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2)

2021-01-15 生物谷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2)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6-12-22 20:26

二、雜交瘤技術
(一)  雜交瘤技術的誕生
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誕生是幾十年來免疫學在理論和技術兩方面發展的必然結果,抗體生成的克隆選擇學說、抗體基因的研究、抗體結構與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樣性產生機制的揭示等,為雜交瘤技術提供了必要理論基礎,同時,骨髓瘤細胞的體外培養、細胞融合與雜交細胞的篩選等提供了技術貯備。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分泌具有預定特異性抗體的融合細胞的持續培養」(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的著名論文。他們大膽地把以前不同骨髓瘤細胞之間的融合延伸為將喪失合成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ypoxanthine guanos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骨髓瘤細胞與經綿羊紅細胞免疫的小鼠脾細胞進行融合。融合由仙臺病毒介導,雜交細胞通過在含有次黃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喋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的培養基(HAT)中生長進行選擇。在融合後的細胞群體裡,儘管未融合的正常脾細胞和相互融合的脾細胞是HGPRT+,但不能連續培養,只能在培養基中存活幾天,而未融合的HGPRT-骨髓瘤細胞和相互融合的HGPRT-骨髓瘤細胞不能在HAT培養基中存活,只有骨髓瘤細胞與脾細胞形成的雜交瘤細胞因得到分別來自親本脾細胞的HGPRT和親本骨髓瘤細胞的連續繼代特性,而在HAT培養基中存活下來。實驗的結果完全像起始設計的那樣,最終得到了很多分泌抗綿羊紅細胞抗體的克隆化雜交瘤細胞系。用這些細胞系注射小鼠後能形成腫瘤,即所謂雜交瘤。生長雜交瘤的小鼠血清和腹水中含有大量同質的抗體,即單克隆抗體。
這一技術建立後不久,在融合劑和所用的骨髓瘤細胞系等方面即得到改進。最早仙臺病毒被用做融合劑,後來發現聚乙二醇(PEG)的融合效果更好,且避免了病毒的汙染問題,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隨後建立的骨髓瘤細胞系如SP2/0-Ag14,X63-Ag8.653和NSO/1都是既不合成輕鏈又不合成重鏈的變種,所以由它們產生的雜交瘤細胞系,只分泌一種針對預定的抗原的抗體分子,克服了骨髓瘤細胞MOPC-21等的不足。再後來又建立了大鼠、人和雞等用於細胞融合的骨髓瘤細胞系,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樣的。
(二)  基本程序和方法
雜交瘤技術在具體操作上,各實驗室使用的程序不盡一致。本節中介紹的方法是作者所在實驗室採用的、實踐證明成熟的程序,該程序適合國內大多數實驗室。
在開展雜交瘤技術製備單抗之前,培養骨髓瘤和雜交瘤細胞必須具備下列主要儀器設備:超淨工作檯、CO2恆溫培養箱、超低溫冰箱(-70℃)、倒置顯微鏡、精密天平或電子天平、液氮罐、離心機(水平轉子,4000r/min)、37℃水浴箱、純水裝置、濾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細胞培養瓶,10ml、1ml刻度吸管,試管,滴管(彎頭、直頭),平皿,燒杯,500ml、250ml、100ml鹽水瓶,青黴素小瓶,10ml、5ml、1ml注射器等,96孔、24孔細胞培養板,融合管(50ml圓底帶蓋玻璃或塑料離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鑷,血細胞計數板,可調微量加樣器(~50ul,~200ul,~1000ul),彎頭針頭,200目篩網,小鼠固定裝置等。此外,雜交瘤細胞的篩選與檢測的儀器設備,依據檢測單抗的方法不同而各異,請參閱本節有關部分。
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主要步驟包括:動物免疫、細胞融合、雜交瘤細胞的篩選與單抗檢測、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凍存、單抗的鑑定等,圖6-1概括了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研製單抗的主要過程。
1、動物免疫
(1) 抗原製備 製備單克隆抗體的免疫抗原,從純度上說雖不要求很高,但高純度的抗原使得到所需單抗的機會增加,同時可以減輕篩選的工作量。因此,免疫抗原是越純越好,應根據所研究的抗原和實驗室的條件來決定。一般來說,抗原的來源有限,或性質不穩定,提純時易變性,或其免疫原性很強,或所需單抗是用於抗原不同組分的純化或分析等,免疫用的抗原只需初步提純甚至不提純,但抗原中混雜物很多,特別是如果這些混雜物的免疫原性較強時,則必須對抗原進行純化。檢測用抗原可以是與免疫抗原純度相同,也可是不同的純度,這主要決定於所用篩檢方法的種類及其特異性和敏感性。
(2) 免疫動物的選擇 根據所用的骨髓瘤細胞可選用小鼠和大鼠作為免疫動物。因為,所有的供雜交瘤技術用的小鼠骨髓瘤細胞系均來源於BALB/c小鼠,所有的大鼠骨髓瘤細胞都來源於LOU/c大鼠,所以一般的雜交瘤生產都是用這兩種純系動物作為免疫動物。但是,有時為了特殊目的而需進行種間雜交,則可免疫其他動物。種間雜交瘤一般分泌抗體的能力不穩定,因為染色體容易丟失。就小鼠而言,初次免疫時以8-12周齡為宜,雌性鼠較便於操作。
(3) 免疫程序的確定 免疫是單抗製備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其目的在於使B淋巴細胞在特異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以利於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細胞,並增加獲得分泌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的機會。因此在設計免疫程序時,應考慮到抗原的性質和純度、抗原量、免疫途徑、免疫次數與間隔時間、佐劑的應用及動物對該抗原的應答能力等。沒有一個免疫程序能適用於各種抗原。現用的免疫程序中多數是參照製備常規多克隆抗體的方法。表6-1列舉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程序。免疫途徑常用體內免疫法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或靜脈注射,也採用足墊、皮內、滴鼻或點眼。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多採用腹腔或靜脈注射,目前尤其推崇後者,因為可使抗原對脾細胞作用更迅速而充分。在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後第3天取脾融合為好,許多實驗室的結果表明,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應答反應中,取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
融合,特異性雜交瘤的形成高峰分別為第4天和第22天,在初次免疫應答時獲得的雜交瘤主要分泌IgM抗體,再次免疫應答時獲得的雜交瘤主要分泌IgG抗體。筆者體會陽性雜交瘤出現的高峰與小鼠血清抗體的滴度並無明顯的平行關係,且多在血清抗體高峰之前。因此,為達到最高的雜交瘤形成率需要有儘可能多的漿母細胞,這在最後一次加強免疫後第3天取脾進行融合較適宜。已有人報導採用脾內免疫,可提高小鼠對抗原的免疫反應性,且節省時間,一般免疫3天後即可融合。
表6-1 不同免疫抗原的免疫程序
免疫原特性   抗原量   接種次數   間隔時間  單抗的特性
        抗體滴度  親和性
免疫原性強(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等)  106-107個細胞或1-10ug  2-4

  2-4周  高

  中等至強
免疫原性中等  10-100ug  2-4  2-4周  中等或高  中等或強


免疫原性弱  A.20-400ug  2-4
隨後
2-3  每月

2-3月  
中等  

  B.10-50ug
其後
200-400ug  2
其後
4  每月

每天   中等   中等
  C.10-100ug  2
其後
4
其後「休息」
最後加強
  每月

10天
1-2月  

中等  

中等或強
(摘自劉秀梵)
體內免疫法適用於免疫原性強、來源充分的抗原,對於免疫原性很弱或對機體有害(如引起免疫抑制)的抗原就不適用了。如果製備人單克隆抗體幾乎不大可能採用體內免疫法。因此,針對這些情況,可採用體外免疫。所謂體外免疫就是將脾細胞(或淋巴結細胞,或外周血淋巴細胞)取出體外,在一定條件下與抗原共同培養,然後再與骨髓瘤細胞進行融合。其基本方法是取4-8周齡BALB/c小鼠的脾臟,製成單細胞懸液,用無血清培養液洗滌2-3次,然後懸浮於含10%小牛血清的培養液中,再加入適量抗原(可溶性抗原0.5-5ug/ml,細胞抗原105-106個細胞/ml)和一定量的BALB/c小鼠胸腺細胞培養上清液;在37℃,6%CO2濃度下培養3-5天,再分離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5)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5)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6-12-22 20:32 4、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從原始孔中得到的陽性雜交瘤細胞,可能來源於二個或多個雜交瘤細胞
  •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6)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6)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6-12-22 20:33 5、雜交瘤細胞的凍存與復甦(1)  雜交瘤細胞的凍存在建立雜交瘤細胞的過程中
  •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7)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7)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6-12-22 20:34 6、單抗特性的鑑定⑴ 單克隆性的確定
  • 單克隆抗體製備的基本過程
    免疫過程和方法與多克隆抗血清製備基本相同,因動物、抗原形式、免疫途徑不同而異,以獲得高效價抗體為最終目的。免疫間隔一般2~3周。一般被免疫動物的血清抗體效價越高,融合後細胞產生高效價特異抗體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單克隆抗體的質量(如抗體的濃度和親和力)也與免疫過程中小鼠血清抗體的效價和親和力密切相關。末次免疫後3~4天,分離脾細胞融合。
  • 技巧篇 | 單克隆抗體的詳細製備方法
    自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後,他們將只針對一種抗原決定簇產生抗體B淋巴細胞和能無限增殖的腫瘤細胞融合雜交,產生既能分泌抗體,又能無限增殖的雜交融合細胞,它所產生的抗體是針對同一抗原決定簇的高度同質的抗體,即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簡稱單抗
  • 緊急醫學科普: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應用
    緊急醫學科普: 單克隆抗體和單克隆抗體技術以及單克隆抗體技術的應用單克隆抗體是僅由一種類型的細胞製造出來的抗體,對應於多克隆抗體/多株抗體——由多種類型的細胞製造出來的一種抗體。單克隆抗體由可以製造這種抗體的免疫細胞與癌細胞融合後的細胞產生的,這種融合細胞即具有瘤細胞不斷分裂的能力,又具有免疫細胞能產生抗體的能力。融合後的雜交細胞(雜種瘤)可以產生大量相同的抗體。當其應用於醫療中時,在識別抗原中的顯示的微小變化(如果有的話)有助於減小副作用。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這也是由FDA批准獲批上市的第3款抗PD-1抗體。圖2.PD-1/PD-L1抑制劑作用機制,圖片來自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17, doi:10.3389/fphar.2017.00561。
  • 醫學史上的3月1日:抗體的妙用丨紀念單克隆抗體之父克勒離世
    人們通過研究發現,將經過處理的病菌或腫瘤細胞注射給小鼠後會經由小鼠免疫系統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抗體,並由此來研製開發相關疾病的特效藥品或特殊檢測試劑。1995年的3月1日,是單克隆抗體研製法的發明者G·J·F克勒(G·J·F Kohler)離世的日子,他的發明開啟了生物製劑的新篇章,是一位分量足以載入史冊的科學家。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目前,單克隆抗體已廣泛應用於腫瘤的臨床治療,本文主要從抗體藥物的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解決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抗體藥物的前世今生  和各種重大革命性技術的發展一樣,抗體的研究也是經歷了漫長歲月。
  •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市場現狀
    B淋巴細胞只能產生一種專有的、針對一種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所以具有理化性質高度專一、生物活性單一、與抗原結合特異性強等特點,單克隆抗體是由單個B淋巴細胞克隆所分泌的抗體。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單克隆抗體藥物在腫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療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同時也成為了醫藥領域增長速度最快、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
  • 生物創新藥細分市場戰略投資展望——單克隆抗體藥物篇
    其中單克隆抗體藥物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生物靶向藥物,具有特異性高、靶向性強和毒副作用低的特點,在治療方面效果顯著。伴隨著抗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新型抗體的不斷出現,單克隆抗體藥物已成為製藥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正在研究的生物技術藥物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單克隆抗體藥物,期間又湧現出了各種單抗衍生物,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小分子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國內單抗藥物領域面臨市場快速增長和進口替代的雙重機遇。
  • 單克隆抗體技術與藥物的專利淺析
    單克隆抗體是目前發展最快的治療性生物大分子藥物,得益於其在癌症、風溼性關節炎、傳染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的顯著療效,單抗藥的市場快速增長。本文就已經上市的抗體藥物相關專利情況及這些上市藥物的技術專利情況做以下總結。
  • 單克隆抗體再顯身手,首個伊波拉藥物獲批
    2013年12月到2016年4月,薩伊伊波拉病毒在西非三個國家大規模暴發,最終造成2.8萬多人感染, 1.1萬多人死亡,成為過去幾十年全球破壞性最為嚴重的疫情之一。之後,在非洲地區疫情仍然不時暴發。2020年6月,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再次暴發伊波拉疫情,自2018年以來,該國感染者已死亡2000多人。
  • 駝源單克隆抗體製備服務
    來源:ChemicalBook背景[1-6]駝源單克隆抗體製備服務利用噬菌體抗體展示技術能夠為客戶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擁有高特異性、高活性和高親和力單克隆抗體。採用噬菌體抗體展示技術製備單克隆抗體具有極大的優勢,該技術不受物種來源的限制,同時利用該技術製備的雜交瘤以抗體基因的形式保存在噬粒載體上,結合實驗不同蛋白表達,如原核蛋白表達,真核蛋白表達,可以實現任何規模的單克隆抗體生產並獲得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重組單抗。
  • 基於單克隆抗體的新型免疫療法開發合作
    雙方籤署的意向書已確認了該項決定,並將在未來幾個月通過籤訂詳細協議予以確認。這項合作計劃將持續三年,屆時有可能再延長兩年。專門從事單克隆抗體研究的Y-Biologics和法國第二大私人製藥實驗室Pierre Fabre集團,計劃結合各自專長的領域,旨在識別和開發針對實體瘤內激活的關鍵免疫抑制機制的新型治療性單克隆抗體。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抗體 比普通單克隆抗體更強勁持續時間更長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抗體 比普通單克隆抗體更強勁持續時間更長  Emma Chou • 2020-09-30 16:48:
  • 單克隆抗體是新冠特效藥 單克隆抗體概念股有哪些?
    近日,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公共衛生專家組共同組長張文宏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恢復期血漿和單克隆抗體是新冠特效藥  單克隆抗體概念股主要有安科生物、君實生物等,恢復期血漿概念股主要有天壇生物等。
  • 禮來一種用於治療新冠的單克隆抗體獲FDA緊急使用授權
    該藥名為bamlanivimab,是禮來公司的一種單克隆抗體,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了希望。一位教授已經解釋了這種藥物的具體工作原理,以及為什麼它對COVID-19重症病例無效。疫苗可能很快就會收到EUA,高風險個人和醫療工作者的免疫接種可能最快在12月開始。在那之前,bamlanivimab單克隆抗體可能是在許多情況下拯救生命的最佳機會。
  • 單克隆抗體下遊工藝病毒清除能力的研究
    本文將從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簡稱mAb)下遊純化工藝病毒清除能力研究的方案、影響因素和創新及挑戰等方面進行論述。文/ 王湛清本文由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供稿。在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簡稱BLA)階段,通常使用3~5種特異性/非特異性病毒進行病毒清除研究,並評估3~5個工藝步驟,以從病毒安全性的角度證明產品具有足夠的安全係數。由於國內外指導原則不同,用於申報的病毒清除驗證步驟存在一些差異。mAb生產工藝中常用的病毒清除驗證方案見表2。
  • 降脂治療新藥物:PCSK9單克隆抗體
    在眾多PCSK9抑制劑的研發中,PCSK9單克隆抗體,在臨床試驗初期便備受矚目,原因有二:(1)機制全新:作用於PCSK9靶點,幹擾其與LDL-R的結合,不同於他汀抑制HMG-CoA還原酶作用途徑;(2)劑型全新:劑型為針劑,可每2周或4周用藥1次,減少患者服藥負擔。