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請大家從文本出發,一塊欣賞和分析兩首詩,一首是著名黑人詩人蘭斯頓 · 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一首是也有國際詩人之稱的吉狄馬加的《黑色的河流》。先讀作品:
休斯:《黑人談河流》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
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發拉底河沐浴。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當林肯去紐奧良時,
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
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
在夕陽下閃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吉狄馬加:《黑色的河流》
我了解葬禮,
我了解大山裡彝人古老的葬禮
(在一條黑色的河流上
人性的眼睛閃著黃金的光。)
我看見人的河流,正從山谷間悄悄穿過
我看見人的河流,正漾起那悲的微波。
沉沉地穿越這冷暖的人間,
沉沉地穿越這神奇的世界。
我看見的河流,匯聚成海洋,
在死亡的身邊喧響
祖先的圖騰被幻想在天上。
我看見送葬的人,靈魂像夢一樣。
在那火槍的召喚聲裡,
幻化出原始美的衣裳。
我看見死去的人,像大山那樣安詳,
在一千雙手的愛撫下
聽友情歌唱憂傷。
我了解葬禮,
我了解大山裡彝人古老的葬禮。
(在一條黑色的河流上,
人性的眼睛閃著黃金的光。)
休斯是國際著名詩人,他的《黑人談河流》是一首經典之作。但要說清楚的是,休斯寫這首《黑人談河流》時,他什麼也不是。當時,他是個18歲中學生,這首詩是他的處女作。休斯後來成了著名詩人,在國際詩壇享有聲譽,他的《黑人談河流》成了公眾認可的經典詩作,這一切,全憑文本,不靠藉助美國作協的力量,更不靠詩歌活動炒作。他回憶寫這首詩時說,寫這首詩「用了十分鐘至一刻鐘時間」。他當時乘坐列車從密西西比河上的鐵橋緩緩駛過,他由這條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運,想到林肯總統為了廢除奴隸制,使美國黑奴獲解放,親自乘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到新奧爾良;又聯想到黑人過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剛果河,尼日河和剛果河。一首「談河流」的詩就這樣產生了。
這只是觸景生情的靈感促使休斯很快寫出了這首詩,但真正的寫作源頭還是休斯心靈深處積累的經驗:他一直關心和投身於美國黑人運動,認為黑人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種族,他們對人類作出了貢獻,他們經受了太多的苦難與歧視。
這首詩,「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主體意象,所謂談「河流」,實際是通過對河流歷史的追溯,完成對黑人歷史的追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一個有著深遠歷史的黑人種族,在十幾行的短詩中寫完,這種結構方法和取材本領,對一個當時僅18歲的非詩人來講,不得不令人佩服。
再看具體寫作方法。該詩分四節:第一節三行,層層遞進;第二節單獨一行,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寫的對河流的認識限於「了解」,第三段深一步,寫用靈魂去感受河流。所以第二節單獨一行「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就起有承上啟下作用。
詩的第三段是「主戰場」。寫了幼發拉底河、剛果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用了非同質化的詩意描寫,更沒有使用一個大詞。四條河流,為什麼三條河流共用四句,而寫密西西比河用了四句?作者注意到了彰顯的歷史意義不同。
詩的第四節,貌似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重複,不全是。在句式上與第一節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簡明。「黝黑的河流」可認為是喻指黑人的歷史。
全詩15行詩寫了一個「大我」主題,而且並不晦澀又合現代詩的章法,對於一個18歲的學生來說,很不容易。
下面再來看看吉狄馬加的《黑暗的河流》。
先從作品的結構形式看,顯然有套寫《黑人談河流》的明顯痕跡。所謂套寫,是指套用他人作品的結構或立意,但所寫內容不同。
《黑暗的河流》開始一段也是用了兩個「了解」,最後一節也是重複第一節(此處重複沒什麼意義,甚至有畫蛇添足之嫌。足見盲目套寫。)這太明顯。學習和借鑑他人作品不為錯,但不是你邁左腳我邁左腳,你邁右腳我邁右腳。
從內容上講,不存在套寫。休斯寫黑人歷史,吉狄馬加寫的彝人葬禮。不過,二者都用「河流」為意象,也不錯,意象是沒有專利的。但相比而言,休斯用「河流」喻意黑人歷史,吉狄馬加用「河流」喻意送葬的隊伍(見詩中「我看見人的河流」),顯然休斯的寓意形象而深刻得多。
再從作品的切題性看,休斯詩中的四條河流,條條與黑人歷史緊密關聯,詩中的「部件」不枝不蔓「,緊扣主題。吉狄馬加這首詩寫葬禮,明確了是寫「彝人葬禮」,不是寫別的民族的葬禮習俗。可是,他的詩的第二節共13行,體現「彝人葬禮」的特有習俗的有,但不多。比如詩中的:
」我看見人的河流,正漾起那悲的微波。
沉沉地穿越這冷暖的人間,
沉沉地穿越這神奇的世界。
我看見的河流,匯聚成海洋,
在死亡的身邊喧響
祖先的圖騰被幻想在天上。「
」我看見死去的人,像大山那樣安詳,
在一千雙手的愛撫下
聽友情歌唱憂傷。「
這些描寫沒錯,但難以體現「彝人葬禮」的個性和主題。任何一個民族,親人離世了,都會用憂傷送行,都會願他去天堂「圖騰」。
那麼,彝人的葬禮到底有些什麼不同的習俗呢?我查了一些資料,現附如下。請大家看了之後再結合吉狄馬加這首詩去讀,也許更能說明問題。
有關彝人葬禮的資料:
出殯送葬開始,畢摩(專門替人禮讚、祈禱、祭祀的祭師)念著《指路經》,為死者靈魂指點通往祖先發源之路。然後親屬停止哭泣,由畢摩給死者家眷一一招魂,誦《招魂經》。然後鳴槍(火槍)致哀起靈出棺,將死者抬出家門,畢摩還要為其念《出棺經》,眾親友再次與死者道別。由四位男青年用木料特製的抬屍架將屍體直接抬往火葬地。
半山腰上,相對平坦的山凹中間有一個淺淺的土坑,上面用木柴架成井字形。按照彝家的規矩,抬屍途中不能歇氣,要一口氣抬到火葬地。火化點一般在半山腰。火葬時,要在預先選好的火葬地點挖一個坑,用備好的白柴按東西南北擺一四方形,再按井字形重疊堆放,一般男性木柴堆放九層,女性木柴堆放七層。男屍面向東方,女屍面向西方。
親戚朋友朝山上走來,他們圍著死者,用一隻手遮住眼睛聲嘶力竭地大哭。這時只見他們將死者的屍體抬上柴堆,頭向東,腳朝西地與抬屍架一起平放在木柴上,把送葬的物品堆放在火化場的周圍。兩位火化人在木柴堆上澆上汽油後分別從頭、腳兩處點燃柴堆,熊熊烈火將逝者化為一縷青煙漸漸送入天堂。家人和親友離開火葬地點到不遠處飲酒等待參加喪宴。約一小時,火化完畢,火化人將死者的骨灰捧起,裝在一個白色的布袋裡,然後用幾塊卵石把火化地點圍上一圈。這時畢摩用竹根包上白羊毛,纏繞紅線,裝在一個有槽的木棒內,盛入一個小布袋裡。整個喪葬儀式結束。
值得一提的彝族老人的葬禮,涼山彝族對「死「有特殊客觀的認識,彝族諺語說:「老黃了的菜葉,該落就落;竹筍的外皮,該脫就脫,老人去世只不過是跟父去擀粘,隨母去織布」而已,葬禮,不外乎的「給祖先父老送行」。因此在涼山常把老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
歡迎關注網絡詩選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網絡詩選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5951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