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警惕!水中的環境汙染物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危險

2020-11-25 生物谷

2020年6月11日訊 /

生物谷

BIOON /——有時有毒物質,如危險廢物和工業副產品,會滲入我們的飲用水來源地下水。其中一種汙染物是高氯酸鹽,它是一種用於火箭燃料、煙花、化肥和其他材料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被認為會導致人體健康問題,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即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從而影響發育。


近日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範德比爾特大學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高氯酸鹽影響和損害甲狀腺正常功能的機制。


他們說,這些發現表明,飲用水中可接受的安全高氯酸鹽濃度比之前認為的濃度要低10倍。

圖片來源:M.E. Newman, Johns Hopkins Medicine, using NASA and public domain images


研究人員著重研究了高氯酸鹽是如何阻斷碘離子(碘元素的負電荷形式)進入甲狀腺細胞的主要途徑的。碘化物有助於甲狀腺產生對身體新陳代謝、體溫和其他重要功能至關重要的激素。


甲狀腺細胞通過一種被稱為鈉/碘協同

載體

(Na+/I-協同

載體

,NIS)的蛋白質通道來控制碘離子的流入。像其他細胞傳輸系統一樣,碘離子的移動採用"鎖和鑰匙"的方式,NIS是鎖,鈉是鑰匙。鈉在兩個結合位點與NIS結合以解鎖通道,使碘離子能夠通過並在甲狀腺細胞內積累。


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和生物物理化學教授L Mario Amzel博士和範德比爾特大學研究員Nancy Carrasco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確定,高氯酸鹽通過吸附NIS蛋白質並改變其形狀阻斷了通道。更少的鈉離子附著在畸形的通道上,從而大大降低了碘化物在甲狀腺細胞內的含量。


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濃度的高氯酸鹽是如何通過表達SLC5A5基因的甲狀腺細胞來影響碘的轉運的,SLC5A5基因編碼建立NIS通道的指令。接下來,在一些細胞外面放上高氯酸鹽和放射性碘,另一些細胞外面放上放射性碘。最後,研究人員追蹤了兩組細胞中有多少放射性碘化物進入細胞。他們發現,在用高氯酸鹽處理過的甲狀腺細胞中,碘的含量比用高氯酸鹽處理過的要少得多,即使是在濃度很低的情況下。


2020年5月,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決定不對飲用水中允許的高氯酸鹽含量進行規定。這項新研究的結果強烈表明,這種環境汙染物比之前認為的更危險,這引起了人們對這一決定的嚴重關注。


"我們希望這些發現能促使環境保護署改變主意,"Amzel說。(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癌症擴散到肝臟更危險,患者免疫系統無法激活
    某些患者在手術或放化療後,病情暫時穩定了,便會放鬆警惕,又開始出現熬夜、喝酒、不鍛鍊等陋習,這些行為對增強免疫力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加重臟器勞損,不利於患者的康復好轉,甚至可能讓癌細胞「捲土重來」。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神奇材料」石墨烯可能成為環境汙染物
    「神奇材料」石墨烯可能成為環境汙染物   這也正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正在研究的課題——如果將石墨烯釋放到環境中,對環境會造何種影響?  他們發現:石墨烯氧化物納米顆粒能通過地表水迅速傳播,這意味著,如果這種物質不小心流入湖中或河中,就會對動物、植物、甚至人類造成潛在危害。  「現在的情形類似於30年前我們面對化學品和藥物的時候,」Jacob D.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技術聚焦】水中隱藏的微汙染物不可忽視!
    即使微汙染物在水體中的濃度很低,它們仍時刻威脅著生態及人類健康,並為現有的水質監測技術及水處理工藝帶來了巨大挑戰。本文概述了水環境中有機微汙染物的分類及分布、特性與危害、新興監測技術和常用工業處理工藝。未來,還需探索更便捷的監測技術和可持續的替代處理工藝。Part 1.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抑癌好蛋白」的太極精神
    p21是一個在過去近二十年被認為指示腫瘤治療良好預後的「好」蛋白,甚至一度被當作是抑癌蛋白。然而,來自雅典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卻在最近揭露出了它「陰暗」的一面,並把這一發現發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陳建柱說:「這為預防和治療青光眼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青光眼最大的危險症狀是眼壓升高,增高原因是房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受到了破壞。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子刊:腫瘤成像新突破,南開大學劉育團隊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
    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但不幸的是,源於水溶液中的氧氣和其他分子導致的猝滅,大多數顯示RTP的系統都是固態的,極大的限制了RTP在水性生物系統中的實際應用。因此,迫切需要開發在水溶液中顯示RTP的純有機化合物,尤其水中純有機材料的毫秒級RTP。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批人工神經網絡:先天結構比後天訓練更重要
    最新一期Nature子刊上,就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Anthony M. Zador,對當下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思路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批判:大多數動物行為不是通過監督或者無監督算法就能模擬的。具體來說,動物天生具備高度結構化的大腦連接,使它們能夠快速學習。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由於Notch受體發揮正常功能需要糖基化修飾,其修飾缺陷會引起γ分泌酶(該酶參與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形成Aß分子)對Notch的切割,有可能參與 AD發病的機制。Notch蛋白保守的表皮生長因子EGF-like重複序列的葡萄糖基化由O-葡糖基轉移酶POGLUTs催化完成,該酶通過KDEL-like信號駐留於內質網中。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他們不僅揭示了CSC在腫瘤微環境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機制及其診療意義(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內容之一),而且發現免疫細胞和因子對CSC的誘導與調控作用以及CSC逃逸免疫而發生轉移的機制(J Immunol 2012, 189: 444-53; Cancer Res 2014, 74: 5746-57),拓展了腫瘤免疫微環境研究新領域,提出靶向CSC免疫微環境的治療新策略(Cell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