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又參與到了軒逸節油賽的第二季。
早在2019年的10月份,我們就參加了首季"逸"行千裡"幸福黃金海岸線"的節油挑戰賽。整個車隊從連雲港出發、途徑鹽城市、東臺市、蘇州市,最終抵達寧波市,總行程超過830公裡。
我們以3.1L的油耗與冠軍失之交臂。
沒想到,2020年我們又參與到了這項有趣的活動當中!但之前比賽的經驗並不適用。從相對平緩的沿海城市向內陸的山區地帶轉換,也無形的增加節油賽的挑戰難度。
此次是"山水有約 幸福無界"的"逸"行千裡第2季活動。整個行程歷時4天,途徑藝術小鎮彌勒東風韻、世外桃源普者黑、長壽之鄉巴馬,抵達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馬山,經過高速、國道、山路等各種路況的重重考驗,面對這樣複雜的路況挑戰,軒逸交出了平均油耗3.14L/100km的油耗成績。
3.14L/100km的油耗建立在有效速度下!
我們整個節油賽的速度都根據路況和坡度,在40-60-80之間波動,最快的長下坡速度一度突破100km/h,所以整個節油賽的行駛速度也是頗具駕駛參考性,我們並沒有刻意通過降低速度來"省油",因為低速和省油並沒有直接關聯。
40km/h的速度往往是一些國道的限速導致的,我們還是嚴格按照交規降速。但這也會降低車輛行駛的慣性,比如60km/h車輛的慣性更大,動力推動的做功更小;而速度降低到40km/h,行駛的慣性更小,需要更大的轉速來穩住油門保證速度不往下掉。
而在整個駕駛途中,我們也收穫頗多、感觸頗深。但心中只有一個執念,那就是來都來了必須拿出來拼刺刀的精神來認真對待挑戰,而這個過程當中也是一個自我否定到自我認可的過程。
節油賽不是單純的枯燥行駛,而是技巧和耐力的綜合運用組合
簡單概括來說,節油賽拼的是耐力!耐心!技巧的執行到位!
"耐力"是維持開車注意力的關鍵,直接影響到你對前方路況的預判。因為有些人可能開始還能頻繁的對路況做出調整,但長距離的集中注意力駕駛,可能會因為枯燥和疲勞而陷入反應遲鈍,以及路況觀察的怠惰。
"耐心"則是需要在有些地方爬坡需要60km/h行駛的時候,要穩住油門不要急躁,各種駕駛工況的維持,對於油耗的影響也很重要。
還有各種技巧的執行到位,比如打開ECO開關,上坡下坡的線性控制油門增益,不要開窗開空調,必須執行到每個駕駛者。所以節油賽不是單純的跑得慢就是第一。
整個活動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長距離的行程,以及道路環境的多變,這個是影響油耗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路遇爬坡,車內的小夥伴則面露陰雲,路遇下坡車內的小夥伴則微笑如花,可以說是真實的描述了我們對於路況的擔憂。我們對第一天的油耗表現內心充滿欣喜,但又會迅速的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憂心。總之,我們車隊的小夥伴太善於自我檢討了。
綜合來看,在整個駕駛途中,我們的速度並不慢,最低速度只有在一些國道因為限速被壓入40km/h的速度,但整個重新加速的過程卻是緩慢的,需要線性,不然會導致順時油耗的增加。因為客觀原因導致的降速,都需要一個緩慢線性的過程來提升速度,而這個原則就是不觸動平均油耗的增加。
恰恰就是這些小細節的不斷積累,才能讓我們的油耗最終處於一個可觀的水平。
為了油耗,無心觀望眼前美景
途中,我們經過了,藝術小鎮彌勒東風韻裡,一幢幢造型奇特的紅色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布其中:萬花筒藝術館既像歡樂暢飲後留下的形態各異的酒瓶,又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半朵雲也因神似"天邊的半朵雲彩"而得名。但此刻置身風景的我們,腦海裡的執念依然是油耗!如何跑?這一路美景,是此次節油賽被我們忽略最多的部分。
進入國道行駛,相當影響節油賽的最終結果
從離開彌勒東風韻小鎮開始,車隊就進入國道行駛,路況也因此變得複雜起來。接連不斷的大型貨車佔據了絕大部分路面,其他車輛只能看準時機迅速通過。行駛在這樣的路況下,難免對駕駛者造成心裡壓力,一套完備的主動安全系統就變得至關重要。每當有大型貨車擋住前路,第14代軒逸的IFCW超視距碰撞預警系統就像X光一樣,實時監控前方兩輛車的行駛情況。
當然,之前的行駛才只是淺嘗輒止的適應性山路駕駛。
車隊進入廣西境內後,挑戰更加嚴峻。相對落後的經濟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路況十分複雜,蜿蜒、狹窄、落差大,對車輛的動力和靈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誰穩住了這段行程的油耗,誰就基本與前三甲毫無懸念。因為後續的高速公路駕駛,很難將這段路程的油耗差異抹平。
往往是最複雜路況的駕駛,以更耐心精確的操作和保持,才能最終決定油耗。我很清晰的記得,有些需要慢速通過,但又遇前方上坡的路段,發動機轉速往往需要突破3000轉每分,並且需要維持轉速,才能獲得有效的爬坡。無疑,組織好這種路況的駕駛,對於穩住平均油耗至關重要。
參觀東風日產扶貧水廠,感受企業的社會價值
節油賽的終點在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馬山結束,這裡與東風日產有著特殊的緣分。為了幫助這個定點扶貧地區迅速致富,東風日產結合馬山地處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資源稀缺等實際情況,運用企業市場化優勢和成熟的營銷經驗,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扶貧舉措,不僅建成了東風羊欄、東風牛欄、東風蠶房、東風沃柑加工廠等扶貧產業基地,而且幫助當地天湧山泉水廠,引入現代化全自動生產設備,為馬山人民脫貧致富貢獻了一份東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