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克隆抗體製備的基本過程

2020-12-04 艾柏森生物

1、抗原提純與動物免疫

對抗原的要求是純度越高越好,尤其是初次免疫所用的抗原。如為細胞抗原,可取1×107個細胞作腹腔免疫。可溶性抗原需加完全福氏佐劑並經充分乳化,如為聚丙烯醯胺電泳純化的抗原,可將抗原所在的電泳條帶切下,研磨後直接用以動物免疫。

選擇與所用骨髓瘤細胞同源的BALB/c健康小鼠,鼠齡在8~12周,雌雄不限。為避免小鼠反應而不佳或免疫過程中死亡,可同時免疫3~4隻小鼠。

免疫過程和方法與多克隆抗血清製備基本相同,因動物、抗原形式、免疫途徑不同而異,以獲得高效價抗體為最終目的。免疫間隔一般2~3周。一般被免疫動物的血清抗體效價越高,融合後細胞產生高效價特異抗體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單克隆抗體的質量(如抗體的濃度和親和力)也與免疫過程中小鼠血清抗體的效價和親和力密切相關。末次免疫後3~4天,分離脾細胞融合。

2、骨髓瘤細胞及飼養細胞的製備

選擇瘤細胞株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待融合的B細胞同源。如待融合的是脾細胞,各種骨髓瘤細胞株均可應用,但應用最多的是Sp2/0細胞株。該細胞株生長及融合效率均佳,此外,該細胞株本身不分泌任何免疫球蛋白重鏈或輕鏈。細胞的最高生長刻度為9×105/ml,倍增時間通常為10~15h。融合細胞應選擇處於對數生長期、細胞形態和活性佳的細胞(活性應大於95%)。骨髓瘤細胞株在融合前應先用含8-氮鳥嘌呤的培養基作適應培養,在細胞融合的前一天用新鮮培養基調細胞濃度為2 ×105/ml,次日一般即為對數生長期細胞。

在體外培養條件下,細胞的生長依賴適當的細胞密度,因而,在培養融合細胞或細胞克隆化培養時,還需加入其他飼養細胞(feeder cell)。常用的飼養細胞為小鼠的腹腔細胞,製備方法為用冷凍果糖液注入小鼠腹腔,輕揉腹部數次,吸出後的液體中即含小鼠腹腔細胞,其中在巨噬細胞和其他細胞。亦有用小鼠的脾細胞、大鼠或豚鼠的腹腔細胞作為飼養細胞的。

在製備飼養細胞時,切忌針頭刺破動物的消化器官,否則所獲細胞會有嚴重汙染。飼養細胞調至1×105/ml,提前一天或當天置板孔中培養。

3、細胞融合

細胞融合是雜交瘤技術的中心環節,基本步驟是將兩種細胞混合後加入PEG使細胞彼此融合。其後吧培養液稀釋PEG,消除PEG的作用。將融合後的細胞適當稀釋,分置培養板孔中培養。融合過程中有幾個問題應特別注意。①細胞比例:骨髓瘤細胞與脾細胞的比值可從1:2到1:10不等,常用1:4的比例。應保證兩種細胞在融合前都具有較高活性。②反應時間:在兩種細胞的混合細胞懸液中,第1min滴加4.5ml培養液;間隔2min滴加5ml培養液,爾後加培養液50ml。③培養液的成分:對融合細胞,良好的培養液尤其重要,其中的小牛血清、各種離子和營養成分均需嚴格配製。如融合效率降低,應隨時核查培養基情況。

4、有限稀釋法

篩選陽性株一般選用的骨髓瘤細胞為HAT敏感細胞株,所以只有融合的細胞才能待續存活一周以上。融合細胞呈克隆生長,經有限稀釋後(一般稀釋至0.8個細胞/孔),按Poisson法計算,應有36%的孔為1個細胞/孔。細胞培養至覆蓋0%~20%孔底時,吸取培養上清用ELISA檢測抗體含量。首先依抗體的分泌情況篩選出高抗體分泌孔,將孔中細胞再行克隆化,爾後進行抗原特異的ELISA測定,選高分泌特異性細胞株擴大培養或凍存。

5、單克隆抗體的製備和凍存

篩選出的陽性細胞株應及早進行抗體製備,因為融合細胞隨培養時間延長,發生汙染、染包體丟失和細胞死亡的機率增加。抗體製備有兩種方法。一是增量培養法,即將雜交瘤細胞在體外培養,在培養液中分離單克隆抗體。該法需用特殊的儀器設備,一般應用無血清培養基,以利於單克隆抗體的濃縮和純化。最普遍採用的是小鼠腹腔接種法。選用BALB/c小鼠或其親代小鼠,先用降植烷或液體石蠟行小鼠腹腔注射,一周後將雜交瘤細胞接種到小鼠腹腔中去。通常在接種一周後即有明顯的腹水產生,每隻小鼠可收集5~10ml的腹水,有時甚至超過40ml。該法製備的腹水抗體含量高,每毫升可達數毫克甚至數十毫克水平。此外,腹水中的雜蛋白也較少,便於抗體的純化。接種細胞的數量應適當,一般為5×105/鼠,可根據腹水生長情況適當增減。

選出的陽性細胞株應及早凍存。凍存的溫度越低越好,凍存於液氮的細胞株活性僅有輕微的降低,而凍存在-70℃冰箱則活性改變較快。細胞不同於菌種,凍存過程中需格外小心。二甲亞碸(DMSO)是普遍應用的凍存保護劑。凍存細胞復甦後的活性多在50%~95%之間。如果低於50%,則說明凍存復甦過程有問題.

6、單克隆抗體的純化

單克隆抗體的純化方法同多克隆抗體的純化,腹水特異性抗體的濃度較抗血清中的多克隆抗體高,純化效果好。按所要求的純度不同採用相應的純化方法。一般採用鹽析、凝膠過濾和離子交換層析等步驟達到純化目的,也有採用較簡單的酸沉澱方法。目前最有效的單克隆抗體純化方法為親和純化法,多用葡萄球菌A蛋白或抗小鼠球蛋白抗體與載體(最常用Sepharose)交聯,製備親和層析柱將抗體結合後洗脫,回收率可達90%以上。蛋白可與IgG1、IgG2a、IgG2b和IgG3結合,同時還結合少量的IgM。洗脫液中的抗體濃度可用紫外光吸收法粗測,小鼠IgG單克隆抗體溶液在A280nm時,1.44(吸光單位)相當於1mg/ml。經低pH洗脫後在收集管內預置中和液或速加中和液對保持純化抗體的活性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技巧篇 | 單克隆抗體的詳細製備方法
    自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後,他們將只針對一種抗原決定簇產生抗體B淋巴細胞和能無限增殖的腫瘤細胞融合雜交,產生既能分泌抗體,又能無限增殖的雜交融合細胞,它所產生的抗體是針對同一抗原決定簇的高度同質的抗體,即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簡稱單抗
  • 駝源單克隆抗體製備服務
    來源:ChemicalBook背景[1-6]駝源單克隆抗體製備服務利用噬菌體抗體展示技術能夠為客戶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擁有高特異性、高活性和高親和力單克隆抗體。採用噬菌體抗體展示技術製備單克隆抗體具有極大的優勢,該技術不受物種來源的限制,同時利用該技術製備的雜交瘤以抗體基因的形式保存在噬粒載體上,結合實驗不同蛋白表達,如原核蛋白表達,真核蛋白表達,可以實現任何規模的單克隆抗體生產並獲得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重組單抗。
  • 緊急醫學科普: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應用
    緊急醫學科普: 單克隆抗體和單克隆抗體技術以及單克隆抗體技術的應用單克隆抗體是僅由一種類型的細胞製造出來的抗體,對應於多克隆抗體/多株抗體——由多種類型的細胞製造出來的一種抗體。單克隆抗體由可以製造這種抗體的免疫細胞與癌細胞融合後的細胞產生的,這種融合細胞即具有瘤細胞不斷分裂的能力,又具有免疫細胞能產生抗體的能力。融合後的雜交細胞(雜種瘤)可以產生大量相同的抗體。當其應用於醫療中時,在識別抗原中的顯示的微小變化(如果有的話)有助於減小副作用。
  • 單克隆抗體技術與藥物的專利淺析
    表3 其他疾病領域代表單抗藥的核心專利二、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的專利分析單克隆抗體的製備從最早的小鼠雜交瘤技術開始,發展到全人抗體的發現技術,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抗體技術:雜交瘤單克隆抗體技術;第二代抗體技術:嵌合抗體和人源化改造單克隆抗體技術;第三代抗體技術: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技術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第一代單抗來自於Koehler和Milstein於1975年開發出的雜交瘤(hybridoma)抗體技術:在細胞融合技術的基礎上,將能夠分泌特異性抗體的小鼠致敏B細胞和具有無限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為B細胞雜交瘤,用具備這種特性的單個雜交瘤細胞培養成細胞群,可製備針對一種抗原表位的特異性抗體,即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簡稱單抗,如圖1所示。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直到Kohler和Milstein在1975年創建了淋巴細胞的雜交瘤技術並獲得了專一識別抗原位並與之特異結合的單克隆抗體,才受到了相關領域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兩位科學家因此被授予198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由於通過雜交瘤技術製備的單克隆抗體是鼠源性的,應用於人體不可避免地引起人抗鼠抗體(HAMA)反應,限制了單克隆抗體的臨床應用。
  •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2)
    實驗的結果完全像起始設計的那樣,最終得到了很多分泌抗綿羊紅細胞抗體的克隆化雜交瘤細胞系。用這些細胞系注射小鼠後能形成腫瘤,即所謂雜交瘤。生長雜交瘤的小鼠血清和腹水中含有大量同質的抗體,即單克隆抗體。這一技術建立後不久,在融合劑和所用的骨髓瘤細胞系等方面即得到改進。最早仙臺病毒被用做融合劑,後來發現聚乙二醇(PEG)的融合效果更好,且避免了病毒的汙染問題,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5)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5)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6-12-22 20:32 4、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從原始孔中得到的陽性雜交瘤細胞,可能來源於二個或多個雜交瘤細胞
  • 2020-2026年中國單克隆抗體藥物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二、單克隆抗體的製備業    三、單克隆抗體的分析調    四、單抗產品的臨床應用研    五、單抗產品較化學藥物優勢網  第二節 2015-2019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國單克隆抗體科技發展分析0  第一節 各種抗體的製備簡述6    一、多克隆抗體1    二、單克隆抗體2
  • Mol Biote:周保羅等開發出人單克隆抗體新型製備技術
    Biotechnology 在線刊登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保羅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High Yield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ed by Stably Transfected Drosophila Schneider 2 Cells in Perfusion Culture Using Wave Bioreactor,」這是首次關於用波浪生物反應器灌注培養穩轉了人單克隆抗體基因的果蠅
  • 醫學史上的3月1日:抗體的妙用丨紀念單克隆抗體之父克勒離世
    人們通過研究發現,將經過處理的病菌或腫瘤細胞注射給小鼠後會經由小鼠免疫系統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抗體,並由此來研製開發相關疾病的特效藥品或特殊檢測試劑。1995年的3月1日,是單克隆抗體研製法的發明者G·J·F克勒(G·J·F Kohler)離世的日子,他的發明開啟了生物製劑的新篇章,是一位分量足以載入史冊的科學家。
  • 聞玉梅院士詳解「單克隆抗體」新思路
    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治療型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聞玉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利用最新技術,將恢復期病人產生的特異性抗體的記憶B細胞製備成單克隆抗體,不僅不愁「數量」,安全性也相對更高。 聞玉梅還表示,做單克隆抗體也很快,「我們一個半月左右就能做出來」。 安全、快速、量產,單克隆抗體會比血漿治療更高效嗎?
  • 聞玉梅院士詳解「單克隆抗體」新思路—新聞...
    聞玉梅院士詳解「單克隆抗體」新思路
  •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市場現狀
    基因工程抗體技術主要包括人源化技術、抗體庫技術和轉基因小鼠技術等,在這些技術的推動下,單克隆抗體人源化程度不斷提高,並不斷往小型化、功能化等方向拓展。根據結構,可將單克隆抗體分為:單克隆抗體(鼠源單抗、嵌合單抗、人源化單抗、全人源單抗)和抗體偶聯藥物、多特異性抗體、抗體融合蛋白、小分子抗體(Fab、ScFv、VHHS)等新型單克隆抗體。
  • 生物創新藥細分市場戰略投資展望——單克隆抗體藥物篇
    其中單克隆抗體藥物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生物靶向藥物,具有特異性高、靶向性強和毒副作用低的特點,在治療方面效果顯著。伴隨著抗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新型抗體的不斷出現,單克隆抗體藥物已成為製藥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正在研究的生物技術藥物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單克隆抗體藥物,期間又湧現出了各種單抗衍生物,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小分子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國內單抗藥物領域面臨市場快速增長和進口替代的雙重機遇。
  • 單克隆抗體是新冠特效藥 單克隆抗體概念股有哪些?
    近日,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公共衛生專家組共同組長張文宏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恢復期血漿和單克隆抗體是新冠特效藥  單克隆抗體概念股主要有安科生物、君實生物等,恢復期血漿概念股主要有天壇生物等。
  • 治療多種疾病的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這種單克隆抗體是從一對來自中國武漢的夫婦機體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這對夫婦於今年1月下旬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後背診斷為COVID-19感染,同時這兩例患者也是北美最早確認的COVID-19患者。在過去兩年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快速的方法來識別高度潛在的抗病毒人類單克隆抗體,同時研究者還在小型動物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進行了驗證,所有這一系列試驗都在不到3個月內完成。
  • 治療多種疾病的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4】NEJM:單克隆抗體或將變革感染疾病防治!doi:10.1056/NEJMp1802256單克隆抗體(mAbs)是一種經特殊設計、可以靶向單一靶標的新型抗體,已經在對抗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展現出潛力。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3、雙特異性抗體的製備方法雙特異性抗體的製備主要有雙雜交瘤細胞法,化學偶聯,重組基因製備等方法。重組DNA技術是目前製備BsAb使用最多的技術。>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備雙特異性抗體是目前最常用的製備方法,其製備原理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對傳統抗體進行基因工程方面的改造,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雙特性抗體。
  • 近期單克隆抗體在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單克隆抗體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這種專用於治療A型血友病的新技術可明顯降低患者因抗凝血因子抗體導致的出血量,且每周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據報導,目前A型血友病患者需進行一周三次靜脈注射凝血因子,但在血友病的治療過程中,會產生抗凝血因子抗體(也稱為血友病抑制物),這些抗體可中和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失去凝血作用,這就會導致患者呈現出血過多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