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三為中尉劉輝。
劉輝:「慶幸自己生在一個和平繁榮的國家」
有人這樣說,「如果你在南蘇丹聽見爆竹一樣的聲音,那就不用懷疑了——是槍聲!因為南蘇丹沒有爆竹!」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執行武器禁區巡邏任務的情形……
剛部署的南蘇丹任務區,我成為第一個負責帶隊執行西北線武器禁區巡邏任務的指揮員。陌生的執勤環境和任務都讓我一直在心底裡打鼓,出發前我特意和一同執行任務的戰友開了一個簡短的動員會。說真的,當時的氛圍真的有一種上戰場的感覺,看著大家信賴的眼神,那一刻我反而特別的鎮定和自信。巡邏過程中,遠處還不時有槍聲傳來,我們每一個人都異常謹慎地掃視著來來往往的人群,並時刻注意觀察遠處槍聲傳來的方向,防止突發情況發生,我更是在車下反覆巡邏,利用地圖進行現地方位熟悉,確保任何情況都能第一時間進行處置。期間,我們遇見了各種各樣的情況:請求醫療救助的、索要食物的、表達感謝的……我都帶領人員順利應對。就這樣第一次7個小時緊張的巡邏任務結束了。回到營區後,我才感覺到肩膀已經被40多斤的裝具壓得酸疼不已,腳底也已經磨出了一個大水泡,而這些我居然在執勤過程中一點都沒發現。
南蘇丹的第一次巡邏帶給我巨大的衝擊,讓我感到在這裡每天都是高度緊張的、更要小心翼翼,也是從那時起,我懂得了「出國更愛國」的真諦,同時我也慶幸自己生在一個和平繁榮的國家。

上等兵孫宇生。
孫宇生:「迎接考驗,別人能行的,我也可以!」
烈日下,一望無際的熱帶草原,讓人難以想像的生活環境,南蘇丹首都——朱巴,年平均氣溫40℃以上,作為維和官兵中的一員,每天都要披掛近40多斤的防護裝具,平均每天8小時以上的站崗執勤,每時每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維和的多項任務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連隊第一次擔任護衛任務時,我被挑選為重機槍手。當通知下來的那一刻,我的內心既激動又緊張,我不斷質問和鼓勵自己「憑自己的能力素質能勝任此次任務嗎?明天無論如何都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迎接考驗,別人能行的,我也可以!」就這樣,我調整好狀態、樹立好信心,踏上了維和中的第一次武裝護衛之路。
重機槍手作為整個車隊的「眼睛」,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隨時都要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炎熱的天氣、曲折的道路,讓我一路上頭昏腦脹,每當連長問需不需要換人時,我都若無其事地說:「我能行」委婉地拒絕了,有時候真感覺自己快挺不住了,但心中的信念還是讓我堅持了下來。作為一名維和軍人,現實容不得我去放棄,我也不能夠放棄,就這樣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最終我們平安圓滿地完成了此次任務。
作為一名維和戰士,肩膀上扛的是國家形象,心中懷揣的是堅強信念,相信自己,不向苦難低頭,縱然成功的道路充滿困難,但執著讓夢想堅定前行,讓我們揚帆起航。

下士方高楊。
方高楊:「只要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正如歌詞中寫到的「歷經了磨練背起行囊,出發吧去陌生的遠方……」2019年12月在經歷為期3個月的出發前訓練後,我作為第6批維和步兵營700名官兵中的一員,代表著國家和軍隊走出國門,執行國際維和任務。
陌生的非洲熱土,處處都是未知與風險,2月份南蘇丹和平協議籤訂,然而卻並沒有迎來期盼的和平。6月中旬,一次我執行哨位警戒任務時,9號哨位報告有百名手持砍刀棍棒的平民,從三號難民營出來一路向北行進;與此同時5號哨位報告,從一號難民營出來近百名手持砍刀棍棒的平民沿南北通路向南行進,兩幫人來勢洶洶,一場大規模械鬥一觸即發。此時我正在2號哨位執勤,哨位下方也開始有大量手持刀具的青年聚集,且情緒激動,處置稍有不慎衝突將牽連到哨位。
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緊張與責任並存,為了避免事態惡化,我迅速將情況上報作戰值班室,而後通過喊話,展示武力的手段,將聚集人群驅散。維和步兵營始終要善於在一線最大程度上隔離制止衝突,這既是職責,又需智慧。
作為一名軍人,我知道身上所擔負的責任,再苦再累再危險,只要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中士張劉潘。
張劉潘:「願和平早日降臨,願世界再無戰爭。」
雨後的南蘇丹首都朱巴,顯得格外靚麗,遠處的朱巴山青翠欲滴,伴隨著山尖變幻莫測的雲彩,仿佛人間仙境一般,煞是好看,如果沒有戰爭,南蘇丹一定很美。
可是,正在聯合國外圍營地執行武器禁區巡邏任務的我,卻無暇欣賞這一美景,任務區動蕩嚴峻的形勢讓我不得不嚴陣以待。一天下午2時許,步戰車炮手報告,有一名年輕男子手持棍棒向我巡邏分隊靠近,我們迅速原地建立警戒,搜索組護送翻譯上前交涉。原來不遠處有兩名婦女剛剛遭到搶劫,並且頭部打傷,正向我巡邏分隊請求救護,排長迅速安排搜索組護送衛生員對她們進行消毒包紮,就在我們轉身的瞬間,一個畫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那兩名婦女相互攙扶著起來,向我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我們每一個友好的、善意的舉動在他們眼裡都是那麼的偉大。這一刻,作為一名中國維和軍人,我深切地感受到身上的責任和使命。願和平早日降臨,願世界再無戰爭。
(文字整理:於東海、劉輝 圖片:吳博、周俊峰)
責任編輯: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