c,丙測得的光速不是c+v而仍然是c。因此,無論觀測者具有怎樣的運動狀態,他們測得光相對於他們的運動速度都是保持恆定的c。換句話說,光速與任何大小的速度疊加之後既不會大於光速也不會小於光速,而是仍然等於光速。
  • 一艘宇宙飛船,如果可以維持恆定加速度,最終能超過光速嗎?
    很多人都知道真空光速是物體運動速度的上限,沒有物體可以比光更快,然而這樣的結論也使得很多人對此產生懷疑,如果有一艘高科技飛船在宇宙中航行,它可以通過一些非常先進的手段,使得自身以一個恆定的加速度飛行,那麼最終是否能超過光速呢?
  •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那就是「光速不變原理」,所謂光速不變原理,也就是說對於宇宙當中的任何一個參考系,光速都是恆定不變的299792458米每秒。
  • 光速恆定不變,這是怎麼被發現的?源於一次大膽的假設
    光速為299792458m/s,且恆定不變。光速不變是怎麼一回事呢?光速是宇宙系統內部運動的最快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且光速相對於任何參考系而言都是恆定不變的。這是不是有些不好理解?那就讓我們從牛頓說起。
  • 為什麼真空光速相對所有參考系速度不變?
    為什麼真空光速相對所有參考系速度不變?——因為真空光速不變是一個觀測事實。二、原理和公理的區別我們都知道數學中是有很多公理的,比如歐幾裡得幾何中,過任意兩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數學中的公理是不需要證明的,是大家公認的,直接拿出來就可以用。
  • 如時間和距離都非恆定,光速為何恆定?光速可變理論有沒有前途?
    我們知道,在物理學上有很多常數,根據定義,常數就是指那些永不變化的數,它們包括了物理學定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參數,如電子的電荷等。最著名的、最眾所周知的常數應當是光速,真空中的光速為c=299792458米/秒,這是一個國際公認值。
  • 為什麼光速恆定為30萬公裡每秒?光速定值被推翻,物理界豈不炸了
    為什麼光速恆定為30萬公裡每秒?光速定值被推翻,物理界豈不炸了!對於光的討論,古代就有。亞里斯多德堅持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一觸即達。但古希臘的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則堅持認為光是在不斷移動的,既然是移動就需要時間。
  • 檢驗光速恆定假設真實性研究項目建議書
    編制人:彭曉韜 編制日期:2020.04.24 一、項目目的愛因斯坦在建立狹義相對論時,根據前人對光速的一些實驗結果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光速在任意慣性系中速度恆定不變。但前人也有部分實驗和天文觀測結果證明光速與介質的運動狀態存在關聯性,如:斐索流水實驗及光行差常數。因此,迫切需要對光速到底是否恆定進行驗證與判定,為正本清源提供最基礎的素材與力證。
  • 為什麼光速恆定?
    我在之前有過一篇文章,說過疊加性、量子態坍塌是一個數學上的概念,所有的本質是事物隨機性變化的數學描述。從量子力學誕生至今,對於疊加性和量子態坍塌的解釋非常有意思,愛因斯坦都對此不解「難道月亮我們不看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今天更是有些人越來越玄,把宗教和這些概念結合在了一起。
  • 光速不變--始終對任意慣性系存疑
    如果光速不是相對任意慣性系恆定為C,為什麼莫雷實驗得不到時間差?為什麼宇宙各色頻星光光行差完全一致?包括變頻之後的紅移星光。下圖是我用CAD繪製的另一個光波傳播示意圖,簡述星光從一個星繫到另一個星系的旅程。
  • 光速恆定,那麼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也是恆定的嗎?
    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而量子糾纏,有人認為是超距的,但更多人認為是有速度的,是超光速的。我在之前的文章《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傳輸有可能就是宇宙暴漲的速度》中提出如果時空本身是量子糾纏的結果,那麼初始時期的宇宙暴漲速度就是量子糾纏速度,確切地說,暴脹發生在宇宙誕生後的10^(-35)秒至10^(-33)秒之間,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整個宇宙的尺寸膨脹了10^26倍。
  • 愛因斯坦這樣解釋光速恆定問題 一大波圍觀網友來襲
    以上,我們討論了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基石,亦即光速恆定。可是,第一個命題有很大的問題。但是,根據實驗,光速不管觀測者運動狀態如何,永遠都一樣。愛因斯坦的解釋同菲茨傑拉德和洛倫茲對麥可遜—莫雷實驗結果解釋很接近。這兩個觀測者量出來的光速都是每秒30萬公裡。
  • 真空中光速最快?目前已知三種超光速存在,愛因斯坦錯了嗎?
    伽利略曾經通過做實驗提出一個結論「相對性原理」,指的是無論在任何參考系中,力學規律都保持不變。而愛因斯坦對這個結論做了更深層次的說明,不僅僅是力學規律保持不變應該是所有的物理學規律都保持不變。愛因斯坦按照自己的這個物理規律不變原理,從而推出真空中光速恆定不變。
  • 光速不可超越,為什麼宇宙膨脹和量子糾纏都比光速快?矛盾嗎?
    給運動中的物體輸入能量可以進行加速,但物體的移動速度並不會一直增加,而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就是光速。光速為每秒299792.458千米,代表了宇宙間最快的速度,是不可超越的。光速不可超越源自於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認為,任何沒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都會以光速進行運動,光子就沒有靜止質量,所以它就以光速運動。而對於擁有靜止質量的物體而言,不論它的質量是多少,都只能無限接近於光速,而不可能達到光速。這是為什麼呢?
  • 兩束反向光,相對速度竟然不是光速+光速=2倍光速,也不是光速?
    關於光速,記住一句話足以:順風的光速不會更快,逆風的光速也不會更慢,光速是恆定不變的。光速不變我們在來看看這個題,我們拆分一下,慢慢推進。如果說利用《狹義相對論》中的洛倫茲速度變換進行計算,還需要滿足另外一個條件,即相對性原理:相對參考系間應該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風和人,車和人都可以作為慣性系,然而一束光和另外一束,就值得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