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聊昨天的話題。
生物學家大衛·巴斯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雄性追求年輕貌美的雌性,因為這樣的雌性一般更健康而且生育能力更強。雌性除了會考慮雄性的健康狀況,往往更看重他能為撫養下一代帶來的有利的資源。
大自然往往是雄性競爭追求雌性,雄性有兩種主要的追求雌性的方式。
一種方式是雄性通過競爭,壟斷一些資源(比如地盤),從而控制一群雌性「後宮」。這在很多哺乳動物中很常見。
這種競爭形式,雄性需要使用武力。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一夫多妻越嚴重,領頭雄性後宮數量越多的物種,雄性的個頭相比起雌性的個頭比例就越大。
(港海豹)
一個典型例子是海豹科動物:港海豹大致是一夫一妻制的,所以雌性港海豹個頭非常接近雄性個頭。
(海象)
但是海象是另一個極端,海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也是海豹科動物裡一夫多妻最嚴重的動物。據研究只有5%不到的雄性海象能成功繁衍後代,而領頭的雄性海象能夠組建起一個由50個雌性組成的後宮團。由於激烈的競爭,雄性海象的體重是雌性的5到10倍。在繁育期,每年有3個月,領頭雄性海象不吃不喝,它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趕走試圖挑戰它領地的其他雄性,維護自己的後宮團。
根據這個理論,人類祖先可能是介乎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度之間的。因為人類男性比女性體重大概重20%左右。但是一夫多妻制的大猩猩雄性比雌性體重要重一倍。
第二種方式是雄性展現自身,雌性主動選擇雄性。
很多鳥類為了求偶,長出漂亮的羽毛。達爾文寫進化論時曾經疑惑,像孔雀尾巴這種累贅的東西除了好看,看起來對生存沒一點優勢,甚至拖著長長尾巴的孔雀很容易被老虎吃掉。孔雀為什麼會進化出這種漂亮的尾巴呢?
(孔雀)
其實不止是孔雀,很多鳥類為了吸引雌性都會長出豔麗的羽毛,這很容易讓自己變成天敵的盤中餐。除此之外,像艾草松雞會在空曠的草地上大聲唱求偶歌,天堂鳥在森林裡大跳求偶舞,都會顯著增加自己被捕食的風險。
(艾草松雞)
其實這種展現手段是一種雄性向雌性顯示自己基因優良的廣告。拖著長長的漂亮尾巴的孔雀告訴雌性自己身體健康,沒有寄生蟲。因為有寄生蟲或者營養不良的孔雀,長不出漂亮的尾羽。其次,它還向雌性宣告,自己生存和捕食能力強,即使拖著重重的尾巴,它也能逃過捕食者的掠食,獲得足夠多的食物。
這種展現有兩個原則:一個是所展現的性狀,必須真實地表現了基因的優良。第二是這種展現必須是奢侈的。
黑龍江一帶生活著一種三刺魚,腹部亮紅色的雄性三刺魚受到雌性喜歡,據研究腹部呈現鮮豔紅色的三刺魚,寄生蟲較少。
(三刺魚)
雌性孔雀魚喜歡有鮮豔橙色尾巴的雄性孔雀魚。因為要長出橙色尾巴,雄性必須攝入大量胡蘿蔔素,胡蘿蔔素的來源是磷蝦。所以橙色的尾巴真實的代表了雄性的捕獵能力。
(孔雀魚)
生物學家認為,一開始雌性並不一定非要喜歡橙色尾巴的雄性,但是剛好那些喜歡橙色尾巴的雌性,順便選擇了那些善於捕食的雄性,獲得了更優良的基因。所以隨著進化推演,喜歡橙色尾巴的雌性,以及長出漂亮橙色尾巴的雄性的後代,捕食能力比那些不喜歡橙色尾巴的雌性,和不長出橙色尾巴的雄性更好。久而久之,雌性進化出了對雄性橙色尾巴的審美喜愛。
順便提一提,其實我們喜歡吃的三文魚的肉之所以有那麼鮮豔的橙色也是因為三文魚捕食磷蝦,攝入了大量的胡蘿蔔素。所以養殖場會給淡水養殖的虹鱒魚餵食大量胡蘿蔔素,讓虹鱒魚魚肉更像三文魚肉。
這種廣告效應除了必須真實外,還必須是奢侈的。否則雄性可以低成本地專注於產生雌性喜歡的性狀,而讓廣告效應失去作用。
澳大利亞的緞園丁鳥,雄性在求偶期間為了討好雌性,會搜集藍色物件送給雌性。在自然森林裡,藍色物件是非常罕有的。搜集藍色物件越多的雄性,是在向雌性宣告,自己搜集食物的能力也很強。因為藍色物件在自然界是很奢侈的,所以藍色才有用。
(緞園丁鳥)
人類社會的奢侈品,法拉利轎車,名貴的手錶,其實某種程度上作用類似於孔雀的尾巴或者緞園丁鳥的藍色物件,是為了展現自己有獲取某些資源能力的一種廣告而已。而且這種廣告必須是真實而且奢侈的,否則這種廣告效應會被仿冒品破壞。
但是喜歡橙色尾巴以及喜歡藍色物件的基因實際上只是搭了捕食能力這個真正有作用的指標的便車而已。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這些廣告效應不一定還具備原來的作用。養魚者可以為孔雀魚餵食胡蘿蔔素,緞園丁鳥可以很輕易的在大城市找到藍色的物件,比如原子筆帽或者食品包裝袋。
但是即使孔雀魚的豔麗尾巴不再代表雄性的實際捕食能力,雌性選擇擁有漂亮橙色尾巴的雄性依舊是有利的,因為與這種雄性孔雀魚所生下的雄性後代往往也容易長出鮮豔的橙色尾巴,而這種性狀會被雌性孔雀魚認為是性感的標誌,而更容易傳宗接代。所以雌性喜歡的審美一開始肯定是雄性生存能力真實的廣告。但是一旦物種的某種審美觀產生後,雌性所喜歡的審美,可能僅僅是因為它覺得這樣很性感而已。其實這種現象在人類中也存在。現代社會,身高和實際的生存能力並沒有太大的相關性,但是女性喜歡身材高的男性,僅僅是因為覺得好看。
有生物學家對一群非洲長尾巧織雀進行過實驗,實驗者把長尾巧織雀分成三個小組。將一組長尾巧織雀的尾巴截掉一截,將另一組的尾巴人工加長了一截,最後一組對照組,實驗者把長尾巧織雀的尾巴截掉一截,然後又重新粘回上去。實驗結果發現,雌性長尾巧織雀並不在乎雄性的實際捕食能力,而只在乎雄性的尾巴的長短。
有時候特定的審美甚至是有危害的。墨西哥有一種叫湯加拉的青蛙,雌性只喜歡雄性某種音調的求偶叫喊聲。所以它們的天敵,一種蝙蝠進化出針對這種音調叫喊特別敏感的耳朵。
(湯加拉蛙)
一般來說,雄性的求偶競爭會對自身帶來相當大的危險。求偶期的雄性更容易被天地捕食,也更容易受到同類其他雄性的攻擊。人類男性青少年的死亡率明顯高於老年以外的其他年齡層段。
所以,很多物種雄性第二性徵要等到成年才出現,這被認為其實是一種雄性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未成年的雄性,可以先將精力放在猥瑣發育上,以避免危險。等到發育好了,再參加追求異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